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9 19:14
阮姓,中华姓氏之一。阮姓源于商周诸侯国之阮国,疆域大致在今泾川县东北,后被周文王所灭,国人便以阮为姓继续生活在当地。
出自皋陶氏之后商朝诸侯阮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这是中华阮氏的主要起源。皋陶有后裔子孙在商王朝时期被封在阮国(今甘肃泾川)。商朝末年,西岐西伯侯姬昌率军灭了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阮氏。
出自秦朝时期九阮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九阮,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为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扩攘,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吞并了楼烦,夺得大片好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成为赵国边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了一个大郡,辖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称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五原县。秦、汉之际,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称为姓氏者,后省文汉化为单姓阮氏。
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字石癸,其后世子孙以祖字为氏,称石氏。到东晋王朝末期,该支石氏族人因避战乱,有迁逃至原战国时期楚国的阮厝一带(今浙江衢州,一说今福建厦门),以新居地名为姓氏,称阮氏,后逐渐迁徙交趾地区,成为越南阮氏民,世代相传。
出自明朝时期安南国君主世系,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阮氏王朝的王族子孙,皆以阮福氏为姓氏,1955年阮福永瑞再次流亡海外后,该支阮福氏多省文简化为单姓阮氏。
今台湾土著、京、彝、回、壮、傣、蒙古、朝鲜、锡伯、苗等少数民族均有此姓。
①得姓始祖:皋陶
②各支始祖:阮文益:公自寿邑八鼓稿而游于衢西城北见其铜峰源内山水之秀丽,土厚平圹遂筑室而居,焉娶周氏生四子,分为四房:天地人和,其妻周氏生于永乐已亥年八月廿六日,终于成化癸卯年六月廿八日,葬桐树坞口坐西向东。是为浙江衢州阮氏始祖。
阮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30位。在越南语里,阮的国语字拼写为“Nguyễn”。
阮氏远祖起源于商朝。根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阮氏是商朝的诸侯之国,在岐山与渭水之间,后代子孙以国为姓。而根据史籍《千家姓查源》上说,殷商时期有一个阮国,偃姓,位置就在今天的甘肃省泾川县东南一带,后来被周文王所灭,阮国的子孙就以国为姓。全国各地阮氏人家的起源就在那里,后繁衍分布到全国。阮姓发源于甘肃泾川,历周代至秦,逐渐向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播迁。
此际见于史册者有春秋时鲁国人阮氏,始皇时秦人阮翁仲。
汉末三国魏晋时,繁衍于陈留郡的阮姓名人辈出,声誉显赫。
陈留阮氏身价大增,特别是在三国两晋这样讲究门阀制度的朝代,陈留阮氏一下子就成为望族。后来,陈留就成为阮氏的一大郡望。阮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在陈留阮氏出了许多名士,比如有阮琳,为蒲田进士。”西晋的“竹林七贤”中就有阮籍、阮咸叔侄二人,世称大小阮。阮籍,字嗣宗,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陈留尉氏人(今河南尉氏),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蔑视礼教,常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后期则变为“口不藏否人物”,常以醉酒的方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音乐家阮咸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历官散骑待郎,相传因他善弹一种四弦琵琶,而将此种乐器称为阮。阮籍的父亲阮瑀,为建安七子之一,在汉末曹操幕中,也是较有名气的文学家。
永嘉之乱时,阮咸子阮孚、从子阮修及阮修族弟阮放、阮裕兄弟等陈留阮姓避乱南迁,阮修于途中遇害,其家族和阮孚他们到达今江苏南京,阮裕由于无意仕途,隐居于会稽剡山(今浙江绍兴),并有一支阮姓远徙于广西合浦。
南北朝时避乱江浙等地之阮姓依旧名人辈出,高官不断。此间,阮姓因仕宦、避乱、升迁、谋生等原因逐渐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并有阮姓进入越南,如今仍是越南之大姓。另南朝宋将领、合浦徐闻人因征林邑国(今越南中南部)大败,子孙遂居遂溪。
