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5 16:16
朱凡,(1909.1.7-1987.1.8)原名朱宗仁,又名朱一苇,朱石青,江苏省涟水县河网乡人。1909年元月7日(农历12月16日)生。1930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次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不久加入共青团,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投身民族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1月参加新四军,在军部工作。兹后担任过特支书记、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新民主报》社长、苏浙皖区天北专署专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胶东地委宣传部长等职。
朱凡,生于1909年,江苏涟水县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因领导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员工罢工被捕。保释出狱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赴马来西亚任教于吉隆坡尊孔学校,因参加和支持爱国学生运动被官方迫令出境。
1936年重返上海,从事左翼文艺活动,同欧阳山主编《小说家》、《文化月刊》,与艾思奇创办《大家看》、《少年丛书》,译有《鲁迅是一把剑》(斯莱特莱著)及其他著作。鲁迅逝世后,以“阿累”笔名撰《一面》一文以为纪念,解放后此文长期被列为中学语文教材和大学文科教材。
1937年8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派遣组成战地服务团,率团从上海辗转至安徽屯溪,找到新四军军部,在陈毅领导下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次年5月,赴大别山安徽省动员委员会工作,主编《文化月刊》,写有大量社论、评论、短文,并翻译一批文章,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积极支前。
1940年以后,历任中共特支书记、战区动委会编辑、新四军江北游击总队《战斗报》编辑、新四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新民主报》社长、《江淮日报》主编、淮海区行署秘书长、涟水县县长兼敌工部长、苏浙皖区天北专署专员等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山东省胶东地委宣传部长、第三野战军敌工委员会宣传部长。1948年8月,受党的委派在河南宝丰创办中原大学,任校党委书记、副教务长、训练了大批南下干部。后随军南下,任接管武汉大学的军事代表。
湖南和平解放后,历任湖南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文委副主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委员、湖南大学校长等职。他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通晓哲学、文学、历史,掌握英、日两门外语,书法造诣亦颇深。他放弃个人在学术方面的发展,服从党的工作需要,倾心血于文教事业。任文教厅长期间,深入学校、课堂、宿舍了解情况,主持制定一系列治校措施,为湖南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开展劝学运动,举办职工业余教育,提高工农干部文化素质。在1953年至1981年间,3次出任湖南大学校长,受命于艰苦创业或困难之际。他有计划地培养教师,建立骨干教师队伍,积极发展新型边缘学科,以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出任校长时,他拨乱反正,积极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离休后支持学校新班子工作,病重时仍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主持宣传部工作期间,努力发展和健全宣传队伍,组织和推动干部马列主义教育,协助省委管理报刊、广播、文艺、卫生、体育等工作,做出显著成绩。1954年兼任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主席,为发展湖南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了不少有益工作。如1962年负责组织纪念王船山逝世200周年学术讨论会,李达、翦伯赞、吕振羽等200多位全国著名学者云集湖南,首次用马列主议观点评价这位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1987年1月病逝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