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7 10:05
陈剑,籍贯及生卒年不详。唐大历四年(769年)任汀州刺史。初唐开元间郡治在新罗,累迁至东坊口,陈剑在任时汀州治于东坊口,因连年歉收,瘟疫流行,官吏和百姓纷纷请求迁址。于是,陈剑奏准迁州治于卧龙山下,背山面水,向阳开朗的白石村(今长汀县城)。迁州治后,陈剑倡导治理瘟疫,发展农业,并建立城池,以防外扰。从此,汀州日趋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至今汀州百姓还在祭祀陈剑,当地有陈剑墓。
在客家首府汀州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古汀州的开拓者——唐朝汀州刺史陈剑。陈剑,籍贯及生卒年不详。唐大历四年(769年)任汀州刺史。陈剑迁州,选址卧龙山下白石村(今长汀县城),奠定了汀州一千二百多年发展的基础,汀州从此成为闽粤赣边陲的要冲和物资集散地,以及福建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陈剑修筑城池,是汀州筑城第一人。2013年,汀州唐宋古城墙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长汀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历史遗存,“(陈剑)其名与汀相为长久”。陈剑致力于开发汀州,倡导治理瘟疫,发展农业。从此,汀州日趋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气象一新,陈剑因此“民皆德之”。
陈剑迁州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开福、抚二州山洞(黄连洞、光荣洞)置汀州,取长汀溪名之。领长汀、黄连(今宁化)、新罗(今新罗区)三县,州治就设在汀江中上游的一块小地方——长汀村(原为旧州,今上杭县临城镇九州村),历时8年。天宝元年,汀州改为临汀郡;乾元元年,复为汀州,领长汀、宁化、龙岩、沙县四县。后汀州州治及附郭长汀县治一同迁至东坊口大丘头(今长汀县大同镇草坪哩,距长汀县城约五里,亦名旧州)。
唐大历四年(769年),陈剑任汀州刺史。陈剑到任后,发现汀州州治东坊口烟瘴弥漫,瘟疫流行,连年歉收,官民死者数以百计。他通过调查询问,才了解到:由于迁州过于仓促,没有认真勘测地址,不知此地临近大山,时有山岚瘴气,影响人们生产生活。因此官民联合进状,纷纷请求刺史大人选址迁城。
陈剑听取民众呼声,呈禀上司将汀州州城迁往白石村。福建观察使王永昭奏呈于朝廷。大历四年,朝廷准奏,汀州州治及附郭长汀县治一同迁至白石村(今长汀县城)。白石村位于长汀卧龙山南麓、汀江之滨。自唐朝至今,长汀卧龙山下一直成为汀州州治和长汀县县治的所在地。
当代长汀籍文史专家邹子彬在《汀州风物志》一书中亦提及:“从今汀城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陈剑迁州,是经过地形、土质、水利的勘察,最后选择在卧龙山的南麓白石村。此地面对镶嵌在两座高山间圆圆的珠峰——宝珠峰。四面青山环抱,汀江清溪一泓,土地肥沃,风光秀丽,无论从八卦图象,山形地势,两仪四象,均属佳境。于是定址开辟。”
开发汀州
长汀至今还流传着“未有汀州府,先有钟屋地”俗语。据《钟氏族谱》记载,陈剑迁州白石村时,与久居于白石村的钟氏族人发生了冲突。相传,当时白石村两个马氏葬在一起,时常有鼓乐声传出,是块风水宝地,一时间闻名遐迩,沸沸扬扬,甚至远在长安的唐朝衙府也有所闻,特别适宜建州城。不久,府衙遂移命陈剑等在此筑州城。势单力薄的钟氏族人无力与官府抗衡。最后经过谈判,钟氏族长钟礼向官府让地,而在卧龙山南坡的钟氏晋朝第七代马氏夫人墓也得以保留下来,后世俗称为“钟屋地”。汀州城在白石村得以顺利建设及拓展。
开发汀州并非易事,陈剑花了整整十年的心血。汀州客家《钟氏族谱》载:“公元769 年,汀州府衙和长汀县衙同时施工,历时十年。面对强大的压力,钟氏一门不敢抗命,于是抛售全部产业,并将六十亩田地全部捐给附近的开元寺。钟礼在忧郁中死亡,其子叔兄弟先后迁出汀州,……走时留下一首诗句:汀州府衙妣坟堂,长汀县衙祖屋场。惟愿子孙存方寸,随居处处世荣昌。”
由于历史久远,陈剑任职汀州刺史的时限,史书没有记载,但从这里可以推断,他在汀或许有十年之久。钟氏的退让,为汀州的发展与钟氏家族的壮大,客观上都做出了贡献。汀州从此成为闽粤赣边陲的要冲和物资集散地,以及福建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由此而引发的一场钟姓大迁徙,促使钟氏先民迁往福建上杭南阳、回龙,江西信丰、于都、赣县、宁都等地,开枝散叶,繁衍壮大。