隋一统后,有南朝阮姓回迁北方。阮姓入闽始于唐朝,据《阮氏族谱》载,陈留郡阮安所于天祐四年(970)任邵武教谕,迁居绥安左街巷,为入闽始祖。传六世至阮文富,约在北宋时迁居福建汀州宁化上进贤坊官圳上。唐末五代时有阮姓入居四川、广东。
北宋时居于闽县(今福建福州)一支阮姓北徙吴县(今江苏苏州),南宋时此支阮氏出了阮姓历史上唯一状元——阮登炳。另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阮思聪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宋朝时期有律学家阮逸,明朝时期有怀宁人(今安徽怀宁)阮大铖,可惜是个不肖子孙。
明初,山西阮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明中叶后,有渡海赴台者。
清康乾后,有山东之阮姓闯关东到东北三省。
如今,阮姓在中国分布较广,在中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湖北、广东、福建,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江西、山东、江苏。现代阮姓人口列中国第一百八十九位。越南阮姓人口约占越南总人口40%。
相传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末期移居大宇新畲山麓——西坪、是最早迁入大宇境内的一个族群。因当地野生林草茂盛、虎狼山猪多、庄稼、畜牧严重受害,后迁入现址。
福建南安阮氏源流因原有族谱失祥,解放后历经数年多处查询,未见其族谱中有明确记载,仅漳州市南靖县山城镇下碑村阮氏昭穆,传说是十八世祖成定公制定的三十二字:绵锦成章、扬辉启祥、敦仁耀德、英俊贤良,经伦用济、大义悠长、克绍芳典、奕世永昌。这是可以确认主源的唯一主要依据,但还没有正式认源。
福建南安大宇阮氏是大宇村八个姓氏的第三大姓,人口八百多人,还有迁往外地及华侨三百余人,不计在内。阮氏原拥有耕地肥沃,五谷丰登,只因毗邻西溪,屡患水灾之害,民不聊生,历来靠当长工、小什工及打铁等小手工渡生,到现在全面发展手工业,成为福建省内闻名的“瑞士式”手工业村落。
宋元时期,不少阮姓族人迁徙到交趾、安南,即现今越南。
公元1009到1225年间,越南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强盛的大一统朝代——李朝。公元1225年,李朝权臣陈守度夺取政权,建立了陈朝。为了防止人民怀念李朝,他强迫国内的李氏全部改姓为阮氏——“陈氏代立,凡李氏宗族及齐民姓李者,皆令更为阮”。这样经历了几次朝代更迭,到公元1592年,莫朝衰落,莫家的子孙也都改姓阮。1778年,郑氏在与阮氏的百年战争中落败,郑姓也改成了阮姓。
1802年,阮姓掌权。根据阮朝的法律,姓阮的人能享受很多朝廷恩赏,这也使得许多罪人纷纷改姓阮,以逃避被捕。经过几百年的改姓累积,阮就渐渐成了越南第一大姓。
陈留郡:春秋时留邑为郑国地,后被陈国所得,故曰陈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陈留郡,属兖州。当时辖陈留(治所,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陈留城),雍丘,酸枣,东昏,尉氏,浚仪等17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民权县、宁陵县以西,开封市、尉氏县以东,延津县、长垣县以南,杞县、睢县以北之地。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九阮郡: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为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扩攘,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吞并了北狄的分支楼烦,夺得大片优良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遂成为赵国的边地。
太原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竹林堂:三国时候,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
忠孝堂:仙游阮氏堂号。典出后周殿中侍御史阮沂。相传,阮弥之后裔阮沂,曾为周朝殿中侍御史,宋朝建立政权后欲封他为大中丞, 而一心为后周朝尽忠的阮沂却坚决不肯接受,最终辞官归隐。之后,又有阮骏积极抗金,为国尽忠尽孝。阮氏族人因此以“忠孝”为堂号。
还有三斯堂、敦伦堂、文焕堂、敦善堂、余庆堂、世懋堂、敬思堂、名贤堂、勺湖草堂等。
①四言通用
源自偃姓;望出陈留。
此联典出阮氏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泾渭世泽;陈留家声。
上联典出阮氏为皋陶之后,商朝有阮国,地处泾、谓之间。
下联典指阮氏人望出陈留,晋朝时期的名士阮籍,就是陈留人。
才称逸骥;志匹冥鸿。
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文学家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人。少年时曾跟从蔡邕学习,后任曹操司空军谋祭酒,掌管记室,后为仓曹掾属。善作书檄,又能诗,为“建安七子”之一。“逸骥”,古时称善于奔跑的骏马。此处指才思敏捷。
