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9 21:45
阿闼婆吠陀: 梵名Atharva -veda 。吠陀本集之一。为巫术、咒语之汇集。计收赞歌七百三十一首,其中约六分之一为梨俱吠陀中已出现者。主要为祈福禳灾咒法与巫术,然亦包含若干哲学与科学之思想。“阿闼婆”(梵Atharva )或系传授此种吠陀的婆罗门家族之名字,一般认为该书成书年代较其他吠陀本集为迟。《阿闼婆吠陀》大体形成于后期吠陀时期。主要集录了用于治疗疾病, 驱除灾害, 恢复和睦, 战胜诅咒的诗歌, 符咒, 咒语等, 常被巫师们用于世俗的祈祷仪式, 如诞生, 婚丧, 任职典礼等。《吠陀》是婆罗门教的圣典,也是印度文学的源头之一。
《吠陀》之后出现了对其说明和注释,作用各不相同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梵书》是印度最早的散文,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古印度文学包括吠陀时期和史诗时期的文学。也有将这之后的古典梵语文学阶段放在这一时期的。吠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吠陀》。吠陀的本义是知识、学问。《吠陀》是印度上古时期的巫术、宗教、礼仪、风俗、思想和哲学等方面的记录,是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四部。
《阿闼婆吠陀》是一部驱邪求福的咒语集。诅咒的对象无所不包,表现了人们消灾谋福的愿望。在《阿闼婆吠陀》中,发烧、黄疸、水肿、癞疮、咳嗽等数十种疾病成为诅咒的对象。
《阿闼婆吠陀》最晚集结完成于公元前600年左右,就把公元前900-600年这段,称为后期吠陀时代。著作吠陀经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被称为吠陀梵语。吠陀,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在后期吠陀时代,随着雅利安人在印度取得绝对统治地位,其在数量上却属于少数派,而要统治广大的下层民众,自然就需要是让广大民众相信,人是生而不平等的,人在现世的社会地位、各种遭遇,都是前世注定、不可违背的事情,按照神的安排就行了,没有必要与命运抗争。那么神所安排的社会地位不同,就在现世中形成了严格区分等级的种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