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点地梅

更新时间:2023-12-06 11:17

阿拉善点地梅(Androsace alaschanica Maxim.)是属于报春花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山地草原、石质坡地和干旱砂地,海拔1500~2200米。主根粗壮,木质,直径可达6毫米;地上部分作多次叉状分枝,形成高2.5~4厘米的垫状密丛;枝为鳞覆的枯叶丛覆盖,呈棒状,直径达6毫米。产于内蒙古、甘肃和宁夏。

形态特征

阿拉善点地梅(原变种)

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壮,木质,直径可达6毫米;地上部分作多次叉状分枝,形成高2.5-4厘米的垫状密丛;枝为鳞覆的枯叶丛覆盖,呈棒状,直径达6毫米。当年生叶丛位于枝端,叠生于老叶丛上,直径5-7毫米;叶灰绿色,革质,线状披针形或近钻形,长5-7 (10) 毫米,宽0.75-2毫米,先端渐尖,具软骨质边缘和尖头,基部稍增宽,近膜质,两面无毛,背面中肋隆起,边缘光滑或微具毛。

花葶单一,极短或长达5毫米,藏于叶丛中,被长柔毛,顶生1 (2) 花;苞片通常2枚,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3毫米;花萼陀螺状或倒圆锥状,长3-3.5毫米,稍具5稜,近于无毛或沿棱脊两侧微被毛,分裂约达中部,裂片三角形,先端锐尖,具缘毛;花冠白色,直径6-7毫米,筒部与花萼近等长,喉部收缩,稍隆起,裂片倒卵形,先端截形或微呈波状。蒴果近球形,稍短于宿存花萼。花期5-6月。

扎多点地梅(变种)

与原变种区别在于叶片锥形,长3-5毫米,光滑无毛,绿色;苞片1枚,披针形,基部加宽,环抱花梗,下部有长缘毛和短柄腺体;花冠紫红色稀白色不同。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草原、石质坡地和干旱砂地,海拔1500-2200米。产于内蒙古、甘肃和宁夏。

主要价值

本种为青藏高原北部山地成分,贺兰山―桌子山为其分布的东北界,在植物区系地理学方面有重要意义。其花早春开放,铺散地面,报春正浓,是内蒙古地区重要的野生花卉资源。

保护现状

保护措施

可采取立标保护,并开展引种栽培的研究,可作为干旱地区重要的早春花卉观赏植物。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濒危原因

由于本种分布范围狭小,生态环境要求局限,加之放牧使之个体数量逐渐减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