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高压

更新时间:2023-01-20 20:17

阻塞高压,气象术语。在西风带长波槽脊的演变过程中,高压脊不断北伸,致使脊的北部暖空气与母体脱离,并出现高压环流的暖空气堆,因其有阻挡上游波动向下游传递的功能,故称为阻塞高压。

定义

在西风带长波槽脊的演变过程中,高压脊不断北伸,致使脊的北部暖空气与母体脱离,并出现高压环流的暖空气堆,因其有阻挡上游波动向下游传递的功能,故称为阻塞高压。

描述

阻塞高压是在西风带长波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脊不断北伸时,其南部与南方暖空气的联系会被冷空气切断,在脊的北边出现闭合环流,形成暖高压中心。它是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大气对流层中部和上部深厚的暖高压。由长波波辐增大而形成的含有闭合高压中心的准静止的长波脊,它很少移动,持续时间又比较长,阻碍着上游西风气流和天气系统的东移。阻塞高压主要出现在北半球,常和切断低压相伴出现。

阻塞高压与切断低压的形成与维持阻挡着上游波动向下游传播,破坏了下沉的西风带环流,使地面上的气旋反气旋移动受到阻挡,这种环流形势又称为阻塞形势。这是一种稳定的形势,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对其控制下的上下游大范围地区的环流天气过程有重要影响。在阻塞高压直接控制下的天气一般是晴朗少云,其东部常有冷平流和下沉运动,天气以冷晴为主;而在西部一般为暖平流和上升运动,较暖而多云雨。

其一般特征定义为:在地面图上和500百帕等压面图上必须同时出现闭合等值线,而且在500百帕图上,阻塞高压将西风急流分为南北两支;阻塞高压中心位于30°N以北;持续时间不少于5天。

出现地区:

阻塞高压最常出现在大西洋、欧洲及北美西部阿拉斯加地区,而且在大西洋上空比太平洋上空出现得更多些。在亚洲地区,阻塞高压经常出现在乌拉尔山及鄂霍次克海地区。

纬度方面,以在55°~59°N纬度带内出现的最多,而在40°~50°N纬度带内出现的最少。

北半球的阻塞高压最易出现在太平洋东部阿拉斯加地区和大西洋东部到欧洲西北部。

出现时间:

在欧洲,阻塞高压一般可维持20天左右,最短也在5天以上;在亚洲平均则为8天,最短为3~5天。

一年中,亚洲5、6、7三个月出现最多, 3月和11月最少。欧洲则不同,最多出现在11、3、4、5月,最少则在1月和7月,较亚洲超前两个月。

形成条件及特点

(1)形成条件:

①中高纬度(一般在50°N以北)高空有闭合暖高压中心存在,表明南来的强盛暖空气被孤立于北方高空。

②暖高至少要维持三天以上,但在维持期内,一般呈准静止状态,有时向西倒退,偶尔向东移动时,其速度也不超过7~8经度/天。

③在阻塞高压区域内,西风急流主流显著减弱,同时急流自高压西侧分为南北两支,绕过高压后再会合,其分支点与会合点间的范围一般大于40~50个经度。

(2)特点:

①阻塞作用是高纬现象。

②阻塞波强度随纬度增加。

③阻塞波速度随纬度减少。④阻塞波生命期随纬度增加。

对中国天气的影响

阻塞高压的建立和崩溃常常伴随着一次大范围甚至半球范围的环流形式的剧烈转变。它的建立,标志着纬向环流向经向环流的转变;它的持续,标志经向环流处于强盛阶段;它的崩溃,标志着经向环流向纬向环流的转变。

阻塞高压可以影响大范围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它的长时期持续可以给大范围地区带来干旱和连阴雨,造成气候异常。在冬季阻塞形势的破坏与寒潮的爆发是密切相关的。在亚洲地区,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地区常出现阻塞形势,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崩溃经常在东亚造成大范围的寒潮,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的维持是我国梅雨发生的重要的大尺度环流条件。因而阻塞形势的建立、维持和破坏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阻塞高压常呈准静止状态,移动缓慢,有时甚至西退。阻塞高压维持的时间平均为5~7天,有时可达20天以上。所在地区往往形成持续的单一天气,其东部多为持久的晴朗天气,西部多为降水天气。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常有阻塞高压,当它们稳定维持时,中国南方多连阴雨,冬季多雨雪冰冻天气;当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减弱崩溃时,常引起中国的寒潮爆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