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2 21:50
阔鳞鳞毛蕨(Dryopteris championii (Benth.) C. Chr.)是鳞毛蕨科、鳞毛蕨属陆生中型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80厘米。根状茎横卧或斜升,棕色、全缘的鳞片。叶簇生;叶柄禾秆色,密被鳞片;鳞片阔披针形,边缘有尖齿;叶片卵状披针形,二回羽状,小羽片羽状浅裂或深裂;羽片基部的近对生,上部互生,卵状披针形,侧脉羽状,在叶片下面明显可见。叶轴密被基部阔披针形,边缘有细齿的棕色鳞片,叶草质,干后褐绿色,孢子囊群大,在小羽片中脉两侧或裂片两侧各一行,囊群盖圆肾形,全缘。
陆生中型蕨植物。株高约50-80厘米。根状茎横卧或斜升,顶端及叶柄基部密被披针形、棕色、全缘的鳞片。叶簇生;叶柄长约30-40厘米,粗达4-5毫米,禾秆色,密被鳞片;鳞片阔披针形,顶端渐尖,边缘有尖齿;叶片卵状披针形,长约40-60厘米,宽约20-30厘米,二回羽状,小羽片羽状浅裂或深裂;羽片约10-15对,基部的近对生,上部互生,卵状披针形,基部略收缩,顶端斜向叶尖,小羽片约10-13对,披针形,长约2-3厘米,基部浅心形至阔楔形,具短柄,顶端钝圆并具细尖齿,边缘羽状浅裂至羽状深裂,基部一对裂片明显最大而使小羽片基部最宽;裂片圆钝头,顶端具尖齿。侧脉羽状,在叶片下面明显可见。叶轴密被基部阔披针形,顶端毛状渐尖,边缘有细齿的棕色鳞片,羽轴具有较密的泡状鳞片。叶草质,干后褐绿色,孢子囊群大,在小羽片中脉两侧或裂片两侧各一行,位于中脉与边缘之间或略靠近边缘着生;囊群盖圆肾形,全缘。
阔鳞鳞毛蕨生长在海拔300-1500米的山坡疏林下或灌木丛中。
分布于中国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广东、香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阔鳞鳞毛蕨孢子在最佳基质中播种约2周后开始萌发,形成丝状体,再经过2周左右的生长发育即可形成心形的原叶体,原叶体再经过4周左右的发育,形成精子器和颈卵器,分别产生精子和卵子,两者受精后形成胚,由胚发育出寄生于原叶体上的孢子体幼苗,在幼苗长出第3片叶子、形成自己的根系时,原叶体就会枯萎死亡。
孢子及孢子萌发:阔鳞鳞毛蕨孢子囊群小,生于小脉下部,圆形黄棕色。温暖干燥的环境下,孢子囊成熟后自行开裂释放出孢子。孢子黄褐色,圆形,周壁具皱褶,单裂缝;播种10天后从孢子壁的单裂缝处伸出一条无色透明的初生假根,标志着孢子萌发。孢子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
丝状体:孢子萌发出假根后,其基部细胞再分裂一次,产生一个绿色细胞。丝状体约2-5个细胞长,细胞为圆形、长圆柱形或不规则状。丝状体最前端的细胞常产生单细胞乳头状的毛状体,内含叶绿体,毛状体仍然参与片状体的形成。丝状体最前端的细胞经纵裂形成一大一小两个子细胞,大细胞一般不再分裂,小细胞分裂极为活跃,参与片状体的发育。丝状体前端细胞内的叶绿体数量较多,呈鲜绿色,基部细胞的叶绿体也多,往往是丝状体中部细胞由于分裂较快叶绿体较稀疏,不过后来也会变得很稠密。
片状体:由于小细胞的分裂活动,自播种20天左右片状体形成,片状体的前端轻微地偏向一侧。片状体的形状为匙形至楔形不等。小细胞分裂产生的某一边缘细胞分化出分生组织细胞,分生组织细胞不断分裂,逐渐由片状体阶段进入到原叶体阶段。片状体最初的假根,由短的丝状体最基部的一个细胞发育而成,内含叶绿体,无色。随着片状体的发育形成,假根数目逐渐增多,且叶绿体含量逐渐减少,长度增加。
原叶体:片状体顶端为排列整齐的分生组织,由于分生组织的活动,细胞数目有规律地增多,播种4周左右,发育成幼原叶体。原叶体发育方式为三叉蕨型。成熟的原叶体深绿色,叶绿体丰富,形状为心脏形,边缘略有波状。原叶体边缘及腹面均有毛状体分布,数量丰富,叶绿体分布在毛状体顶端。在成熟的原叶体的腹面叶脉处,假根繁多,呈褐色且不含叶绿体。在同一原叶体上产生精子器和颈卵器,自播种后6-8周发生精子器,比颈卵器较早发生,精子器混生于基部假根丛中,可达数个至数十个,精子器由3层胞组成,最上面为盖细胞,成熟时盖细胞掀开,释放出精子,颈卵器约在精器发生4-5周后发生,其腹部包埋在配子体中,颈部由4列6层细胞组成,包含1个双核颈沟细胞,1个腹沟细胞和1个卵细胞,颈卵器成熟后顶端的细胞分开,有时反卷。
孢子体:精卵受精后3周左右即可观察到从原叶体上生成的幼胚。胚的不断生长使颈卵器腹部逐渐膨大,最终颈卵器和一部分配子体组织被胚冲破,子叶及胚根产生,幼孢子体形成。幼孢子体上长出的第1、2片叶在形态上与以后长出的叶不同。幼孢子体长出后,原叶体仍继续发育,直至受精后5周左右长出第3枚幼小的真叶后,原叶体方渐枯死。
阔鳞鳞毛蕨的根茎药用。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平喘,止血敛疮,驱虫之功能。主治感冒,目赤捉痛,气喘,便血,疮毒溃烂,烫伤,钩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