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28 18:48
晋城陶瓷业历史悠久,制作精美、特色浓郁的瓷器当以阳城细瓷为最。阳城城关的后则腰、水村、上芹、演礼一带,具有较长的制瓷历史和传统。细瓷制品瓷质洁白细腻,釉面润泽光亮,造型美观典雅。该地出产的炖肉罐和泡茶罐誉满华夏。后则腰生产的淋药罐(又名灵药罐)是用于升药炼丹的陶瓷用具,载于《苏(轼)沈(括)良方》等医籍,产品行销川、广、云贵等地。
阳城县文博馆收藏有西汉时期的罐、瓮、盘、碟、杯等出土陶器。唐宋时期黑白瓷器生产已很
普遍。宋人所著《扁鹊心书》、《苏沈良方》等医书多次提及的淋药炼丹定型升华器“阳城罐”。
经专家考证,为本地陶瓷特产。
清同治年间,有“全兴号”、“日升号”、“顺和号”陶瓷厂先后在后则腰等地出现。有瓷轮
70余盘.工人300余名,年产瓷货35万件。本世纪以来,产地逐渐增多。1932年(民国21年)收入达3万余元。1941年,因日军盘踞,仅有瓷轮17盘,工人85名。1945年后,各陶瓷
作坊恢复,产出了大量瓷雷,支援了解放战争。
1947年(民国36年),后则腰成立了3个陶瓷生产互助组。有瓷轮72盘,产品210种,
年产40万件。1952年,后则腰、演礼、上芹等地相继成立瓷业生产合作社,有工人500余名,
年产227万件。
1955年,后则腰陶瓷厂推广烤花技术。1957年建成半倒焰窑和倒焰窑。1960年,生产出
细瓷。1965年,引进压碗机和匣钵浇注技术。同时实现了电力耙坩和动力揉泥。
1968年,该厂首先使用球磨机磨料,效益大大提高。
1970年,后则腰陶瓷厂的一个车间迁至原水村铁厂旧址,专门生产细瓷。1972年,命名
为阳城陶瓷厂,该厂为本省陶瓷先进生产单位。所产碗具、酒具、茶具等六七十种,很受用户
欢迎。其中有玉柱茶具、京广茶具和咖啡茶具等名牌产品。1983年,获外贸部“荣誉证书”。同
年,将球磨机内衬改为橡胶内衬,效率提高50%。1984年,实现辊底烤花,手工制作匣体改为
机轮压制,锤式粉十机改为石轮粉碎机。同年建成隧道窑,日用陶瓷由1975年的212万件增
至1985年的512万件。
1970年后,社队陶瓷厂增至40多个,以生产缸、盆、碗、罐等粗瓷为主,销往晋南、河南、
陕西等地。1980年后,部分社队小厂转产耐火材料。后则腰陶瓷厂近年发展新产品,试产建
筑面瓷(马赛克)。
全县日用陶瓷产量由1949年的141万件,1959年的394万件,1969年的255万件,增
至1979年的1 617万件。1985年产853. 25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