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13 03:48
阿拉善双峰驼,内蒙古阿拉善盟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阿拉善双峰驼体质结实,肌肉发达,头高昂过体,颈长呈“乙”字形弯曲,体形呈高方形,胸宽而深,背短腰长,膘满时双峰挺立而丰满,四肢关节强大,筋腱明显,蹄大而圆。毛色多为杏黄或红棕色。分为沙漠型驼、戈壁型驼两种生态类型。
阿拉善驼的体质大致可分为粗糙紧凑型,细致紧凑型和结实型等3种,外形呈高方型,个体大小中等,头短而宽,眼大明亮;胸深而宽,背短腰长,四肢细长,关节强大,筋腱明显。全身有七块角质垫,分布于胸、肘、腕、膝等部位。双峰呈圆锥状挺立,高为30—40厘米,峰间隔为30—40厘米。乳房小呈四方形。
成年公驼平均体高为173.83厘米、平均体长148.35,平均胸围219.24厘米,平均管围20.53厘米,平均体重430.96千克;母驼平均体高为169.32厘米,平均体长142.81厘米,平均胸围209.43厘米,平均管围18.11厘米,平均体重414.49千克。
阿拉善双峰驼役用性能良好,是乘、挽、驮的良好役畜。挽载重可达1吨,驮运175千克,日行程35千米,单人骑乘,日可行53千米。
驼肉是一种含动物性蛋白质较高的瘦肉型肉类。肌纤维虽较粗,但无异味,又由于骆驼的脂肪沉积,绝大部分是在两峰和腹腔两侧,皮下脂肪很少,肌纤维间更少。肉质含水率在76.1%左右,蛋白质含量大于20.8%,脂肪含量在2.2%左右。骆驼肉益气血,壮筋骨,润肌肤,主治恶疮。其驼峰味甘胜温无毒,具有润燥、祛风、活血、消肿的功效。而骆驼奶性微热,具有滋补、安神、养阴、解毒之功效,可用于百病之后恢复期的身体虚弱以及除硫酸铜以外的其他毒物造成的中毒。
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形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900—1400米,地貌类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等,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湖盆和低洼地区有盐碱土和沼泽土。著名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阴山余脉与大片沙漠、起伏滩地、剥蚀残丘相间分布。
黄河流经阿拉善左旗乌素图、巴彦木仁苏木,在境内流程达85千米,年入境流量300多亿立方米。额济纳河是盟内唯一的季节性内陆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至巴彦宝格德水闸分二支。西为木仁高勒,注入西居延海;东为额木纳高勒,夏季分数支,注入东居延海、京斯田淖尔和沙日淖尔。额济纳河在盟境内流程200多千米,年流量10亿立方米。贺兰山、雅布赖山,龙首山等山区许多冲沟中一般有潜水,有些出露成泉。在三大沙漠中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盆500多个,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其中草地湖盆面积1.07万平方千米,集水湖面积400多平方千米。这里绿草如茵,湖水荡漾,被称为沙漠中的绿洲,是良好的牧场。
阿拉善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为内陆高原,远离海洋,周围群山环抱,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候条件恶劣。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冬寒夏热,四季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摄氏6—8.5℃,1月平均气温-9—14℃。极端最低气温-36.4℃;7月平均气温22—26.4℃,极端最高气温41.7℃。年平均无霜期130—165天。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雨量从东南部的200多毫米,向西北部递减至40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则由东南部的2400毫米向西北部递增到4200毫米。年日照时数达2600—35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47—165千卡/千方厘米。多西北风,平均风速每秒2.9—5米,年均风日70天左右。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适宜的土壤和气候,广阔的草场面积,为阿拉善盟双峰的生长繁衍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环境。
