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02 18:53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秦安大地湾遗址“前殿后堂”的建筑群落是中国早期的建筑遗迹,境内遗存的秦、汉、明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建筑史上的奇迹。石窟晋墓、秦砖汉瓦,镌刻着华夏文明的历史。
甘肃是古老中国开发开放的前沿。很长一个时期,“天下富庶者莫如陇右”“欲斥西域,必固河陇”历来被认为是有识之论。
在国民经济“一五”、“二五”计划时期和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的“三线建设”时期,随着国家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经济建设重心的西移,甘肃的基本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构筑了甘肃的工业基础和产业结构,提高了基础设施水平,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甘肃建设大军战严寒斗酷暑,用艰苦卓绝的奋斗,改天换地,重整河山,建设家园,在曾被称为“高原戈壁驼铃响,黄沙漠漠望中迷”的黄土地上,描绘出一幅厂矿楼宇拔地而起、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陇原新画卷。
改革开放开始后,甘肃首开农村改革的先河,成为全国最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份之一;建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刘家峡水电站,是新中国自己勘测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施工安装、自己调试管理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原兰炼、兰化等企业凤凰涅槃,形成炼化一体化发展格局,为甘肃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甘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负重自强、顽强拼搏,使各项事业同全国一样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2018年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经济总量增长600多倍,人均生产总值增长250多倍,粮食产量增长近5倍。回首陇原七十载,天翻地覆慨而慷。
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以丝绸之路为轴线,以亚欧大陆桥甘肃段为腹地,充分挖掘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发挥沿线城市群落辐射带动作用,加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成为推动甘肃转型跨越、科学发展、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核心地带。
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实施国务院批复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推动甘肃省陇东南四市融入其中,着重围绕始祖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道教文化、农耕和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民俗农耕文化展示、红色旅游、演艺会展、工艺美术品制造等产业。形成以天水为中心,以始祖文化为重点,以再现农耕和民俗文化为手段,以文化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产业为支撑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体系。打造全球华人祭祖圣地天水、生态陇南、养生平凉、民俗庆阳以及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等特色文化品牌。
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围绕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简牍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边塞军旅文化以及现代工业和科技文化等,以促进文化生态发展、保护文化形态多样性为重点,实施综合开发,整体推进,沿铁路、公路向周边辐射,以大型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为载体积聚人气,形成集遗产保护、景观旅游、事业服务、产业发展、产品交易、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园区。
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围绕黄河文化、彩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把兰州建设成为华夏文明的展示区、文化创意研发的核心区和文化创新拔尖人才的集聚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业、文化旅游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业、广告业、演艺业、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文化产业,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教育、科技、人才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的高层次文化产业圈。
以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文化为核心的临夏、甘南文化民族区。围绕穆斯林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把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态、经济、基础建设等作为重点,实施综合开发,依靠以及大力建设旅游产业,以此来提高少数民族聚集区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