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4 09:40
防御型组织是为了追求一种更为动态的环境,将其能力表现在探索和发现新产品,新市场的机会上,其开创性问题就是为了寻求和开发产品与市场机会,这要求它具有较强的从整体上把握环境变化的能力,在技术和行政管理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防御型战略组织防御型组织主要是要追求一种稳定的环境,试图通过创造一个稳定的经营领域,占领一部分市场,来达到自己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技术效率是防御型战略组织获得成功的关键。通过纵向整合,可以提高防御型组织的技术效率,也就是将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产品销售的整个过程合并到一个组织系统里来。
在行政管理上,防御型组织常常采取“机械式”结构机制,这样,有利于产生并保持高效率,最终形成明显的稳定性。防御型组织适合于较为稳定的行业。
企业要根据其总体战略来选择研究开发的方式,根据企业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条件来决定应该如何向研究开发活动分配企业的资源。企业的研究开发策略共分为四种:即进攻型策略、防御型策略、技术引进策略及部分市场策略。
进攻型策略
这种策略的目的是要通过开发或引入新产品,全力以赴的追求企业产品技术水平的先进性,抢占市场,在竞争中保持技术与市场的强有力的竞争地位。这一策略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重点:第一种主要是通过科研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创新、开发新产品;第二种是要集中力量,通过对市场潜在的有效需求的调查研究、促使技术知识化为新产品;第三种是企业家的创新偏好,它可以引发并促成技术创新,是企业家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开发出新产品。采用这种战略的条件是:企业应该有独立的研究和开发机构,有较强的技术研究能力和财力。要求企业能够从技术上预见到未来市场的潜在需求。采用该策略的企业为了保持垄断地位,要对创新产品及技术进行专利保护。企业应该有能力批量生产新产品,去占领较大的市场。这种战略代价高,风险大,对企业的要求也高,但企业研制的新产品在技术上是先进的,所占领的市场不会轻易被竞争对手夺走,因此该战略成功后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
防御型策略
防御型策略又叫追随策略,这种策略的目的是企业不抢先研究和开发新产品,而是在市场上出现成功的新产品时,立即对别人的新产品进行仿造或者加以改进,并迅速占领新市场。选择这种战略的条件是:
1.企业要有高水平的技术情报专家,能够及时迅速地掌握别的企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企业应该系统的了解其他企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要有计划的收集信息,信息收集的范围要包括所有能够影响本企业竞争力的领域。
2.企业要具有效率特别高的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企业能够迅速而巧妙的对别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利用、改进和提高,在目标市场受到严重影响之前,搞出与竞争对手水平相当的或者更为先进的产品。
3.企业要有较强的研究与开发条件,企业的工程师们必须反映敏锐,行动迅速,具有理解与发挥别人科研成果的能力,采用此策略的企业其研究与开发重点放在不断提高通用技术的水平上,其研究与开发组织应该极富有弹性,当企业决策者一旦做出决定,研究与开发机构应该与企业内各部门合作立即组成研究小组,争取在短期内造出与创业厂商相当的或者更为先进的产品。
优点
①它避免了应用研究以至可能进行的基础研究的长期而又不明确研究前途的大量投资,大大减少了投资的风险性;
②该战略是对新产品加以改造后推向市场,克服了新产品在其最初形态所带来的缺陷而使企业后来居上。因此,防御型策略尽管在科学技术上没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但是对企业的发展却十分有利,这种策略以见效快,成本低,高性能,高质量来占领市场,赢得利润。
缺点
①新产品技术受到专利的影响,使得采用防御型战略的企业一时难以进入该领域经营,直到专利失效为止。②市场开拓的有限性,即当企业获得情报以后,立即进行消化、吸收及创新,当制成品进入市场时,则市场的很大一部分已经被领先企业所占领,因此市场占有率较小,在价格上也难以占有优势,因而企业收益也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技术引进型战略
这种战略的目的是要利用别人的科研力量来开发新产品,通过购买高等院校、科研机关的专利或者科研成果来为本企业服务。通过获得专利许可进行模仿,把他人的开发成果转化为本企业的商业收益。选择这种战略的条件是:
1.当企业缺乏技术专家、缺少实验设备、企业没有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时,企业应当采用技术引进型战略。
2.当企业财力有限,或者在对某一产品改进所产生的利润不足以抵补研究开发费用时,企业应当采用技术引进型战略。
3.选用该策略时企业应该具有较好的信息系统,能够迅速及时的掌握其他研究机构研究开发的动向和成果,具有进入市场竞争的能力。这种战略的优点是:进行仿制,可以达到收效快、成本低、风险小的效果。据统计,仿制所需的时间仅为独立研究开发时间的1/5,所需经费为独立研究开发的1/30,因此有时大企业往往也采用这一策略。
缺点
由于是仿制,因而有可能利润较少,同时企业技术水平将永远落后在技术输出的企业的后面,一般大中型企业不能够在较长的时间里以此策略作为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策略的主体,从长远来看,过多的依赖引进,势必逐渐削弱企业科技队伍的独创能力和活力,是企业受损,因此技术引进策略在大企业中一般只能用作辅助性的策略。
在宏观经济层面应对跨国公司进入涉及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过去,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基本上是一种防御型战略。这种防御型战略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难以适应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的战略转变和结构调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应当做重大调整。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经济全球化使得国界已经不再是全球经济竞争的障碍,也不再是保护各国经济最有效的屏障。过去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和保护本国企业,人们往往采取高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以限制外国商品冲击本国市场,以种种条件限制外来投资冲击本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潮流冲击下,出现了超越国界的“无限制”竞争。传统的保护本国企业的措施越来越没有效果。另外,大量事实证明,对本国企业保护越严密,越容易导致企业丧失竞争力,最终导致本国经济遭受损害。经济全球化给各国都带来了严峻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利用全球资源、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全球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产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市场资源等)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在全球范围流动。资源流动具有方向性。哪个国家对于资源吸引力强,全球资源就流向哪个国家。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越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经济就越得到迅速发展,竞争力就越得到加强。近年来,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点转变到改善企业创业和经营环境。目的是尽可能吸引更多的全球资源,并且对这些资源加以整合,从而增强本国经济的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中超国家经济体的出现表明了各国或经济体之间的竞争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资源在超国家经济体内得到合理分配和整合,从而大大加强了经济体内各个国家的竞争力以及整个经济体参与全球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的竞争力。过去各国间经济竞争是单个国家之间的竞争,现在上升到群体竞争。置身于群体之外难以单独承受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欧美发达国家纷纷组成同盟或自由贸易区事实上就是以群体竞争来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由于不同国家或经济体所处客观条件不同,更由于他们采取的国家发展战略不同,因此每个国家或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潮流冲击面前,表现出相当不同的立场。有的积极顺应潮流,有的偏离潮流或者逆潮流而动。结果,有的国家在新的潮流中融入主流顺势发展,有的则被边缘化。
采用该战略的缺点是:
①新产品技术受到专利的影响,使得采用防御型战略的企业一时难以进入该领域经营,直到专利失效为止。②市场开拓的有限性,即当企业获得情报以后,立即进行消化、吸收及创新,当制成品进入市场时,则市场的很大一部分已经被领先企业所占领,因此市场占有率较小,在价格上也难以占有优势,因而企业收益也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