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剑羚

更新时间:2024-06-27 11:08

阿拉伯剑羚偶蹄目牛科长角羚属哺乳动物。皮毛白色。蹄呈铲状,宽大;雌雄都具长长的环斑角。身高、体长均比非洲剑羚小。

形态特征

阿拉伯剑羚是剑羚属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体长为160厘米,肩高81-102厘米,雄性平均体重90千克,雌性平均体重80千克。它们的毛色接近雪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具光泽。腹部及脚都是褐色的,在头部及颈部之间、前额、鼻子及由角经眼睛至口部都有黑色斑纹。雄羊及雌羊都有直立的环斑角,最长可达到68厘米。雌性的角比雄性更细更长。

蹄张开呈铲状,可大表面积的接触沙地,方便行走。腿棕色,脚踝有白色带,脸上有褐色斑纹,在鼻梁、脸颊和前额形成三角形区域。雄性喉部有一个突出的绒毛喉结,两性的尾端都被簇绒,后半截暗棕色至黑色。小羚羊的尾巴和腿均是棕色,六个月大时会长成成羊的标志性尾巴。

体质强壮;有适合长跑的腿;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适于奔跑;门牙和犬齿均退化,但下门牙保留,下犬齿门齿化,三对门齿向前倾斜呈铲子状,由于以比较坚硬的植物为食,前臼齿和臼齿为高冠,珐琅质有褶皱,齿冠磨蚀后表面形成复杂的齿纹,适于吃草;胃4室,反刍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额骨的突起衍生出来形成的对称骨枝,不分叉,内部空心,外被可脱落的角质套(角鞘),套在骨质的角心上(骨心),并且随着骨心的生长而扩大;角上无神经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长;一般长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长,且不更换角鞘。

栖息环境

阿拉伯剑羚栖息在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及草原,栖息于热带沙漠、荒原地区。

生活习性

集群活动

阿拉伯剑羚集群生活,群族包含了不同的性别,每群5-30头,超过100头的群族也曾出现过。它们一般都不带有攻击性,故群族可以和平共存。由一头成年雄性率领,群族之内只有一个简单的架构,涉及所有7个月大以上的雄羊及雌羊。它们会与其他群族成员保持视觉接触,其他雄羊会负责照顾群族的成员及外围的雌羊。当分散后,雄羊会回到群族最后出没的地方,直至其他成员回来。幼年的雄羊是独居的。雄羊及雌羊会用其角来保护地盘的资源,免受外来者偷取。

夜行性,白天躲在树荫中休息避暑,会在灌木或树下的地上挖坑休息,黄昏时分觅食活动。阿拉伯剑羚似乎能够侦测风雨,如果某处阴云密布的话,远隔百里的它们会疾驰到该地等候甘霖,一夜之间可迁移50公里。阿拉伯剑羚的天敌只有狼。

耐候性能

阿拉伯剑羚为了保持身体水分,不用出汗来浪费水分,而是把体热储存起来,这意味着它们的体温会不断升高,它们可以承受高达46度的极高体温,超过这个极限温度才不得不采取降温。相比而已,骆驼只能承受41度的体温。同时这样还有一个好处,使得体温与气温接近,可以减少空气传给身体的热量。

但是在如此的高温之下,它们还是可以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它们心脏的血液由颈动脉送往大脑时,经过头部的海绵窦,在那里颈动脉变成百根的小动脉。海绵窦还有许多流向心脏的小动脉,来自鼻腔,其中静脉血流经鼻腔时,热量被呼出体外,所以血的温度要比动脉血低。这样可以使体温降低3度,使血液在进入大脑时得到冷却,以免对温度最敏感的大脑产生伤害。而体内的热量则会在晚上逐渐释放,这样第二天剑羚的温度能下降到36度。

它们的肾脏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尿中的水分,尿是高度浓缩的。不过,它的尿中毕竟还有些水分,它的粪便也要含有一点水分才排得出去,这样,剑羚还是会损失一些水分,为了防止脱水,仍然需要补充水分。在无水可饮用时,它只能通过食物来补充水分。剑羚常吃的草水分并不多,在白天只含有1%的水,不过,到了晚上,随着气温的下降和湿度的上升,这些草的水分含量会增加20倍。剑羚白天不进食,只在黄昏和夜间进食,能保证最大限度地吸取食物中的水分。

剑羚还有一种独特的获得水分的方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在新陈代谢时能产生水。因此,实际上所有的动物都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获得水分。不过,这个代谢过程需要氧气参与,而每次呼吸都会带走体内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呼吸时损失的水分多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是得不偿失的。剑羚却有办法改变这个产出比。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在晚上,剑羚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做深呼吸。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气,通过新陈代谢制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气湿度比较高,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较少,这么一来,剑羚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累积更多的水分。

食物谱系

食物包括草、树叶、浆果、块茎等,这种动物极其耐旱,仅靠舔吸植物上的晨露就可以健康的生活在45-50℃的高温下。

分布范围

原产地:埃及(西奈半岛)、伊拉克、约旦、科威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

再引进:以色列、阿曼、沙特阿拉伯。

引进:巴林、卡塔尔。

繁殖方式

阿拉伯剑羚一年四季均可发情交配,但主要集中于10月至翌年5月间,一雄配多雌,繁殖期内雄性之间大打出手以争夺交配权,雌兽的妊娠期约8-9个月,每胎仅产1仔,哺乳期约3-5个月,幼仔跟随母亲生活1年左右后独立,1-2岁性成熟,最高寿命20年。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等人为因素,野生阿拉伯剑羚已于1962年绝迹。在20世纪50年代各国就已经开展人工繁育工作。阿拉伯、沙特、阿联酋、安曼、约旦、也门都设立了相应的保护区。

于1982年初期在阿曼就开始了重新引入的计划,1982年,美国将一部分圈养个体送回阿拉伯半岛野化放生,总数量仅发展到400-600只,在沙特阿拉伯的数量由1997年的400只增加至2003年的700只,分布在以色列的族群也有所增加。于2007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就在阿布扎比放生了100头阿拉伯剑羚,目标是于2012年引入达500头。

凤凰城动物园也在保护阿拉伯剑羚的保育工作上出一份力。于1962年,开展了第一个饲养阿拉伯剑羚的计划。最初开始时只有9头,至今已有超过200头。这些饲养的阿拉伯剑羚被送往其他动物园开展新的群族。到了1990年,它们的数量就有超过1300头,包括112头饲养的被重新送到野外。

2007年6月28日,阿曼的阿拉伯剑羚保护区成为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除名的地区。原因是因阿曼政府开采石油,大幅减少其栖息地90%的面积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