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0 14:50
陈云敏,1962年2月出生于浙江温岭,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1962年2月,陈云敏出生于浙江温岭。
1977年,高中就读于松门的温岭县五七工农兵学校。
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浙江大学土木系建筑结构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3年9月—1986年7月,就读于浙江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6年9月—1989年6月,就读于浙江大学土木系岩土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9年6月—1993年11月,担任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讲师、副教授、土工试验室副主任。
1993年11月—1995年12月,在荷兰地基检测研究所(Institute of Foundation Verification,IFCO)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5年9月,担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入选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同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1996年10月—2002年6月,担任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副主任、主任。
1998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1999年7月—2008年11月,担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1年1月,担任国家重点学科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
2002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工程”重点资助人员。
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7年10月—2019年12月,担任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9年12月—2014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工学一部(后更名为工学部)副主任。
2014年4月—2019年6月,担任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
2015年12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3月,担任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主任。
陈云敏长期从事软弱土静动力固结、降解固结和灾害防控理论与技术研究,建立了基于结构屈服应力的固结模型、深厚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准则及建构筑物沉降高精度控制方法;提出了砂性土初始液化强度的剪切波速表征模型,以及相应的地震液化判别方法和处理技术;建立了城市固体废弃物降解压缩本构关系,提出了生化反应、骨架变形、孔隙水气运移和溶质迁移耦合作用的降解固结理论,研发了液气分离立体导排、高效防污屏障等技术,解决了填埋场环境灾害防控难题。承担了上百项重大工程的设计和咨询工作。主编国家行业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CJJ 176-2012)。
根据2021年10月浙江大学网站显示,陈云敏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并获得2015年美国ASCE杰出论文奖。
根据2021年10月浙江大学网站显示,陈云敏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
陈云敏为本科教学《土力学》;研究生教学《土与结构相互作用》《高等基础工程学》。
陈云敏认为:工科学生课程体系应该有3个层次:第一,作为大学生的课程;第二,作为工程学科学生的课程;第三,工科具体专业的课程。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考虑哪些是工科学生必须掌握的“通识”。学生少学一门专业课关系不大,日后可以在工作和学习中补;但如果没学过电路设计这一类型的“工科通识课”,在知识结构上就缺了一块,这样的人才将来想成为大师是很难的。
根据2021年10月浙江大学网站显示,陈云敏先后培养的博士有2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提名论文,有3人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陈云敏在砂土地震液化表征方面做出了重要学术贡献。(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评)
陈云敏在潜心研制科学装备的过程中,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研制出中国国内外领先的科学装备,产出许多重要科研成果。(《浙江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