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唢呐

更新时间:2023-05-27 05:45

陇东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的传统吹打乐艺术,也称鼓吹乐。因其有积淀雄厚的曲牌音乐体系、庞大的演奏群体、广泛的民俗应用、独特的演奏技艺和浓郁的地方风格,成为中国浩瀚的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乐种。 陇东唢呐以其深刻丰富的内涵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单概况

地方民乐

西峰地处董志原腹地,董志原周围沟壑纵横,沟、原、梁、峁独居。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对稳定的文化空间,孕育滋生了内涵独特的陇东唢呐这一乡土民间艺术。其独特的曲牌音乐体系、庞大的演奏群体、广泛的民俗应用、浓郁的地方风格、悠扬悦耳的众多曲牌,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个独特乐种,以西峰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庆城县、环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及镇原县部分乡镇。

发展简史

陇东唢呐在明代就有流传,有四百年的发展历史,从清代开始逐步成熟至民国达到兴盛。建国初又有了新的生机;“文革”期间却被当作“四旧”扫除,逐渐沉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化部门开始修撰集成,进行挖掘抢救,陇东唢呐重新得到复苏;八十年代初至今为振兴变革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改变了过去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实现了乐器规范化,演奏曲目统一化的目标,改变了过去“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状况,乐手们可以随意搭班,相互交流,提高了演奏技艺,以全新的姿态活跃在陇原大地。

优秀作品

经过数百年演变,陇东唢呐活跃和满足了穷乡僻壤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表现为每逢娶媳嫁女,丧葬祭奠、乡村庙会、节庆典礼、新居乔迁、贺寿、给婴儿过满月等民间活动为其助兴,表现民俗活动的广泛性。陇东地区红白事中的“接请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闯帐”、“请灵”、“出门告”、“家祭”、“朝奠”、“请先生”、“请客”、“跑报”、“乐祭”、“游食”等繁杂的礼仪活动中总是乐手在前,鼓乐先起,具有领先特征。西峰陇东唢呐融合民间文学、民间器乐、民间礼仪习俗、风土人情于一体,具有稀有珍贵的价值。 陇东唢呐经历史融铸,形成了众多的优秀曲牌,主要有《壮元游街》、《地里兔》、《秋季生》、《终难山》、《刮地风》、《大摆队》、《鸭子拌嘴》、《十里亭》、《放风筝》、《孟姜女》、《哭颜回》、《雁落沙滩》、《苦龙哭海》等不下百种,欢快处让人不禁喜笑颜开,悲伤处使人难免珠泪滚滚。新中国成立后,唢呐艺人们又吸收改造了民歌,优秀的革命歌曲如《军民大生产》、《拥军花鼓》等曲调,更加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

名誉记录

1999年西峰区唢呐演奏的新创曲目《披红挂花》在第九届全国“群星奖”甘肃参评节目选拔赛中获三等奖;

2002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庆阳演出,特意邀请什社唢呐队100人为全国电视观众表演;

2005年第四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上,西峰区组织的陇东唢呐方队进行了精彩的展演;

2006年,陇东唢呐艺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陇东“浪唢呐”被选为中国文联春晚节目;

2009年,陇东唢呐在首届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表演获得中外宾客的一致好评;

唢呐溯源

产品概括

陇东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经历代艺人的不断繁衍发展,其独特的曲牌音乐体系、广泛的民俗应用和浓郁的地方风格成为中国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乐种。陇东唢呐曲牌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经普查采录的有1200余首,筛选编入《庆阳市民间器乐集成》达496首,这些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为器乐化程度较高的传统曲牌类、民歌变奏类与地方戏曲相关类。

艺术形式

陇东黄土高原上的庆阳是西周先祖的发详地。早在夏朝末年,农官不窋不满朝庭衰败,“率部族,奔戎狄(今庆阳)”。他们“行地宜、务耕种,教民稼穑”,凡十三代。庆阳境内的庆城县东山上至今上有周祖陵,西峰区温泉乡有“公刘殿”遗址。周先祖在庆阳境内的活动为西周奴隶制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将纯朴、仁厚的农耕文化留在了庆阳,《诗经》中的《七月》、《公刘》等诗篇都是描写当时庆阳农耕生活的名篇。明朝庆阳籍诗人李梦阳有诗曰“庆阳亦是先王地”。周朝是以礼仪兴帮而闻名史册的。到了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者之一孔子曾全力“复兴周礼”。“礼”是世界文化中最早探索“人之关系”的文明,是最早确立人的尊严的思想之一,它渗透着现代文明曙光,至今仍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庆阳以其“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存留着西周的礼仪遗风。其“仁礼”上有传“八百里秦川比不上董志塬边”,不是言其大,而是言其厚道地救过一帮在八百秦川没有讨得活命饭食的乞丐。对乞食者也是礼仪有加,礼仪之风就像日月轮回一样存在于陇东庆阳塬塬峁峁的家家院落,存在于朴实而淳厚的农人心中。

