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河

更新时间:2023-10-14 19:24

闾河,淮河河南省段的支流,在河南省东南部。原名驴河,后人因“驴”字不雅,谐音为闾河,后又称吕河。1982年复名闾河。发源于河南省正阳县城南4公里的和尚塘,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正阳县、息县、在淮滨县的长陵集附近注入淮河。河长103公里。流域面积898平方公里。较大支流有莲花港、界沟、敞口港等。

名称变迁

闾河,原名驴河。传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毛驴至正阳境内,下驴观景时,把毛驴縻在橛子上。驴乘主人入睡,连同橛子挣脱出来,往东跑去,找灵芝仙草吃,所经之处,縻驴橛子划出一道弯曲的小河,后人称之为驴河。因“驴”字不雅,谐音为闾河,后又称吕河。1982年复名闾河。

干流概况

闾河,发源于正阳县城南4公里的和尚塘(城郊乡魏庄),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正阳县、息县、在淮滨县的长陵集附近注入淮河。河长103公里。流域面积合计898平方公里。

正阳县境内,闾河源于县城南4公里和尚塘。河床泥质。自何楼以下,河床渐宽、渐深,向东南流经闾河店、柳台寺、王勿桥、下闾河、曹楼,到西严店傅坝入息县境。县境内长53公里,流域面积356平方公里。有21条支沟注入,是正阳县中部低洼易涝区域的排水骨干河道。

息县境内,闾河经正阳县西严店至傅坝进入息县境。流经白土店、东岳、张陶、包信、小茴店、长陵6地,在长陵镇(左岸为淮滨县芦集乡)长陵集东汇入淮河。境内长48公里,河床平均宽75米,流域面积476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莲花港。

淮滨县境内,闾河为该县与息县界河,自防胡乡前郑庄入境,由西北向东南流经防胡、新里、芦集三个乡,在芦集乡汇入淮河。境内长22.7公里,河床平均宽65米,流域面积85平方公里。西岸属息县。

水文特征

闾河属季节性河流,上游原河道最大泄水流量120立方米/秒。遇大雨、连阴雨,中下游河水溢出河床,淹没农田。流域内8个乡,30余万亩耕地,由于积水不能及时排出,农作物常遭渍涝而死。尤以屈园以下至人息县境段为甚。1950年代末整治后,流量由130至150立方米/秒加大到400至450立方米/秒。

主要支流

闾河支流有莲花港、界沟、敞口港等,莲花港为较大。

莲花港,发源于彭店乡方围孜村的邹里园,流经彭店、白土店、张陶、东岳4个乡,在东岳乡刘湾村的张板桥汇入闾河,全长33公里。平均港口宽40米,港深4米,流域面积184平方公里。

治理开发

干流治理

1964年12月5日,正阳县组织王勿桥、闾河两社1.5万名民工,治理柳台寺至屈园段,计36公里。1965年2月竣工。治理后,柳台寺至万安段,河床底宽13至18米,以下宽21至28米。泄水量:柳台寺至王勿桥段,由50至70立方米/秒,增大到135立方米/秒;王勿桥至屈园段,由90至110立方米/秒,增大到175立方米/秒。1973年11月至1974年5月,第三次治理。此次按除涝三年一遇,防洪20年一遇标准设计,进行全线治理。自闾河水库以下至傅坝53公里工地,投入4.5万名民工,完成土566万立方米(王勿桥以下加筑堤防),总投资290.24万元。治理后,闾河流域渍涝灾害大大减轻。

闾河息县段沿河低洼易涝地区有31个行政村、154个村民组,10.9万亩耕地。闾河为平原河流,落差小,泄洪能力差,每遇大雨上流下滞,洼地积水,使沿闾地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建国后,先后经过三次治理,提高了泄洪能力,酿灾程度大为减轻。

1951年10月,潢川行署组织15人对阊河进行查勘测量。经行署治淮指挥部设计,按三年一遇除涝标准疏浚,2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堤。12月施工,历时20天,县出民工1万人,完成土方61万多立方米,耗资粮85万公斤。治理标准偏低,除涝效果不明显。

1957年春,信阳地委决定第二次对闾河疏浚治理。由信阳专署治闾工程指挥所勘测设计,报经河南省水利厅淮委会批准,国家投资千万余元,按五年_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3月18日全面动工,集正阳、平舆、汝南、新蔡、息县、淮滨6县民工计11.45万人治闾,5月31日竣工。疏浚河道54.6公里,筑堤顶宽3米,内坡1:2,外坡1:3。河道坡度1:2,筑堤么重1.55-1.57。共完成土方1076万立方米,建桥6座,涵闸6座,砖石砌体4800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2776立方米。闾河经二次治理后,上游自正阳县屈园起,下游至淮滨县杨楼止,泄洪能力提高,对减轻洪涝灾害起到明显作用。屈园至施湾段河道,疏浚前平槽流量只通过80-130秒立方米,疏浚后可通过185-220秒立方米;未筑堤前防洪流量只通过260-280秒立方米,筑堤后可通过600秒立方米。涵闸22座,可控制面积13.8万亩。由于所依据的设计洪水数据偏小,标准仍然有些偏低,面上排水系统及涵闸建筑物不配套,杨楼以下河段未疏浚,河道弯曲浅窄,加之常受淮河顶托倒灌,洪涝灾害仍未彻底治理。1973年信阳、驻马店两地区水利局联合编报了《淮北河道治理工程扩大初步设计》,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复,息县对闾河作第三次治理。

