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人聚

更新时间:2023-06-28 15:57

阳人聚是古村落名,位于现河南省汝州市庙下乡古城村。现在鲁公河和鲁公陂之名已经不存。但古城东南五里地有一干河(季节河),名为沙沟河。沙沟河以西地势低洼,有一小村名曰长张村(原名张庄)。村中原有几个小水潭,常年不干,雨季向外淌水。这应当就是鲁公河和鲁公陂。

建筑遗址

汝州市温泉镇官庄村东北角,现存古阳人城部分城墙。虽历岁月剥蚀,风雨冲刷,战争蹂躏,它依然挺拔,最高处还有4米多,最宽的墙顶还有3米多。虽然曾经有人挖墙平地或取土建房致使墙体残断,它古貌犹存。墙体中大多夹杂着不同年代的砖块和瓦片,还有带着纹饰的“通古砖”碎块。这些夹杂的陶片和瓷片就是古阳人城不同历史时期的见证,也是古人在阳人城生活的印证。

西墙之外是三十多米宽的河沟,现在干涸,雨季当有河水流淌。此河当是古城的西城河。南北城墙之外也有深浅不一、宽窄不等的城壕痕迹。村民们已在其中开荒种地。

原来,北部城墙上有三个城楼,现仅存一个城楼。城楼比其它城墙高出许多,古代上边应当有房子。原来城墙顶部能过下两辆汽车那么宽。四十年前,南墙和西墙又高又宽,比较完整。东城墙早已不存。南城墙东段毁掉没有多长时间。老人还说,这个古城呈正方形,有东、西、南三个城门。大城内还套着一个小城,面积约是大城的八分之一。其位置就在现在“古城村”所在的地方,也就是在大城的东北角,其北面和东面依托大城城墙,原来也有东、西、南三门。

出土文物

当地人把此村唤作“梁古城”或“古梁城”。古城附近挖出许多东周、秦汉“通古砖”坟墓。出土许多铜器,有鎏金铜壶、车马配件、弓箭镞头以及酒器、礼器和铲币、刀币等。古代人傍城而葬,这些应当是阳人聚的实物证据。

史料记载

史记》说:“秦庄襄王元年,灭东周,不绝其祠,以阳人地赐周君。”

三国志·孙坚传》说:“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后汉书·董卓传》说:“明年,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得,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坚追击之,轸、布败走。”《资治通鉴》说:“孙坚移屯梁东,为卓将徐荣所败。复收散卒,进屯阳人。卓遣陈郡太守胡轸督步骑五千击之,以吕布为骑督。轸与布不相得,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读史方与纪要》说:“(阳人城)在梁县西四十里。” “东汉初平二年,孙坚讨董卓,移屯梁东,为卓将徐荣所败。坚复收散兵,进屯梁县阳人。去鲁阳百余里,是也。今有阳人故城。”唐代文学家吕温曾赋诗《阳人城》盛赞孙坚伐董之举:“忠躯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三国演义》移花接木,将斩杀华雄的大功记到了关羽身上,地点也写成了巩县的泗水关。梁县,就是古“梁城”(河南汝州市王寨乡樊古城村,又称庆阳城)。鲁阳,就是今河南鲁山县。

《地形志》说:“汝北郡初治阳仁城。”魏收《志》说:“孝昌二年,置汝北郡,治阳仁城,领石台等县。天平初罢。”《通典》说:“高齐置汝北郡,置兵于此以备周。一名王坞城。”明朝《正德汝州志》也引用《通典》说法。并称其为高齐城(高齐汝北郡)和孙光普城(“因今有碑刻‘孙光普’三字,故俗以为名。”)

《水经注》说:“(过广成泽水)汝水又东,得鲁水口。水上承阳人城东鲁公陂。城,古梁之阳人聚也,秦灭东周,徙其君于此。陂水东南流,合于涧水,水出北山,南流注之,又乱流,注于汝水。”

根据《水经注》的描述,阳人聚东边有一片沼泽地,人称“鲁公陂”。陂中常年积水,其水溢出,东南流淌,与“涧河水”交汇。涧河源于北山,与鲁公陂水交汇后,此河唤作“鲁公河”。河水再往南乱流,注入汝河。“鲁公河”口就在广成河东边,相距不远。

《水经注疏》说:“会贞按:惠王以梁与鲁阳文子,《淮南·览冥训》谓之鲁阳公,盖即此鲁公,而陂及水皆取以为名也。”《楚语》说:“惠王以梁与鲁阳文子,文子辞,曰:‘梁险而在境,惧子孙之有二者也。夫事君无憾,憾则惧逼,逼则惧二。夫盈而不逼,憾而不二者,臣能自寿,不知其他。纵臣而得全其首领以没,惧子孙之以梁之险,而乏臣之祀也。’王曰:‘子之仁,不忘子孙,施及楚国,敢不从子?’与之鲁阳。” 鲁公河和鲁公陂皆取名于鲁阳文子。

历史考证

现在鲁公河和鲁公陂之名已经不存。但古城东南五里地有一干河(季节河),名为沙沟河。沙沟河以西地势低洼,有一小村名曰长张村(原名张庄)。村中原有几个小水潭,常年不干,雨季向外淌水。这应当就是鲁公河和鲁公陂。令人惊异的是,沙沟河沿岸村庄之中现有许多鲁姓散居,更有鲁张、上鲁、下鲁和鲁沟几个鲁姓聚居村子。这惊人地印证了郦道元先生的记载。虽然当年鲁阳公婉言拒绝了楚惠王的赐赠,恐怕其后代还是承荫鲁公的恩德由鲁山迁居梁地(汝州),彰显对楚惠王的馈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