下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陈留尉氏人阮裕,字思旷,以德业知名。初任大臣王敦的主簿,后出任溧阳令,临海、东阳二郡太守。多次辞去朝中征召,终日静默,什么也不学习、不研究,晚年居剡山。“冥鸿”,谓高飞难见的大雁,比喻避世之士。
桃源仙骨;竹径高风。
上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为“竹林七贤”之一。蔑视礼教,常用“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对政事则极为谨慎,不轻易评论人物,常以醉酒的方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司马昭曾为儿子司马炎向阮籍求婚,他大醉六十天以回避。长于五言诗,又能文章。
下联典指阮籍的侄子阮咸,字仲容,“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并称“大小阮”。旷达不拘礼法,通音律,善弹琵琶。官散骑侍郎,出为始平太守。
持杯仙女;吹笛宫人。
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阮禕,善吹笛,出宫为吏部尚书阮孚所得。
七贤并列;八达齐名。
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阮籍,为“竹林七贤”之一。
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阮孚,与光逸等八友相友善,时称“八达”。
三朝内阁;九省封疆。
②五言通用
广览宏明集;常读咏怀诗。
上联典指南朝时期的瘐目录学家阮孝绪(公元479~536年),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今河南尉氏),撰有《七录》仿《七略》分类法,将当时所见图书六千二百八十八种,四万四千五百二十卷,分为经典、纪传、子兵、文集、术技、佛法、仙道七录,已佚。现尚存《广宏明集》,有五十五部序目,可考察其分类情况。
下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的文学家、名士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今河南尉氏)。博览群书,尤好庄老。为“竹林七贤”之一。有《阮嗣宗集》,他的八十余首《咏怀诗》,颇为有名。
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梁。
此联为三国时魏国文学家阮籍《咏怀》诗句联。
③七言通用
书有元瑜传万古;乐得仲容播千秋。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文学家阮瑀(公元165~212年),“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陈留尉氏人。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能诗,善作书檄。有《阮元瑜集》。
下联典指魏晋间名士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贤”之一。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曾为散骑侍郎。
④八言及以上
吹笛宫人,遣归吏部;持杯仙女,引入天台。
上联典指西晋阮孚,字遥集,阮咸的儿子,历官安东参军、黄门侍郎、吏部尚书。明帝有宫女宋禕,善吹笛。明帝病重时,群臣谏宋禕出宫,明帝经征求意见,把宋禕嫁给了阮孚。
下联典指东汉人阮肇,永平年间与刘晨同入天台山采药,迷路遇到两个仙女。仙女持杯把他二人引入山洞中,用胡麻饭招待他们。后依原路回家,子孙已经七代了。
四海具瞻,尊为山斗;同朝钦羡,望若神仙。
此联为清代潘世恩赠阮元联。阮元(公元1764~1849年),清乾隆年间进士、著名学者,官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
神话离奇,天台巧遇仙女;世风险恶,竹林并列贤人。
上联典指东汉名人阮肇的事典。
下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名士阮籍及其从子阮咸,均为“竹林七贤”之一。
【河南尉氏】阮姓家谱。阮大发纂修。据1996年排印本复印,一册,平装。书名据书名页题。书名页题豫尉氏县小陈留阮庄村。福建图书馆收藏。
【广西桂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竹林堂阮氏族谱。阮绍满纂修。1990年铅印本,一册,精装。始迁祖阮仕贤,延仕,仕章,清代人。柳州图书馆收藏。
【海南儋州】 海南儋州木棠镇来山村阮氏家谱。阮应天纂修。2002年据1999年稿本抄,一幅。书名据卷轴左下方题。本谱以十五世祖永为支系始祖,至二十五世立鑫,立业,立任止。海南师院图书馆收藏。
【四川成都】 阮氏族谱不分卷(清)阮国珏纂修。清光绪间木活字本,二册。书名据版心题。记事至光绪二十七年。始祖阮福吉,清初人,始迁祖阮俊章,清康熙间自广东仁化近居四川。四川图书馆收藏。
【贵州修文】 阮氏家乘摘录不分卷。(清)阮崇德等纂修。清光绪间刻本,一册。书名据书签题。是族先世居闽之仙游,明季始祖阮国臣徒步居黔之修文县。本册载墓志铭、挽言、酬唱诗等。上海图书馆收藏。
【陕西三原】阮氏宗谱。纂修者不详。2000年据民国抄本复印,一册。书名据书衣题。记事至1939年。二修本。始祖阮四一,号千间,宋代人。始迁祖洪光,字汉武,清代人。咸阳图书馆收藏。
【山西泾阳】阮氏家谱一卷 纂修者不详。据稿本复印,一册。书名据书衣题。始迁祖阮佐祥,清代人。泾阳县阮冒焕收藏。
