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1 12:44

阳(读作:yáng)为现代汉语一级字(常用字)。该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字义与山有关。其本义为山南水北朝向日光的地方;一说本义是指高处见到光明的地方,或高处阳光照得到的地方;后引申为日光,日头;又引申为有光的,光亮的,明显的,外露的,可见的,凸出的;又引申为公开地,明显地等意思。与“阴”相对。

文字源流

繁体字“陽”本作“昜”。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也是“暘”的本字,表示日光照耀。繁体字“陽”为形声兼会意字。

甲骨文的“阳”(陽)字左边是“阜”(土山),有升高的意思;右边上部是“日”,下部是“T”,是祭神的石桌(有学者认为指树枝),表示太阳升到了祭桌(或树枝)的上方。金文在“T”的左下方加“彡”,表示阳光,变为“昜”,会意太阳升起,阳光普照,“昜”兼表声(有学者认为右边是一盏明灯,明灯升高,光明至极)。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小篆线条化。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左耳旁”。楷书笔画化,“阜”变为阝(左耳刀儿)。

现通行的“阳”是陽一个后起的会意异体字。从阜,日会意。可见于《字学三正》,后在新中国的汉字规范整理中,将“阳”作为陽的简化字。

“阳”字的本义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即受光的一面;引申为太阳、阳光,又引申为温暖,还引申为明亮;又指古代的哲学概念,与“阴”相对;又有“外露的”“表面的”的意思。据《说文》:“阳,高明也。从𨸏,昜声。”其本义亦当为“高明也”,非具体指山之南、河之北也,当指高处见到光明的地方,或高处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故从阜从昜会意。甲骨文见昜、阳,但未见阴和侌,西周金文则昜、阳、阴俱见。

详细字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高、明也。从𨸏昜声。与章切。注:𨼘、𨽐、𣆄,古文。

说文解字注

高朙也。闇之反也。

从𨸏。不言山南曰昜者、阴之解可错见也。山南曰阳,故从𨸏。《毛传》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

昜声。与章切。十部。

康熙字典

《唐韵》:与章切。《集韵》《韵会》:余章切。《正韵》:移章切,音羊。《玉篇》:营天功,明万物谓之阳。《说文》:高明也。

又日也。《诗·小雅》:湛湛露斯,匪阳不晞。传:阳,日也。《左传·文四年》:天子当阳。《礼·祭义》:殷人祭其阳。注:阳谓日中时也。《孟子》:秋阳以暴之。

又《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又《玉篇》:双也。

又月建。《尔雅·释天》:十月为阳。《诗·小雅》:岁亦阳止。

又《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注:气清而温阳。

又《尔雅·释天》:太岁在癸,曰昭阳。

又五月五日曰端阳,九月九日曰重阳,见《月令广义》。

又《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诗·大雅》:度其夕阳。

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又水北也。《诗·大雅》:在洽之阳。《谷梁传·僖二十八年》:水北为阳。

又《释名》:丘高曰阳丘,体高近阳也。

又《诗·豳风》:我朱孔阳。传:阳,明也。

又《玉篇》:清也。

又《诗·周颂》:龙旂阳阳。传:阳阳,言有文章也。

又《诗·王风》:君子阳阳。传:阳阳,无所用其心也。

又《周礼·地官·大司徒》: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注:阳礼谓乡射饮酒之礼。

又国名。《春秋·闵二年》:齐人迁阳。注:阳,国名。《战国策》: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注:博物志,晋阳国侯溺水,因为大海之神。

又《春秋·昭十二年》: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注:阳即唐,燕别邑,中山有唐县。

又县名。《史记·高祖纪》:西过高阳。注:属留。

又关名。《前汉·西域传》:去阳关七千八百二里。

又《左传·昭二十四年》:公孙于齐,次于阳州。

又阳城,山名。汉为县,属颍川郡。

又古帝号。《史记·五帝纪》:帝颛顼高阳氏。

又《释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阳门,在前曰阳,两旁似门也。

又《玉篇》:伤也。

又庄子《达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则泆阳处之。注:泆阳,鬼名。

又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树能人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为之,名曰云阳。

又昌阳,菖蒲别名。韩愈《进学解》:昌阳引年。

又姓。《史记·司马相如子虚赋》:阳子骖乗。注:古仙人阳陵。《广韵》:周景王封少子於阳樊,后裔因邑命。

又汉复姓,有二十二氏:欧阳、高阳、青阳、孙阳、子阳、周阳、泾阳、逼阳、梗阳、戏阳、鲑阳、叶阳、陵阳、鲜阳、栎阳、濮阳、太阳、老阳、安阳、成阳、朱阳、索阳。

又通作“扬”。《礼·玉藻》:盛气顚实扬休。注:顚,读为阗。扬,读为阳。盛身中之气,使之阗满其息,若阳气之体物也。《释名》: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

又与佯同。《礼·檀弓》:阳若善之。《前汉·高帝纪》:阳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又音肠。《尔雅·释诂》:阳,予也。注:鲁诗云:阳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疏:汉书艺文云:鲁申公为诗训,故是为鲁诗。其经云:阳如之何,申公以阳为予,故引之。《释文》:阳,音肠。《五音集韵》:俗作𨹈。《字汇》:俗作阦。《字汇补》:亦作阳氜。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集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