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5 09:00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Langzhong high school),坐落在阆中古城区,是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和首批23所“国家级示范高中”之一。
学校前身是“阆中县崇实中学”(初中)。
1920年,孔震生(同盟会会员,解放后任绵阳地区副专员)取名为“阆中县崇实中学”(初中),规模很小。
1922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为公立“阆中县立初级中学”。
1935年,阆中县女子中学并入该校。
1939年,附设省立高中班,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1940年,因日机轰炸阆中,学校迁往附近马家公馆。
1943年,学校迁回原址。
1941年9月至1949年,学校先后附设简师班、农技班,改建了民生工厂,并将天安观蚕室、桓侯桑园及城隍庙等公产划归学校作职教班实习基地。
1950年,学校称“省立阆中中学”,后与县中合并,更名为“阆中中学”,继而改为“四川省阆中中学校”。
1951年,学校更名为“川北区阆中中学校”,并将省中级法院及监狱、城隍庙、聊院扩为校舍。
1952年,学校更名为“四川省阆中中学校”。
1980年,学校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中学。
2002年5月,通过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验收。
2003年6月,位于七里新区的“阆中市江南职业高级中学校”并入该校,成为该校的江南校区。
2008年9月,阆中中学在七里新区启动灾后重建项目工程,整合阆中市七里小学、七里镇初级中学校教育资源,建设阆中中学七里分部。
2009年5月,阆中中学七里校区奠基,规划占地148亩。
据学校官网2015年显示,学校有四个校区,校园占地480余亩,建筑面积98000多平方米,教职员工543人,各类教学班138个,在校学生11000多人。
截至2015年11月,学校有教职员工543人,其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四川省中学特级教师4人,中高级教师164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1人):贺承德
全国优秀教师(2人):王洪林、王贵安
全国模范教师(1人):何正柱
四川省中学特级教师(4人):贺承德、蒲兴勇、杨学本、王贵安
截至2015年11月,学校新城校区建有3幢学生公寓楼和学生膳食中心,可同时容纳3000人住宿和就餐;有400米标准塑胶跑道的综合运动场、8泳道的标准游泳池、4000座的体育馆、国家羽毛球队的训练馆、音乐网络教室等设备。
该校学生参加全国高、初中理、化竞赛,全国高、初中数学联赛,全国生物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比赛,计算机比赛,科技小发明,小论文比赛,全国外语知识竞赛以及省、地体育、音乐、汇报演出比赛等。共获得全国级奖50多人,获省级奖200多人,获地级奖1000余人。
2009年4月,在四川省第23届、南充第1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竞赛项目中,该校学生赵艺琳,获南充市一等奖、省二等奖,同时获得省“中科生物创新奖”。
2011年,在第25届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中,该校12人获国家二等奖,1人获国家三等奖,2人获省一等奖。
2009年5月,在四川省中学生“多威杯”田径比赛中,该校田径队取得团体总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6名学生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
2010年5月,在阆中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该校学生田径队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2010年11月,在2010年南充市中学生排球运动会中,该校女子排球队夺得女子甲组第一名,自1995年来连续15年蝉联冠军。
2011年3月,阆中市第十九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该校田径队蝉联团体获总分第一名。
截至2015年11月,该校教师出专著20余本,教师论文获国家级奖100余项,省级400多项,地级1600多项。
该校教师蒲兴勇主研的课题《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实验与研究》先后获省政府二等奖、教育部二等奖,学校的《强体促全》课题被列为“省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
2010年12月,在南充市第一届省级示范校“南高杯”教工男子篮球邀请赛中,该校代表队取得比赛第二名。
2013年4月,在南充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竞赛中,该校体育教师朱永刚、孙杨皓两人分别荣获高、初中组一等奖(均排位第一名)。
2014年9月,阆中中学申报的科研成果《“普职融通”综合高中教育教学体系的实践研究》被评为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该校教师赵书远主持的《高考政治考点评析》、《素质教育实践现状之探究》、《立足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三篇论文评为一等奖。
截至2013年8月,该校先后获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南充市最佳文明单位”,“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示范校”、“四川省最佳卫生先进单位”、“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先进单位”等称号。
崇实·扬中
内涵为:明礼诚信、崇尚科学、弘扬拼搏、扬我中华。
《阆中中学校歌》
阆南山水天下稀
钟灵毓秀产英奇
乐山乐水仁与智
吾校教育念在兹
仁与智,培育人才树国基
精诚团结奋起
觉后觉,师先师,时移代更志不渝
愿吾同学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