闾河第三次治理工程,分三期完成。除涝标准按三年一遇,防洪标准按二十年一遇,排涝涵闸及拦河闸按五年一遇设计,二十年一遇校核。治闾工程包括:干流河道治理,闾河支流莲花港的治理,界沟的治理,以及面上敞口港的治理。19 74年9月,县建立闾河工程指挥部,进行勘察、测量、内业、放样。翌年11月,破土动工,经三个冬春分三期完成施工任务,采取冬春突击与常年专业队相结合的方法,冬季完成土方工程,春季搞沙石备料,农忙时组织专业队搞建筑施工。至1977年,除张板桥工程外,全部竣工,疏浚河道68.44公里,其中闾河50.3l公里,莲花港18.1公里。新筑堤防4公里,加固险堤决口18处,堤顶宽3米,临水边坡1:3,背水边坡1:2,一般堤高2-6米,堤脚距120-250米。治理支流敞口港20条,完成干流拦河闸l座,排涝涵闸31座,公路桥2座,拖桥(即拖拉机过越桥)8座,其中莲花港口6座;便桥4座,其中莲花港1座。面上桥涵113座,排涝涵19座。共完成土方613.68万立方米,砌石1.94万立方米,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7371.74立方米。国家投资527.64万元。可畜水225万立方米,可灌农田1.5万亩,并使15万亩耕地提高了防洪除涝能力,减少了洪涝灾害。

闾河于1952年开始筑堤,1957年疏浚河道18公里,泄洪量由原来的250立方米/秒,提高到650立方米/秒,但是尚未达到防洪要求。1975年冬组织防胡、新里、芦集三个公社民工2万人,对闾河再次进行取直河道和加固堤防工程,治理项目包括:经与正阳交界处的傅坝起到后刘营一段,开挖河道45公里,筑新堤4公里,对旧堤防全部加固;新建、扩建、整修排涝闸16座;新建排涝涵闸18座;干流新建、改建桥梁6座;面上支港建桥84座。共完成土方385.2万立方米,砌体13,356立方米,砼及钢筋砼2,077.5立米,用水泥1,889吨,钢材158.4吨,木材1,062立米总共投资经费411.1万元,补助粮食558.8万斤。

闾河堤防,位于闾河的东岸,北起新里乡的前郑庄,南至芦集乡的中刘营,全长16.6公里。1952年开始筑堤,筑起的堤段长16.6公里.顶宽2米,边坡1:2~1:2.5,高2.5米~3米,投资经费70万元,投入劳力1.2万人,共做土方50万立方米。由于河道阻水严重,堤防单薄低矮,1957年疏浚河道并加固了堤防,疏浚段全长1.8万米,共做土方150万立方米,投入劳力3万人,投资200万元。治理后仍不能满足抗洪排涝的需要,又于1975年重新治理,投入劳力2万人,做土方385.15万立方米。重新治理后,堤防海拨高程在37.70米~37.50米以上。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除涝标准5年一遇,设计泄洪量1,000立方米/秒,除涝流量300立方米/秒。

支流治理

1957年,第二次治闾工程中,同时对莲花港刘围孜渠段治理3公里。省批准三次治闾计划后,1973年冬,提前对莲花港进行全面治理。由彭店、张陶公社出工5330人,疏浚18.1公里,完成土方47.53万立方米。经两次治理后,河口宽22-48米,深3-3.5米。建涵闸4座,滚水坝2座,桥梁9座,机灌站1处。除涝标准三年一遇,防洪标准十年一遇。

引水工程

张板桥水力自控多铰翻板闸,位于息县闾河中游立河槽上,张陶至东岳公路衔接处,控制闾河上游流域面积593平方公里,设计排涝标准五年一遇,相应流量904秒立方米,正常挡水位38.62米,闸前水深4.35米,相应蓄水容量225万立方米。经年复蓄,提水灌溉1.5万亩,又可提高地下水位,解决东岳、张陶、白土店三乡沿岸井灌及生活用水。闸址处河底高程34.27米,闸底板高程34.62米,高出河底0.35米。闸底宽61.4米,共7孔,其中,闸室左右两边各2孔,净跨10米;中间3孔,净跨5米,总净宽55米。中间1孔为钢丝刚波型上提式调节闸,宽5米、高4米,其余6孔共50米,由10扇混凝土翻板闸组成。闸上建有宽6米、长62.4米的钢筋混凝土“T”型梁公路桥。调节闸上设2×15吨固定式人力、电动两用启闭机1台,用以调节过闸流量,以利翻板闸门安全运转。1979年9月,县建立张板桥工程指挥部。11月8日,全面开工,集东岳、张陶、白土店三乡劳力3200人,至1981年4月完工蓄水,共做土方5.5万立方米,砌体25 45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2116立方米。国家投资63.89万元。该闸系新型闸门试验项目,至1983年8月,经大小五次洪水验证,闸门运转稳定,启闭灵活,止水良好。

广丰陂,在县东北,包信集西约二华里处,南北长堤十里,名为广丰岭,岭上建有广丰亭。闾河穿过其中,绕集南过桥,折流至长陵入淮。

广丰陂,即《水经注校》汝水条之青陂。东汉建宁三年(170年)修复,灌田500余顷。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废。至宋治平四年(1067年)冬十月,知县事、都官员外郎张公来知新息,访民情,勘地域、察水经,知陂之四旁地沃可耕,遂将152顷荒地捐给民众开垦,于青陂规划成渠,令民修复。熙宁二年(1069年)春建成,汇积闾河之水,往东修渠以灌溉,南建闸门以疏泄,共连陂塘38处。变荒野为良田,年年麦稻丰收。建亭为广丰亭,民众怀爱张公,刻石以志,名为遗爱碑。因其常年碧水环绕,故名广丰浸碧,为息县古代八景之一。

水库工程

闾河水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