资料来源:
阮氏以观测对象天穹为图腾。“阝”为观测者居邑、观测地。“元”即是“天穹”。古“天”字作两个“兀”,也就是两个“盖天图”(把太阳从东方升起经过天定,再落入西方的这一运行轨迹叫做盖天图),上“一”为太阳日行周天轨迹盖天图的简化,下“兀”是太阳(月亮)夜行周天轨迹盖天图的简化,合为“两个兀”也就是浑天图。阮氏图腾标志左上方为地平“一”以上天齐(天的中央)观测日行轨迹“U”;下为夜行轨道,最下为天地交会。
位于洛阳老城连市胡同,紧邻周南驿遗址,是一所青砖灰瓦、端庄静雅的古宅。阮籍故居坐落地是东汉、魏晋时期都亭驿的遗址,现在的老城区东南隅连市胡同6号。它是一所小巧玲珑,青砖灰瓦,端庄静雅,形制完整的“四合院”;它身世多舛,屡毁屡修;它跨越时空,历战争烽火,朝代更替,自然灾害,族人析产等沧桑之变;它延续着阮氏家族历代竹林之绪德,尘封着魏晋风度之沉香;它是洛阳古城的符号之一。
建于清朝末年,已百余年。大古宅房子为纯木结构,建筑古朴,四合形式。雕梁画栋,陈设古雅,门楣上有砖雕匾额,现仍清晰可见“竹苞松茂”四字。
阮啸仙故居位于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建于清代。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全县人民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先秦时期,阮姓主要活动在河南,汉、晋时期,阮姓由河南南下,经两湖,进入两广地区,唐宋时期,南方各省都有阮姓的足迹。清朝初期阮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阮姓大约有5.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第一百六十位以后。阮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阮姓总人口的l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浙江,这五省约占全国阮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广东、四川、江苏等。
明朝时期,阮姓大约有6.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第一百七十位以后。阮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阮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安徽、福建,这四省约占全国阮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湖北、山西、广东、江苏等。
当代阮姓的人口约有81万,排在全国第一百六十二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65%。自宋朝1000年中,阮姓人口的增长率基本保持与全国人口平均增长率一致。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湖北、广东、福建,这四省大约占阮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江西、山东、江苏,这五省大约占阮姓总人口的26%。浙江为当代阮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阮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东南、南部沿海地区和鄂豫的两大块阮姓分布区。
阮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浙沪闽台、皖苏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大部、广东、广西大部、贵州南部、云南东段,阮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2%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4%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1.8%,居住了大约61%的阮姓人群。在海南、云南中部、广西北部、贵州大部、四川南端、湖南南部、湘赣相交带、重庆北部、陕西东南、河南南部、皖苏中部、山东东端、黑龙江北段,阮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0.12%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6.2%,居住了大约15%的阮姓人群。
阮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6.1%,A型占29.2%,B型占26.7%,AB型占8%。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阮姓历代名人63名,占总名人数的0.14%,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二十八位;阮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2%,排在并列第九十一位;阮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4%,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二位;阮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1%,排在并列第一百三十六位。
