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9 14:36
1.阔筋膜张肌肌皮瓣内的血液主要由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供应(占76.74%)。其次是升支和横支共同分布占23.26%。在多数情况下可采用升支作为肌皮瓣移植的血管蒂,少数可采用横支。
2.旋股外侧动脉的体表投影,从骼前上棘向下垂直引线平均长为96.5毫米,由此点水平向内平均49.2毫米处,可作为术中寻找旋股外侧动脉起点的体表标志。
3.依据旋股外侧动脉分支的起始情况,将其分为四个类型,在43例中I型32例(占74.42%);11型3例(占6.95%);111型和IV型分别为7例(占16.28%)和1例(占2.33%)。
4.旋股外侧动脉在阔筋膜张肌内的分布:该肌主要由升支供应,它分为上、下行支,其上行支短,下行支稍粗而长,穿肌束后,复又分支至皮下组织和皮肤,形成丰富的吻合。皮瓣移植时,可保留下行支,对整容极为有利。
5.升支的终末部和阔筋膜张肌内侧面所形成的升支肌夹角平均为6.5度,变动在44~112度之间。手术中血管吻合时,应保持供区的原来角度,以利于移植后肌皮瓣的成活。
肌蒂骨瓣加螺纹钉内固定术的方法主要适合年龄偏小,不稳定型新鲜及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现各种方法应用甚多,而带阔筋膜张肌蒂骨瓣临床报道较少。
本组病例经改良的Smith-Petersen切口具有操作简便,凿取骨瓣方便,在同一切口中完成整个手术操作等优点。肌骨瓣血供恒定确切,解剖证实阔筋膜张肌的血供主要是旋股外侧动脉升、横、降支供应,而升支通过肌肉的起点进入髂嵴。本组术中大多数髂骨断面可见明显渗血,阔筋膜张肌在髋和下肢活动、稳定中仅起辅助作用。凿取、转移对下肢负重没有明显的影响。由于以上三点,而使本手术方法得以推广使用。
高骨折愈合率降低股骨头缺血坏死和晚期股骨头负重区塌陷的发生率。由于股骨头血供的特殊性,骨折时易使主要供血来源阻断,而影响骨折愈合,且存有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塌陷的可能。尤其在不稳定型及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中,往往因粉碎骨折造成颈部空虚失去支撑,股骨头旋转倾斜,使骨折及内固定不稳定。鉴于上述两个不利于治疗的因素,采用阔筋膜张肌蒂骨瓣移植的方法,可填充股骨颈部的骨缺损,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又可增加股骨头的血运,并取得优良结果。经本组疗效证实,用阔筋膜张肌蒂骨瓣移植的方法,对于不稳定型、陈旧性、年龄偏小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术中要了解供应该肌的血管束走行,避免损伤而影响起点和髂骨内的血流量。在转位时防止牵拉和扭曲而引起血管的痉挛栓塞。操作要轻柔。(2)转位骨瓣固定牢固与否是本手术的关键。术中常用上位螺纹钉对骨瓣进行旋紧嵌压和将骨瓣蒂筋膜束与关节囊缝合而阻断该肌生物力学的传导牵拉。术中认为骨瓣固定确切,术后就应尽早在牵引下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3)术后弃拐肢体完全负重,认为以骨折愈合1年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