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31 21:57
陈撷芬(1883~1923),笔名楚南女子,湖南衡山人,出生于江苏阳湖(今常州),是上海爱国女学校第一批学生。她是《苏报》馆主人陈范的长女。1899年冬在上海创办《女报》,并担任主笔。该报不久即告停刊。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续出《女报》月刊,仍由她担任主编。次年改名《女学报》继续出版,由苏报馆发行。同时还担任上海爱国女校的校长,参加了一些进步活动。1903年“《苏报》案”发生,《女学报》也只得暂停出版。为了资助《国民日日报》的出版,她曾典卖首饰。后随父避居日本,在东京续出《女学报》第四期,并参加反清秘密组织三合会,同留日女学生组织共爱会,被推选为共爱会会长。留日期间,肄业于横滨基督教共立女学校。后与四川人杨儁结婚后,同赴美国留学。
陈撷芬是活跃于沪上的女报人中的佼佼者之一。其父就是著名的《苏报》发起人陈范。在这样一位改良思想浓厚的知识分子父亲的熏陶下,陈撷芬白幼就受到相当开明的培养教化,思想观念也较一般女子开明、趋新。1899年,16岁的陈撷芬在父亲的支持与帮助下主编了《女报》,可谓从事报业年龄最小的女报人。《女报》“随《苏报》附送,亦即《苏报》的妇女版”。冯自由称这份《女报》为女《苏报》,并说陈撷芬“名重一时”。惜不久该报停刊,以至影响不大。但陈撷芬并不放弃,三年后,在父亲的协助下陈撷芬于上海以月刊的形式重办《女报》,并自任主笔。《女报》专以妇女为对象,提倡女学、女权,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颇有影响。1903年,《女报》改名《女学报》,增设女界近史、译件等,陈撷芬先后发表过《元旦问答》、《独立篇》、《论女子宣讲体育》等文。后来《苏报》被清廷查封,有“女苏报”之称的《女学报》也在劫难逃。陈撷芬与父亲同赴日本,继续出版《女学报》。
陈撷芬在日本结识秋瑾,加入了反清会党三合会及留日女学生组织共爱会。光绪三十年与秋瑾改组共爱会,被推为会长。后肄业于横滨基督教共立女校。她与杨镌结婚后,同赴美国留学。
陈撷芬因鼓吹女权,向被人看作与父齐名。因为生长在一个资产阶级改良派知识分子家庭里,习常耳濡目染,使她很早就萌发了爱国主义思想和为妇女同胞争志气的取向。1898年16岁的她就已经主编《女报》,因种种原因,报纸不久就中断,但这已经让她尝到了从事新闻的滋味。1902年她又在上海续出《女报》,时常以主笔兼记者身份撰写论说、演说及新闻报道,为妇女运动鼓与呼。她擅长写政论文,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当属《独立篇》,笔锋税利,分析深刻,充满势如破竹的气势与风格。在新闻编排上十分注重读者来信和附加编者按语,以此营造论说的氛围,也是充分利用报纸处处呈现战斗的气息。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政论风气占主导的社会大环境下,陈撷芬反其道而行之,让新闻唱起主角,极力刊登鼓吹女权,提倡女学的政治新闻,写了无数鼓吹平等、自由、独立的新闻,如《妇人政党》《女子从军》《女子经商》等,鼓吹女子教育的新闻更是数量可观。在抓数量的同时,她更看重报纸的质量与风格,报道内容多涉及好学、才女、男女平等等内容,没有庸俗低级趣味之作。就连翻译的著作也都是西方女子教育理论与实践。因《女学报》是随着《苏报》附送的,“苏报案”后,也难逃休刊之痛。与父陈范逃亡日本后,这位“楚南女子”仍然在东京恢复《女学报》,向清政府宣战。
1907年,秋瑾在创办《中国女报》时,主张要把该报作为《女学报》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来办。1912年3月,陈撷芬和汤国梨和吴芝瑛等各界妇女一百余人发起成立“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提出妇女参政要求,得到孙中山先生的赞赏与支持。陈撷芬后又就读日本横滨基督教共立女学校,毕业后嫁四川人杨镌,双双赴美留学。1923年,陈撷芬逝世,年仅40岁。从她16岁登上新闻舞台到因求学而离开报界,不过五六年时间,却以其非凡的业绩和超群的风格注定要被历史深深记载。
报界女杰
陈撷芬其人其事,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但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她却是一位活跃于报界的杰出女性。
光绪二十九年(1899年)的冬天,这位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和近代新闻事业的先驱创办了一份鼓吹女权、提倡女学的报纸——《女报》。当时她只有十六岁,而那些新鲜活泼、犀利大胆的文字,又大多是出自她的手笔。
《女报》夭折后,陈撷芬之父陈范购买了《苏报》。为了使该报办出烫ǐ,他接受女儿的意见,聘请爱国学社的教师蔡元培、吴稚辉、章炳麟等人为主要撰稿人,并让他们的学生章士钊担任主编,从而使《苏报》不仅赢得了广大读者,也成了革命党人的重要舆论阵地之一。在此期间,章士钊与陈撷芬经常以诗词相唱酬,由相互倾慕而产生爱情。然而不知为什么,这对有情人并没有终成眷属。据说,章晚年时曾把他们唱和的几十首诗词赠予陈的亲属,以了却他对这位红颜知己的怀念之情。
1902年初,停刊两年多的《女报》(后改为《女学报》)在陈撷芬的努力下与读者再度见面。陈撷芬及其笔名“楚南女子”经常出现在该报的各个专栏中,陈擅长写新闻和政论,她的文章观点鲜明,文笔优美,逻辑严密,风格泼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此外,陈撷芬还担任过上海爱国女校的校长,是一位十分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苏报案”后,陈氏父女一同逃往日本,并与“鉴湖女侠”秋瑾在东京相识,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为至交。后来秋瑾在创办《中国女报》时,就主张要把该报作为《女学报》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来办。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封建时代的女孩子具有如此出色的胆识和能力呢?只要看看她所写的《独立篇》,就可以得到大致的答案:“大官受制于朝廷,小吏则受制于大吏”,乃是我们固有的传统;再加上如今“朝廷大官小吏百姓而悉受制于外人”,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国情。因此,所谓“独立者,脱压力,抗阻挠,犹浅也,其要在不受男子之维持与干预”。可见,对于人格尊严和人格独立的不懈追求,才是她崭露头角并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