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崇桂

更新时间:2021-04-16 21:30

陈崇桂,1884年出生于湖北武昌,祖籍孝感。他自幼加入基督教,16岁在武昌瑞典行道会受洗。

人物生平

20岁毕业于英国循道会武昌博文学院,1921年去美国惠顿大学(Wheaton College)留学,回国后在行道会荆州神学院任教,又曾在冯玉祥军队任军中牧师(1925年-1927年)。1929年陈氏在长沙主持湖南圣经学院(湖南圣经学校的前身)达九年之久。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他被困在新加坡2年。1943年,在重庆内地会合作开办重庆神学院,直到1952年。

1949年9月,陈崇桂从国外返回大陆,担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1957年,陈崇桂因批评政府逼迫教会,被打成右派,1964年卒,年八十。

个人经历

陈崇桂于1884年出生于湖北的荆州。6岁时进入教会学校读书,每天除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外,还在宣教士老师的教导下,学习英文、数学、西洋史等。学生不仅仅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新、旧约圣经,参加学校的礼拜和聚会等活动。所以说,他从小就接触到基督教信仰。

1900年,当陈崇桂16岁时,正式受洗成为基督徒,并进入武昌博文书院(Wesleyan College and High School)读书。该书院于1885年由英国循道宗宣教士W. A. T. Barber所创办,以培训英语人材而闻名。其学生毕业后都有很好的出路,或继续升学深造,或服务于邮局、海关或洋行等机关。1904年,陈崇桂从博文毕业,但他却放弃了谋职高就的机会,转到圣经学校去教书。那时他虽然参与讲道,但据其自述,当时他在基督信仰上,并非十分清楚。

1906年10月,武昌教会邀请江苏的李叔青牧师前来布道三天。陈崇桂听他讲道,并亲自前去拜访他,听他劝勉之后大受感动,遂经历了悔改重生之经验,他一生的道路也随之发生改变。此后,他觉得读经甘之如饴,讲道大有能力,遂立志做一个专职传道人。1907年冬,他读过乔治·慕勒传记后,终于决定放下一切,奉献自己,专职传道。

1909年,瑞典行道会(Sweden Mission)在湖北荆州创办了神学院。陈崇桂应聘到这所神学院任教,担负起教学和行政双重责任。1920年,他暂别学校,远赴美国伊利诺斯州的惠顿学院(Wheaton College)深造,在圣经与神学等方面充实自己。1922年学成回国,仍回荆州神学院任教。

其後,陈崇桂辗转到上海,以行道会巡回布道牧师身分,从事布道与文字工作。1929年,他作为中国基督教界的代表之一,前往耶路撒冷参加世界宣教会议。返国後,他离沪赴湘,前往长沙主持并执教於湖南圣经学校(Hunan Bible Institute)。他在该校执教九年之久(1929-1937),除教学外,他常在寒、暑假期间应邀到全国各地布道,闻名遐尔。1934年,他曾与宋尚节博士一起同工,给长沙、衡阳等地教会带来灵性的大复兴。

1937年抗战爆发,烽烟四起。在艰难的战争岁月,陈崇桂仍四处奔波布道,主领奋兴会,给各地教会带去信心与安慰,他的足迹遍及华中各省。1938年,应内地会华福兰主教(Bishop Houghton)之邀请,陈崇桂携家搬往四川,在滇、黔、川等地巡回布道,主领各种聚会。1941年,他应邀去新加坡布道,几天後,太平洋战争爆发,因日军侵占马来半岛,使陈崇桂无法返国,滞留新加坡约三年之久。

直到1943年,陈崇桂经泰国返回中国。不久,在华福兰主教的奔走与努力下,陈崇桂与内地会合作,於1943年9月,在重庆创建了重庆神学院。当年就有十几位中西老师到该校任教,有来自十七个省的50多位同学入学读书。此後,在陈崇桂的主持与带领下,重庆神学院为西南各省教会培养了大批的教牧人材。除了校务和教学外,他还恢复并主编其早年所创刊的《布道杂志》,而且几乎每周都应邀到各地教会讲道。从1943-1949年间,他就这样在教导、文宣与口传中忙碌度过。其信仰之纯正,布道之能力,神学之深厚,长者之风范,使他成为享誉全国的福音派领袖,为人所敬仰。

陈崇桂在文字宣教上也颇有贡献,一生中写作、翻译、编辑岀版书籍达四十馀种。除《灵修日新》外,他还著有《基督与我》、《各样的安慰》、《神的应许》、《个人布道研究》,以及他用英文撰写的自传《四十年来》等等。

主要贡献

陈崇桂的主要著作有《灵修日新》、《圣经总论》、《神的应许》、《实践的基督教》等。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教会领袖,神学教育家,牧师;重庆神学院院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