阮翁仲,秦朝临洮守将。
阮瑀(约165—212),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事,能诗,善作书檄。
阮咸,魏晋间名士,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贤”之一。他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曾为散骑侍郎。
阮孝绪(479—536),字士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南朝齐梁时期处士、目录学家。
阮氏女,陈留尉氏人,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
阮枞江(873—944),又名阮况。今安徽省枞阳县藕山镇阮家享堂人。唐末,奉朝廷之命围剿断腰山(今藕山)一带以郭力武为首的山盗,大获全胜,被封为镇江南大将军。
阮元,字伯元,号云台,清朝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嘉庆、道光年间,历任户、兵、工部侍郎,浙、闽、赣诸省巡抚,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
阮匡衡,字瑶琴,江苏扬州人。康熙四十二年(一七零三)武进士,官守备。工十七帖,年七十余,犹日临不倦。《扬州画舫录》
阮丽珍,字不详,安徽怀宁人,阮大铖之女。生年不详,约卒于清世祖顺治中。美容色,长于作曲。大铖降清,她为某亲王所得,甚宠爱。
阮年,字遐生,杭(杭州)人。墨竹师诸升。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作兰竹图。《图绘宝鉴续纂》、同人画集
阮品,字德如,尉氏人。生卒年不详,约晋武帝泰始元年前后在世。与嵇康为友。仕晋至河内太守。品著有文集五卷,《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阮必成,即胡志明,越南义安省南坛县人,越南民主共和国缔造者,第一任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总理,越南劳动党(今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
阮真(1896—1972),又名阮乐真,浙江绍兴上虞东关区人,中国第一位语文教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
阮玲玉(1910—1935),原名阮凤根,学名阮玉英。广东香山(今中山)南朗左步关村人,中国早期影星。
阮文绍(Nguyễn Văn Thiệu,1923-2001),生于越南宁顺省潘朗,南越前总统。
阮经天(Ethan Juan),1982年11月8日出生于中国台湾台中市眷村,祖籍浙江台州温岭 ,华语影视男演员、模特。
阮成发,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
阮崇武,原公安部、劳动部部长、海南省省长,海南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阮啸仙,广东地区青年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者。
阮泊生,1914年生。河北蔚县人。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党组书记。中共七大、八大、九大、十大、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阮日宣:上虞道墟镇沽渚村人,中美建交后赴美受聘任《美洲华侨日报》主笔,后忙于《美东时报》编务。
阮富仲(越南语:Nguyễn Phú Trọng,1944年4月14日-2024年7月19日),出生于越南河内市东英县,教授、政治学博士,越南政治学家,越共中央原总书记。
阮福映,史称嘉隆帝(Vua Gia Long),越南阮朝开国君主,1802年至1820年在位,年号嘉隆。
《诗经》中有一首诗:“密人不恭,取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
《辞海》在“阮”的辞条里,开头如此解释:“阮,古国名,偃姓,在今甘肃泾川,周文王所灭”。
《诗·大雅·皇矣》:“侵阮徂共”。
《姓谱》及《通志氏族略》记载:“阮,为商代诸侯小国,在岐山、泾水之间(今甘肃泾川县),子孙以国名“阮”为氏”。
《中国姓氏地图》第六部分以《以国为姓,以阮国为姓》为题说:“ 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有一诸侯国阮,位于泾渭之间,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泾川一带。后来,阮国被邻国周吞并,阮国子孙为缅怀故国,纷纷以国为姓,由此,便产生了阮氏”。
《千家姓查源》上说,“殷商时有一个阮国,偃姓,位置就在今天的甘肃省泾川县东南一带,后来被周文王所灭,阮国的子孙就以国为姓。中国各地阮氏人家的起源就在那里,后繁衍分布到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