修筑城墙
1993年版《长汀县志》载:“迁州治后,陈剑倡导治理瘟疫,发展农业,并建立城池,以防外扰。从此,汀州日趋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当代客家学专著《守望客家》描述得更翔实:“陈剑用了三年的时间,沿江修筑了土石城墙,并建了州署,置了民宅,造了寺塔,全城上下,好不忙碌。一时间,衙门林立,屋宇参差,商肆毗连,其规模档次大有气派。”汀州气象从此一新,陈剑因此“民皆德之”。
长汀人民最骄傲的汀州唐宋古城墙,就是始建于唐大历四年(769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陈剑迁州后,一边建设府衙、县衙,一边筑土为城、始筑城墙。今坐落于汀州东门的朝天门,就是唐代大历年间陈剑刺史迁州时建成的古城门,明代重建。砖石结构,城门宽3.5米。分内外两段,内段进深4.8米,基座部分为唐代石构件;外段进深2.25米。主体建筑为明代,保存完好。城门为二进建筑,第二段属明代扩建。城楼为砖、石、木结构的重檐歇山式双层楼阁。2006年起修复。朝天门屹立于汀州古城墙之上,左与“东翘舒啸”烽火台相接,右与云骧阁、龙潭公园相连。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于长汀县城中心、汀州试院对面的三元阁,也是唐大历四年(769年)筑的土城门。宋称鄞江门,明洪武年间改称广储门,明弘治十二年建广储门城楼。明崇祯年间因纪念王阳明,在广储东侧建王文成公祠,故将广储门城楼改为三元阁城楼。这是长汀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历史遗存,长汀县重要的文物古迹。2013年与古城墙一同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城市扩大,城墙外移,广储门两边的城墙自然移作他用,更多作为民宅用地,故只留下“老城墙脚下”的地名。经过宋、元、明、清代历朝历代的包砖、扩建,如今,汀州古城墙总长4200米,至今基本保存完好,既继承了北方中原城墙的基本风格,又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特色,成为长汀悠久历史的见证。
汀州古城墙从卧龙山之巅向东西两边蜿蜒而下,连接城门,汇合于汀江之滨,形成“观音挂珠”的独特格局。这不仅是长汀一道靓丽的风景,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更铭刻着汀州悠久的历史与深邃的文化,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宋代汀州太守陈轩曾描述: “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明代方志学家何乔远在福建省现存最早的完整省志《闽书•方域志》中赞叹它:“前直圆峰,后枕卧龙。一川迅急,汇乎三溪。千嶂重复,环夫四面。其形胜也。”
陈剑因始建汀州城池,成为汀州筑城第一人。《临汀志》评价他“其名虽不载于史,长者相传,与汀相为长久云”。
陈氏始祖
陈剑不仅是开创汀州辉煌历史的功臣,还是汀州陈氏的始祖之一。2004年版《长汀姓氏志》载,长汀陈氏共四万多人,人口排在全县第二(长汀第一大姓是刘姓)。它有三大支系,源头分别是唐朝入闽的陈雍、宋末入闽的汀州太守陈魁以及陈魁的堂弟陈群。史料证明,陈剑属陈雍支系。他是中原最早——晋永嘉二年入闽始祖、散骑常寺、南海郡守陈润的第十六世孙,兴化(今福建莆田)始祖、散骑都尉、莆田县令陈迈的第五世孙。他的后裔遍布海内外,达百万人。陈剑的后裔迁居何处虽尚无从查询,汀州八县陈氏仍尊他为入汀始祖。陈剑本人也终老于汀州,坟茔最开始在长汀县城塔山。碑文上刻着“唐汀州刺史祖考讳剑陈公之墓”。后来因城市扩建而两次迁坟。
1990年,由陈氏宗亲集资迁入城东大同镇黄屋村的后山安葬,现为长汀松鹤陵园内的汀州三公陵园。
为了纪念陈剑的功绩,宋元时期,陈氏宗亲在汀州南大街的社下角建了一座陈氏宗祠,历经明、清、民国,作为陈氏会馆和议事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宗祠改建为县看守所。2005年,为长汀县政府收储,成为一块空坪。陈氏后人多次要求恢复陈氏宗祠。2013年,国际功夫电影巨星成龙将一栋收藏了20年之久的徽派古建筑捐赠给长汀。之后,长汀县政府把古建筑安置于此,命名为“龙学馆”。主体建筑共包括求真馆、藏经楼、讲坛、文昌阁、龙学馆等,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共同构成长汀宋代书院——卧龙书院的恢复重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