表现内容

神话宗教风俗是人类精神信仰的三大基础。农耕文化十分发达的陇东传承了极其丰富的礼俗传统和地域民俗内质。据《庆阳志》记载:有节会风俗、人生风俗、交际风俗,信仰风俗、生活风俗、生产风俗、民性风俗等七大类。风俗是陇东庆阳人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具有极为严格的程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人生风俗也称人生礼俗,是陇东人生命中的隆重仪式。一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要过满月、过周岁、结婚(出嫁)、庆寿、丧葬、过三年等等。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辛的生存过程使陇东人对“活着”更加挚爱,而挚爱的表达方式就反映在对人生过程中的这一个个重要事件的隆重仪式中。这既是一个人一生中张扬生命的场面,又是一次“酒神艺术”色彩浓厚的礼俗活动。因此陇东人的一生是伴随着一次次礼俗活动而走完人生道路的。礼俗活动被陇东人用来外化和装扮生命的价值和色彩,重视它,甚至夸饰它成重要事件。当唢呐这种声响宏亮的乐器传入陇东的时候,它就和礼俗活动相得亦彰而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陇东人的一生离不开礼俗、礼俗离不开唢呐,陇东人一生便离不开唢呐了。一个人一生中,过满月要吹唢呐;过周岁要吹唢呐;结婚(出嫁)、庆寿要吹唢呐;丧葬、过三年都还要吹唢呐。仅在“娶嫁”这个礼俗活动中,唢呐运用的次数就达八次之多。从男方娶亲开始,男方的娶亲人带一两个唢呐手在路上吹奏,家中留一两个唢呐手;到了女方家新娘上轿要吹奏感人的唢呐乐曲;娶亲的队伍在道路上行进,唢呐手也要吹奏;经过每一个村庄时唢呐手也要吹奏,用乐曲告诉人们这是娶亲的队伍;新媳妇娶回来入洞房前,唢呐手要先进洞房吹一圈,称为“闯帐”,以防什么“白虎占堂”等不详;宴席开始后,新人向家人敬酒,唢呐起乐,上一道菜换一个曲牌,宴习不散,奏乐不止;之后,女方家的人要回去,唢呐手要吹着送出门外;在举行拜大小仪程,(新郎和新娘按尊长次序给人磕头),这时唢呐也吹着热情欢快的曲调……。其它人生礼俗及其社火、庙会等公共风俗活动中,唢呐手按程序起着导引作用,都在表演着举足轻重而不可替代的角色。唢呐伴随着陇东人的礼俗活动,伴随陇东人的一生。因此,唢呐这种民间乐器、在陇东有着深厚的生存土壤。

陇东悲情内质

到过陇东的人都会为这里特殊的地形地貌而感叹。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沟、塬、梁、峁等复杂丰富的地形地貌。而艰难的农耕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地形和更为严酷的节令条件下进行,深厚的农耕文化因此而形成并积淀。农耕活动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有生命的活动,有生命的活动就要抒发感受,抒发中产生了艺术。这里近邻陕北,相近的生存环境和生命感受产生了相近的抒情。陕北产生了民歌,陇东不但产生了陇东民歌、陇东歌谣、还有陇东道情陇剧等艺术形式。而陇东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以及由民歌改变的《东方红》不但当年唱红了解放区,而且以后唱遍了全中国。有歌的土地,必然是有音乐的土地。千百年来,黄土地上的人们一边耕作,又一边歌唱,歌唱自己对生命的感情,歌唱自己的喜、怒、衰、乐,从而产生了陇东的民间乐曲。

而这些乐曲按其来源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曲牌,如《终南山》、《担水》、《黄鹤楼》、《辞朝》;第二种是与陇东地方戏曲音乐有紧密联系同名曲牌,如《元号令》、《水龙吟》、《水落玉》、《将军令》等;第三种是由陇东地方民歌演变而来的曲牌,如《绣荷包》、《小放牛》、《九连环》、《珍珠倒卷帘》等。这些乐曲在陇东总共有400多首。

唢呐从明朝传入陇东以后,就成为陇东人民抒发感情,呐喊生命,传承乐曲的一种基本的乐器。

那些平时与父老乡亲们一道,吆着犁地的牛,喊着秦腔或者民歌的汉子们,遇上红白喜事,放下手中的犁耙,拿上心爱的唢呐,叫上伙伴们一道组成了“吹手班子”。走到一家家喜庆或悲哭的院落,把事主家的感受和他对生命的情绪透过那一个铜制的唢呐头,或雄宏苍凉,或细腻柔慢地吹向天空,吹到沟梁,吹进陇东人粗坜的耳膜,铺在他们那颤动了心田上,扎下那歌哭的根。红事上可听到《状元游街》、《粉红莲》、《地里兔》《鬼推磨》、《寄生草》、《雪花飘》、《十二道春》、《太平年》、《相亲》、《四页瓦》、《张良卖布》、《得胜回营》。那热闹、豪放的乐曲,就是陇东人心灵上的“喜神”。白事上则可听到《雁落沙滩》、《抱灵牌》、《抑春》、《祭灵》、《吊孝》、《哭长城》、《悲调》、《反平调》、《哭皇天》、《观影谱》、《奠酒词》、《抑金娘》等,那痛苦悲怆的曲调,就是陇东人千百年来生命中所积淀了悲苦之情。黄土地上这些土生土长的泥腿子艺术家,就这样把陇东的民间乐曲一首首地耳听心记的传承下来,并且在不懂乐谱的情况下,唢呐手一代传给一代。四百多年来,代代相传,从不间断。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六千多人的庞大的音乐队伍。他们吹奏在陇东的沟沟塬塬上,滋润着、活泛陇东人干竭的心田,

历史定位

陇东唢呐已经成为一个民间音乐艺术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赏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