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秋海棠

更新时间:2023-04-22 07:18

阳春秋海棠(Begonia coptidifolia H. G. Ye & al.)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具根茎、少见分支,节间短,营养植株不具直立茎。仅于开花时会发生直立茎,长10-30厘米,亦不分枝。叶片自地面根茎发出,托叶宿存于根茎,三角形托叶约0.6厘米×0.4厘米,全缘。叶片外轮廓呈形至近于圆形,几乎左右对称,叶片长10-18厘米、宽8-15厘米,掌状脉,叶基心形,叶缘羽裂或齿牙状,小羽片为二回羽状裂叶,小叶窄椭圆披针形。叶柄长5-13厘米。雌雄同株异花,聚花序顶生。

植物学史

2001-2002年,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人员深入中国广东省阳春市鹅凤嶂省级自然保护区考察,发现阳春秋海棠,该种于2004年发表。

形态特征

阳春秋海棠具根茎、少见分支,节间短,营养植株不具直立茎。仅于开花时会发生直立茎,长10-30厘米,亦不分枝。叶片自地面根茎发出,托叶宿存于根茎,三角形托叶约0.6厘米×0.4厘米,全缘。叶片外轮廓呈形至近于圆形,几乎左右对称,叶片长10-18厘米、宽8-15厘米,掌状脉,叶基心形,叶缘羽裂或齿牙状,小羽片为二回羽状裂叶,小叶窄椭圆披针形。叶柄长5-13厘米。雌雄同株异花,聚花序顶生。阳春秋海棠具有秋海棠属植物中少见的“深裂叶”形态,是中国秋海棠属植物中仅有的一种“多回复叶”种类,叶子掌状三全裂,裂片再次二全裂,其小裂片呈羽状深裂,整体叶形与芹菜叶有几分相似。

近种区别

阳春秋海棠叶形类似掌叶秋海棠(学名:Begonia hemsleyana Hook. f.),但掌叶秋海棠为小叶具柄之掌状复什,小叶7-8片。阳春秋海棠叶形亦类似掌裂叶秋海棠(学名:Begonia pedatifida Levl.),但后者为掌状深裂叶,裂片5-7。

产地生境

阳春秋海棠的分布区域狭窄局限,仅在中国广东省阳春市鹅凤嶂省级自然保护区海拔600米左右的几条溪流附近有少量分布,生境十分特殊脆弱。

生长习性

阳春秋海棠每年7-9月份盛开,10-12月份结果,依靠种子繁殖,种子的收集非常困难,且发芽率很低。

繁殖方法

外植体及其处理:以阳春秋海棠的叶片作为外植体,将外植体进行消毒处理;

不定芽的诱导:将消毒处理后的外植体接种到诱导培养基上,培养条件为:22-28℃,黑暗培养或光照强度20微摩尔/平方米/秒以下,光照时间14小时/天,培养60天,然后转到光照强度40-100微摩尔/平方米/秒,光照时间6-14小时/天,培养30天,得到不定芽;所述的诱导培养基每升含有激动素(KT)0.1-2.0毫克或6-苄腺嘌呤(BA)0.1-2.0毫克或N-苯基-N′-1,2,3-噻二唑-5-脲(TDZ)0.1-2.0毫克、蔗糖30克、琼脂6克,其余成分为MS培养基,pH6.0。

继代繁殖:将不定芽转入繁殖培养基中培养,培养条件为:22-28℃,光照强度20-100微摩尔/平方米/秒,光照时间14小时/天,所述的繁殖培养基每升含有6-苄腺嘌呤(BA)0.1-1.5毫克,α-萘乙酸(NAA)0.01-0.1毫克、蔗糖30克、琼脂6克,其余成分为MS培养基,pH6.0。

生根培养:将继代繁殖得到的不定芽转入至生根培养基中培养,培养条件为22-28℃,光强为50-80微摩尔/平方米/秒,光照时间6-14小时/天,使其生根,长成试管苗,所述的生根培养基每升含有吲哚-3-丁酸(IBA)0.05-0.2毫克或α-萘乙酸(NAA)0.05-0.2毫克,以及还含有蔗糖30克、琼脂6克,其余成分为1/2MS培养基,pH6.0。

试管苗的移栽:将试管苗移植到蛭石和沙石按体积比为1:1的基质中,置于湿润、遮荫的环境下培养,浇水,施肥以满足试管苗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营养需要,经常规培养后获得栽培苗。一个月后试管苗就可在基质中长到4-5厘米高,期间每星期施1:1000复合肥(氮:磷:钾=1:1:1),室外温度介于20-30℃,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上,能够保证很高的成活率,此时可以将小苗移栽到盆中培养,盆中只含有火灰。

主要价值

阳春秋海棠叶片为深裂叶型,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且在系统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极危(CR)。被列为中国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

种群现状:由于自然分布狭窄以及特殊的分布特点,野生阳春秋海棠居群数量极少。急需开展该种的保护和繁育工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