更新时间:2024-05-28 15:28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四省边区创建的革命根据地。1927年底,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共产党人组织领导了弋阳横峰农民起义,开展了土地革命,并很快由弋横一小块根据地发展为信江革命根据地,区域范围达八县。1930年7月,信江特委与原设在景德镇的赣东北特委合并,信江苏维埃政府随之改为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同月,中央决定闽北苏区并入赣东北苏区,赣东北特区苏维埃升格为赣东北省苏维埃。此后,苏区范围逐步发展扩大到闽浙皖赣四省边区50余县。1932年11月,改赣东北省为闽浙赣省。闽浙赣省的建立标志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34年1 1月,红十军与红七军团合编为红十军团,离开赣东北,继续担负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同月下旬,根据地被国民党军占领,苏区军民转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我党较早创建而又比较巩固的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经历了一个由弋横而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由赣东北而闽浙赣,由闽浙赣而闽浙皖赣的发展过程。它地跨闽、浙、皖、赣四省边区。这块根据地的苏区和游击区先后波及72个县,苏区人口100多万,游击区人口2000多万。
1932年6月。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围剿”,用8个师36个团的兵力“围剿”赣东北苏区。赣东北红10军在方志敏率领下,第二次进军闽北,在政治上,扩大了崇安、浦城的红色区域,打通了赣东北与闽北苏区的联系;经济上,筹款50余万元,黄金千余两,采购了大批紧缺物资;军事上,歼敌六个团,缴获大批枪支和两部无线电台。9月28日,红10军返回赣东北,击溃敌三个团,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被粉碎。
1933年1月25日,邵式平、周建屏、方志纯等率红军(红10军于四天前在贵溪县神前地区改编为红11军)主力4000多人渡过信江,在贵溪上清宫地区与先期到达的中央红军第三军团一部会师,并接受了朱德、王稼祥、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检阅。之后,进人中央根据地。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与此同时,地方工作团着手创建信抚根据地。2月初,红11军攻克资溪县城,随之解放了资溪全境和金溪、南城、贵溪、光泽等县的边界地区,在原金(溪)资(溪)余(江)贵(溪)游击区基础上建立了以资溪为中心的信抚根据地。4月,中共信抚分区委正式成立,方志纯任书记。信抚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使闽浙赣与中央两大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赣东北苏区迅速向闽、浙、皖、赣地区扩展。为了体现根据地的实际地域范围并有利于苏区的斗争,1932年11月,赣东北省委改为闽浙赣省委,12月11日,赣东北省苏维埃改称闽浙赣省苏维埃,方志敏仍任苏维埃主席,根据地进入鼎盛时期。闽浙赣省辖区空前广阔,地跨闽、浙、皖、赣四省边区,除赣东北中心区外,还包括南面的闽北分区,西南面的信抚分区,北面的化婺德苏区和皖南苏区。赣东北中心区包括横峰、弋阳、德兴、贵溪、万年、余江、乐平、上饶、玉山、余干等县边区(其中横峰、德兴为全红县),是闽浙赣根据地中最大的红色区域,横峰县葛源是根据地的红色省会;闽北分区辖有崇安、浦城、光泽、邵当、建阳、铅山、广丰、建瓯、松溪、政和等县边区(其中崇安为全 红县),范围仅次于赣东北中心区;信抚分区辖有资溪、金溪、光泽、贵溪、东乡、余江等县边区。
1932年12月,经党中央批准,皖南的太平、黟县、石埭、歙县、祁门、休宁、青阳、绩溪、泾县、秋浦、东流、贵池等十几个县的党组织划归闽浙赣省委领导,事实上已构成了闽浙皖赣根据地。。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一块重要革命根据地,属全国六大苏区之一,给国民党反动派造成了很大威胁,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块根据地“在打击进攻苏区的敌人方面,在深入土地革命方面,在苏维埃建设方面,在白区工作方面,都有极大的成绩”,被毛泽东称赞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模范省”。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位于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葛源镇,东临浙江大海,西连江西鄱阳湖,北靠安徽长江,南达福建闽江,为“东南半壁”之襟喉。武夷山、怀玉山、鄣公山、黄山、仙霞岭,山山绵亘,重峦叠障:信江、抚河、乐安河、新安江、崇阳溪,水水长流,纵横若网;军事上地势险要,经济上物产丰盈,具有开展革命斗争的良好条件。旧址群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旧址群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