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15 13:14
195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
196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理论专业,后留校任教。
1979年陈应时开始关注《敦煌琵琶谱》的解读研究,皓首穷经四十载。其间发表敦煌古谱研究论文50多篇,专著一部,成果斐然,享誉海内外。中国古代音乐史被认为是“哑巴音乐史”,一方面鲜有乐谱流传,即使流传下来,独特的记谱法如同“天书”,极其晦涩,难以被破译。上海音乐学院素有古谱研究的传统,陈应时是开拓者之一。在海内外研究古谱的专家、学者中,陈应时独树一帜,首创“掣拍说”理论,并对乐谱定弦、节奏、同名曲重合等疑难问题做出了合乎逻辑的解译,因此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首次理论评论奖一等奖和第26届小泉文夫音乐奖。
20世纪以来,国际敦煌谱研究成就的最高话语权一度为日本学者垄断,陈应时凭借一次次突破,终于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学者的后来居上。他不仅潜心研究,还与海外学者频繁互动,将海外研究成果翻译成中文。
1987年起,陈应时在世界各地巡回讲学,并把流散在海外的敦煌文献原件找来细细研究。
1989年1月应邀任英国女皇大学访问学者。
1989年,他发起成立了中国古乐团,举办《唐朝传存的音乐》音乐会,奏唱了日、英、德、中等国学者解译的敦煌曲谱及其他唐传古谱。
1990年1月应聘任英国剑桥大学基兹学院访问教授。
1994年9月,应邀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国立音乐大学、大阪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武藏野音乐大学、日本音乐学会和东洋音乐学联席例会巡回讲学。
2018年5月,上音敦煌古乐作品大型舞台创作项目“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演,包括13首陈应时教授研究成果中的解译精品。
2019年1月,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把陈应时译谱,作曲家朱晓谷、李墨编配的敦煌古乐《品弄》《水鼓子》等作品带到了维也纳。音乐会上,演奏者们使用敦煌仿制乐器,穿上有敦煌元素的服饰,配合流动的多媒体画面,仿佛从壁画中走来,带领观众触摸历史。神秘的敦煌古乐在舞台上复活,传递来自东方的古老问候。
2020年6月12日8:45中国音乐史学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应时去世,享年87岁。
1、首次论证了中国在宋代时已经形成了具中国特色的纯律理论,并提出了中国古琴的纯律调弦法就是纯律的生律法的新观点和“律种”这一新概念。
2、在敦煌乐谱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掣拍说”,为此谱节拍节奏的解译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
3、否定了近世学者认为古代声名中的“闰”为“清羽”或bsi的说法,论证其本义是“变宫”或“闰宫”的简称。重新解释了我国古代的“八十四调”理论,并考证了唐宋燕乐二十八调为何止七宫的原由。
所带研究生的主要成果:
1、琴曲《碣石调·幽兰》谱版本研究(戴微)
2、从乐律铭文看曾侯乙编钟的构成(李淑芬)
3、繁盛时期青铜乐钟的编列研究(陈荃有)
4、敦煌乐谱论著书录解题(续)(倪文娟)
5、出土东周中原体系青铜编钟编制区域特征探讨(王洪军)
6、交响乐名作鉴赏(胡企平 主编)
7、姜白石俗字谱歌曲研究(赵玉卿)
8、《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研究(吴志武)
9、《魏氏乐谱》解析(漆明镜)
开设研究生课程名称:
1、中国音古代乐史
2、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
3、古谱研究
《敦煌乐谱解译辨证》、《中国古代音乐史》、《乐律学》、博士研究生论文指导。
中国古代音乐史、乐律学。在研课题:敦煌乐谱的解译和论证。获奖情况: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科技成果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学生论文比赛指导教师奖、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艺术学二等奖、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文化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