从历史上考证,远在5000年前,阿拉善地区就已经开始驯养骆驼。阿拉善双峰驼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始品种,在进行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适应荒漠草原的生物学特征。
阿拉善骆驼总数曾占中国骆驼总数的三分之二,为阿拉善赢得了“中国驼乡”的赞誉。阿拉善双峰驼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畜种资源,经过长期的随机选育,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良种。
蒙古族养驼习俗源远流长。在历史悠远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骆驼在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最忠实的伙伴。鉴于骆驼对人类的贡献,蛮荒时代的游牧人视骆驼为天赐之神物,把骆驼的形象用以供奉可溯源于舜。蒙古族祭驼,是流传于蒙古族牧驼群众中的一种集宗教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间活动。在双峰驼产区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拉善蒙古族祭驼,祭儿驼是区域性的组织活动,一般在寺庙集中举行。生活在大漠戈壁的蒙古人是驯服、使用骆驼最早的民族,他们不仅把骆驼用于生产、生活中,而且把骆驼引入竞技比赛,形成了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蒙古族赛驼。
起初,骆驼主要被用于驮运,而赛驼则交融在走亲访友的追逐游戏中。后来,蒙古族人民群众在祭祀敖包、举办庙会、举行那达慕等群体活动时开展赛驼,并逐步形成规模,传承延续下来。
20世纪80年代,阿拉善双峰驼数量达到顶峰,为25万峰。其后,由于阿拉善草原干旱、人类活动频繁、过度放牧等因素,草场大量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阿拉善双峰驼大量死亡,种群数量不断下降,平均每年以近万峰的数量减少。
1990年,阿拉善双峰驼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
2015年,首届“大美阿拉善双峰驼”摄影展在阿左旗举办。
2017年,阿拉善左旗双峰驼保护区建立了80个骆驼选育核心群和120个保种基础群并进行挂牌、建档立卡、保种繁育等工作,使双峰驼这一优势畜种资源保护和选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双峰驼数量出现了一定增长。
2003年,阿拉善盟双峰驼存栏仅6.5万峰。
2012年,阿拉善双峰驼有7.54万峰。
2008年,阿拉善左旗双峰驼保护区和保种场被确定为国家级保护区和保种场。
2011年08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阿拉善双峰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20年7月27日,阿拉善双峰驼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阿拉善双峰驼主要产自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阿拉善盟,地域保护范围包括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等三个现辖行政区域。包括巴彦浩特镇、额肯呼都格镇、达来呼布镇等23个苏木镇。盟境西与甘肃省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白银市相连,东南隔贺兰山与宁夏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石嘴山市相望,东北与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地理坐标;东经97°10′—106°52′,北纬37°21′—42°47′之间,总面积27万平方千米。
阿拉善双峰驼是国家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由于其生理特性独特,所以其饲养方面也与其他动物截然不同。
(1)传统的远距离放牧饲养:阿拉善双峰驼是唯一能长期生活在阿拉善荒漠、半荒漠地区的家畜。由于植被稀疏且不规则,不可能集中饲养盒繁殖骆驼,这些地区也往往不适合饲养其他家畜或从事农业生产,并且骆驼的采食完全不同于牛和绵羊,牧驼绝不会产生过牧现象。驼群不断地移动着,而且骆驼对每种植物只采食一小部分,即使在植被极差的地区,骆驼也从不吃光所有的牧草。因此,一般饲养骆驼都采取传统的远距离放牧方式。
