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华岩摩崖

更新时间:2024-08-10 14:01

阳华岩摩崖,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竹元寨村回山脚下,是唐朝至清朝时期的文物遗存。

历史沿革

唐永泰二年(766年),时任道州刺史的元结巡视江华,游玩至阳华岩,乘兴而作《阳华岩铭有序》:“道州江华县东南六七里有回山,南面峻秀下有大岩,岩当阳端,故以阳华名之。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有也,故作铭称之。”唐代书法家、江华县令瞿令问以隶、篆、籀三种字体同时书写并刻之摩岩。自此,宋、元、明、清历代文人骚客来此访问,咏题并题刻。

2015年,国家投入2000万对《阳华岩摩崖石刻》进行全面开发和保护。

2016年,江华文物管理所获得财政部、湖南省财政厅一次性下拨的阳华岩摩崖抢险加固工程款300余万元,用于阳华岩摩崖抢险加固工程建设。

文物特点

阳华岩为石灰石岩,是一个敞开式岩洞,因山南大岩向阳而得名。如蓬状的洞内可容数百人,洞内阳光充沛,平整的洞壁为古代文人墨客刻石题咏提供了天然的条件。阳华岩摩崖现存唐、宋、元、明、清石刻共42方,其中唐宋碑刻38方,大者高约2米、宽约1米,小者0.3米见方。书体有大小篆、隶、楷、行、草、籀,内容为题记、游记、述事、诗词、图铭等。

文物遗存

三体碑《阳华岩铭》

《阳华岩铭》是元结在湘南地区缔造的保持完好的摩崖石刻第一碑。《阳华岩铭》为岩内最大石刻,长290厘米、宽75厘米,包括题名、序文、铭文、年款共44行、404字,这一摩崖石刻因名显、文美、字特,被称“三绝碑”。《阳华岩铭》中的文字由瞿令问以每字用隶、篆、籕三种字体刻于阳华岩石壁上此后,故又被称“三体碑”。此后,勒石铭文者纷至沓来。

阳华岩铭内容:道州江华县东南六七里有回山,南面峻秀下有大岩,岩当阳端,故以阳华名之。吾游处山林几三十年,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有也,故作铭称之。县大夫瞿令问艺精篆,俾依石经,刻之岩下。铭日:九嶷万峰,不如阳华,阳华巉巉,其下可家。洞开为岩,阳当阳端。岩高气清,洞深泉寒。阳华漩洄,岭巅如辟,蒲藤松竹,峰映水石,成宜逸名,亦宜退士。吾欲投节,穷老于是。惧人讥我,以官矫时。名迹彰显,丑如此为。於戏阳华,将去思来,前步却望,踟蹰徘徊。 大唐永泰二年岁次丙午五月十一日刻。

《江华阳华岩图并序》

《江华阳华岩图并序》为宋代安硅所作的,此石刻分上下两截,上截为阳华岩图并篆额,图绘岩景:仙田、浮岚阁、岩门思来亭、阳华寺、朝彻亭。下截序四十行正书,盛赞阳华岩“洞深气爽”“泉流之清”“甲众观也”。《江华阳华岩图序》是国内少有、湖南省仅存的摩崖图刻,图文真实地记录了阳华岩鼎盛时的盛况。

《华岩寺记》

《华岩寺记》,唐代刻立,是国内罕见的土地、寺庙购买、测量权属及管理记载石刻。

文物价值

阳华岩摩崖石刻分布集中,聚楷、行、草、隶、篆、籀各种书法于一岩,纳诗、词、图、铭、记于一地,时历唐、宋、明、清,成为古人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唐宋以来古代文学艺术史的珍贵资料。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阳华岩摩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阳华岩摩崖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竹元寨村回山脚下。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阳华岩摩崖,路程约9.2千米,用时约21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