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9 09:27

阜(拼音:fù)是汉语二级通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阜的古字形像阶梯或像阶梯那样有起伏的山,后来演变为“山丘”之意。阜也用来表示面积很大的、又高又平的土地,由此引申为厚、大、多之意。由多的意思引申,又特指物质的财富。

文字溯源

象形字。许慎说文解字》说“阜”的字形像一座土山的形状。至于如何像一座土山,段玉裁注解:“象可拾级而上。”意思是为了上下山坡的方便,把山坡的路修成有阶级的形状,所以用以代表山。不过甲骨文的“阜”字,从字形上看字的阶级看起来都在同一条直线上,与山坡的阶级是在一个斜面上的不一样。

考古学家曾发现,在原始人所居住洞穴的入口有便于出入而挖的踏脚浅坑,到了干栏式建筑时,上下则需要木梯。大多数现代学者认为,“阜”字本义即为这些用于出入的阶梯。到了许慎的时代,“阜”确实已变成“山丘”之意,这也应是由上下的阶梯引申而来。

“阜”发展到篆书,已把阶级由实体化变为轮廓化、线条化了,顶部线条也变为右弯横了;发展到隶书时,第三个阶级变为一横,于是在这基础上隶变为楷书的“阜”。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𨸏部】房九切(fù)

大陆,山无石者。象形。凡𨸏之属皆从𨸏。

𠼛,古文。

说文解字注

“大陆也”注:也字今补。《释地》《毛传》皆曰:大陆曰阜。李巡曰:高平曰陆,谓土地丰正名为陆。陆土地独高大名曰阜,阜冣大名为陵。引申之为凡厚、凡大、凡多之称。《秦风》传曰:阜,大也。《郑风》传曰:阜,盛也。《国语》注曰:阜,厚也。皆由土山高厚演之。

“山无石者,象形”注:山下曰:有石而高。象形。此言无石,以别于有石者也。《诗》曰:如山如阜。山与𨸏同而异也。《释名》曰:土山曰阜。象形者,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层絫而上。首象其高,下象其三成也。房九切。三部。

“𠼛,古文”注:上象絫高,下象可拾级而上。

广韵

房久切,上有竝 ‖阜声幽1部(fù)

阜,陵阜。《释名》曰:“土山曰阜。阜,厚也,言髙厚也。”《广雅》曰:“无石曰阜。”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部】 阜;部外笔画:0

古文:𠻰

唐韵》《集韵》房九切。《韵会》扶缶切。《正韵》房缶切,并音䘀。《尔雅·释地》:大陆曰阜。《说文》:山无石者。《释名》:土山曰阜,言高厚也。《诗·小雅》:如山如阜。

又大也。《书·周官》:阜成兆民。注:大成兆民之性命。

又《玉篇》:肥也。《诗·秦风》:驷驖孔阜。疏:马甚肥大也。

又盛也。《诗·郑风》:火烈具阜。传:阜,盛也。

又多也。《诗·小雅》:尔肴既阜。传:阜,犹多也。

又长也。《鲁语》:助生阜也。

又山名。《左传·文十六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

又地名。《礼·明堂位》:封周公于曲阜。

又《左传·文十五年》:置诸堂阜。

又阜城,属渤海郡,阜陵,属九江郡。并见《前汉·地理志》。

又阜螽,虫名。《诗·召南》:趯趯阜螽。传:阜螽,蠜也。

又《韵会》:佛寺曰香界,亦曰香阜。

又叶敷救切,音覆。梁鸿诗:惟季春兮华阜,麦含英兮方秀。哀茂时兮逾迈,愍芳香兮日臭。《陈第诗古音考》:阜字,可上可去。

又叶房诡切。刘邵《赵都赋》:群后纷其既醉,远人仡以宴喜。悦皇风之舄奕,羡我邦之殷阜。

又叶符遇切,音附。裴秀《大蜡》诗:告成伊何,年丰物阜。礼禋孝祀,介兹万祜。◎按《唐韵正》,四十四有之半,古与篠、小、巧、皓四韵通为一韵。《诗·郑风》: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小雅》:田车既好,四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又:吉日维戊,既伯既祷,田车既好,四牡孔阜,《易林》:倬然远咎,辟害高阜,田获三狐,巨贝为宝。桓驎《七说》:超绝壑,逾悬阜。驰猛禽,射劲鸟。王粲《玛瑙勒赋》:总众材而课美,信莫臧于玛瑙,被文采之华饰,杂朱绿于苍阜。左思《魏都赋》:矞云翔龙,泽马于阜,山图其石,川形其宝。《韵会小补》:于纸韵遇韵俱云叶音,非。

《说文》:本作𨸏。《集韵》:同峊。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笔顺】①ノ(撇)②丨(竖)③㇕(横折)④一(横)⑤㇕(横折)⑥一(横)⑦一(横)⑧丨(竖)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