为充分合理地利用天然草场植被,可根据放牧时间、草场类型及骆驼数量和生产性质等,有计划地安排草场,实行轮牧,并对所有驼群进行健康检查、驱虫、预防接种等工作。对终年放牧的骆驼在冬春两季进行补饲,对于怀孕母驼、哺乳母驼、幼驼以及种驼等,也应适当给草料。一峰体重450—700千克的骆驼每天补充粗饲料16—22千克,精饲料1.5—2千克。粗饲料种类是蒿秸、秕糠(如玉米秸秆、麦草、谷草等)、干草(如苜蓿干草、草地干草等)、根菜及其他(如胡萝卜、马铃薯、芜蒿、青贮料等);精饲料为谷类(如:玉米、大麦、燕麦。高粱、草子等);加工副产品(如菜子饼、胡麻饼、麦麸、糖渣等)、矿物质饲料(食盐、骨粉等)。草料一般每天分3次喂,日间在工作前和工作后以喂精饲料为主,少喂些粗饲料,晚上以喂粗饲料为主,食盐和骨粉自由取食。
骆驼的围栏饲养是以放牧和半放牧为主,一般精饲料补饲量少,只是在部分条件较好,有储备草料的地方,在草质不佳和孕驼较瘦弱时,给予少量精饲料。一般多的达3千克,少的0.5—1千克。带羔母驼每天可补喂优良的豆料和禾本科牧草5—6千克,混合精饲料2—4千克,以及适量的食盐和钙麟,有条件的地方最好补喂胡萝卜或大麦芽1.5—2千克,在盐生性草很少或缺乏的地区,尤应注意补盐,通常一峰成年骆驼一昼夜以补给100克盐为宜。另外可在围牧地区引种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的植物,如梭梭、沙竹芦苇、沙蒿子、藜料。菊料、刺叶柄棘豆、蒙古包得宁等。
(2)饮水:骆驼饮水量相当大,饮水速度也相当快,在一分钟内能饮水10—20升,不到10分钟能饮到100—120升,几乎占其水分体重的1/3。干渴的时候,骆驼能一次饮水130升,骆驼从饲料中摄取的水分量因季节、牧草以及牧场的不同而异,在秋季放牧时,骆驼每天的饮水量为4.5升,在春季每天增至13升;山谷牧场中,骆驼每天从牧草上能获得24升水;而在盐碱草地放牧时,每天甚至可达30升,骆驼及使采食干饲料,秸秆和精料,缺水10天或10天以上也不会受影响,从10月到翌年5月,植物中有许多水分,这时骆驼饮水量较少。
阿拉善双峰驼农产品地理标志归阿拉善盟地域内阿拉善双峰驼养殖经营者共同所有。阿拉善双峰驼养殖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阿拉善双峰驼”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骆驼可以闭着眼睛在风中慢慢地行走,从容地走出风暴,却不会迷失方向。阿拉善的牧民悉心地观察过,在昏天黑地的风沙里,除了骆驼,没有其他动物敢顶风迈出一步。骆驼在风暴中准确定位,无误前行,得益于它们好的耐力和头脑中辨识方向的记忆。如果沙漠的风持续许久不知道疲倦,骆驼会用自己的身体给主人做成屏障,用蹄蹼刨用嘴拱一个大坑让主人躲避,它则侧卧在坑边挡住遮天盖地的风暴。如果没有人,一群骆驼会卧成一个圈,借用彼此的腋窝,等待着风沙走远。动物学家研究发现,阿拉善的双峰驼有双重或三重眼睑和浓密的长睫毛,这些分层而布的眼睑和浓密的睫毛能错落有致地在眼睛闭合时,形成一道安全的屏障,挡住肆虐的风沙,保护眼睛不受丝毫伤害。骆驼鼻子的功能很完善,不仅能嗅得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以外的水草信息,而且能在沙尘飞舞的时候,可以任意调整气息把鼻孔像大门一样关合自如,把飞到鼻孔前的每一粒细小的沙粒拒之门外。无情的风暴、粗野的沙粒,在骆驼这些柔软、开闭自如的屏障跟前无计可施,最终消失在浩渺茫茫中。以柔克刚、适者生存的处世哲学,在骆驼的生活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骆驼的记忆力惊人,它能在沙暴中不迷失方向,是因为它们在晴空和好的日子里,会把眼睛睁得很大,把世界无巨细地纳入认知和记忆中,还能把方圆一二百平方千米的地形景物一一纳入心中。它超强的记忆与平时多看相关,看多了,便会用自己的思维来辨析,多看了自然加强了记忆,也就明白了世界的诸多道理,也就学会了与人类共存、为善,由此也懂得了人类的哲学。
在阿拉善高原上传唱着一则关于骆驼的爱情故事。远古一峰雄壮的儿驼(壮年种驼)心爱的一峰白色的母驼在它抵御狼群侵略回来时不见了,永远告别了它。听说在它与狼群奋死搏斗的时候,母驼被商人贩卖到遥远的以东地界。这峰公驼奔跑着、咆哮着苦苦寻找自己的“爱人”,当它得知,心爱的母驼已经遭遇不幸,骤然驻足向着东方的地界痛哭哀鸣,这个奔腾的姿势不知保持了多少年。岁月流逝,沧海桑田,造山使者被骆驼的故事或者爱情的精神而感动,既而隆地为山,儿驼飙扬的神情即刻凝为一尊壁画风景,供世人瞻仰,这就是阿拉善的一处颇为神奇的自然景观“公驼峰”,也是关于骆驼爱情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