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齐

更新时间:2024-08-26 21:18

陈昌齐(1743-1820)广东雷州人。字宾臣,号观楼,又署“瞰荔居士”。公元1743年生于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今属湛江市雷州市调风镇南田村)。为清代乾嘉年间金石学、语言、文学的大师,又是精通天文、历算、医学、地理的近代著名科学家。

生平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

曾任翰林院编修、广西道和河南道监察御史、兵部和刑部给事中、浙江温州兵备道等职,告老还乡,先后在雷阳、粤秀书院主讲。嘉庆25年(1820年)冬逝世。

陈昌齐学问渊博,著作等身,既是乾嘉年间考古、语言、文学的大师,又是精通天文、历算、医学、地理的近代著名科学家。

他勘校了《永乐大典》,编校了《四库全书》,编纂了《海康县志》、《雷州府志》、《广东通志》,著有诗文结集《赐书堂集》、书法论述《临池琐语》,其它科学著作有《天学脞说》、《测天约术》、《天学纂要》、《地理书钞》。

乾隆三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中允。大学士和珅欲罗致之,昌齐以非掌院,无晋谒礼,不往。大考,左迁编修。寻授御史,迁给事中。昌齐生海邦,习洋盗情状。上疏论剿捕事,略曰:“洋匪上岸,率不过一二百人,陆居会匪助凶行劫。沿海居民皆采捕为生,习拳勇,谙水势,匪以利诱,往往从匪。可以为盗,即可用以捕盗。宜令地方官明示,有能出洋剿捕,或遇匪上岸,歼擒送官验实者,船物一概充赏。被诱从匪者,能擒盗连船投首,免罪。则兵力所未及,丁壮亦必图赏力捕。仍令地方各官稽户口,编保甲,以清其源。於各埠访拏济匪粮物,各市镇严缉代匪销赃,俾绝水陆勾通之路。庶几洋面肃清,地方宁谧。”

嘉庆九年,出为浙江温处道。时海寇蔡牵肆扰,昌齐修战舰,简军伍,募人出海绘浙、闽海洋全图,纤悉备具。每牒报贼情及道里远近稍有虚妄,必指斥之。与提督李长庚深相结纳,俾无掣肘,鞫海盗必详尽得其情。德楞泰奉命按阅闽、浙,议申海禁,谓不数月盗可尽毙。昌齐曰:“环海居民耕而食者十之五,馀皆捕鱼为业。若禁其下海,数万渔户无以为生,激变之咎谁任之?”德楞泰改容称善。在任五年,以鞫狱迟延,部议镌级。江南、福建大吏辟调,皆不往。归里,主雷阳粤秀讲席。修通志。考据详覈,著书终老焉。

事迹

陈昌齐义释”通盗犯”

明清两朝闭关锁国,奉行乌龟哲学,实行海禁政策,曾有片帆不得入海之禁令。给本应靠海吃海的沿海人民带来巨大不便。这种愚蠢的“官逼”必然造成“民反”,许多人铤而走险,成为海盗。官府虽然极力镇压海盗,但如以油泼火,越烧越旺。到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90—1810年),华南海盗进入鼎盛时期。尽管有的海盗讲什么“盗亦有道”,有些江湖义气,但他们毕竟是海盗,很少有正义色彩。他们心狠手辣,胡作非为,滋扰严重,无论官民,对海盗都非常痛恨。官方对海盗政策是严厉取缔,坚决打击。

此时陈昌齐刚刚得罪了权相和坤,从京城外放至浙江布政使司温处兵备道。有一天,他手下的一位“经历”捉到一名 “通盗犯”。 所谓“经历”是官名,是衙署职掌出纳文书的小官。这位经历抓到一名叫朱光斗通盗犯,初审已经判死罪。他非常兴奋,人赃俱获,是可以领功请赏的。

陈昌齐提审朱光斗,弄清了事情的原委:朱光斗胞兄被海盗所掳,海盗发给朱光斗一张“私照”,勒令如期赎人。朱光斗家穷,四处跪求亲戚朋友,终于凑够了海盗开列银两,前去赎人。海盗收了钱,说过了期限,人质已经被杀了。朱光斗人财两空,被赶了回来。恰逢经历搜拿私通海盗的案犯,从朱家搜出那张海盗给的“私照”。就把朱光斗拿了,如果以通匪罪论处朱光斗,是要问崭的。

陈昌齐审过朱光斗,吩咐狱卒好生待他,不要让他吃苦头。回头对经历说:朱家兄弟本为老实渔民,安分守己,遭此横祸,无人替他们撑腰,反倒问罪论崭,是何道理?

经历说:朱光斗通匪事实俱在,请大人按律处治。他的心中,大概想着那笔赏银。

陈昌齐问:按律处治,杀朱光斗?海盗杀其兄,官府杀其弟,官府与海盗何异?

经历说:抓到通匪犯就该杀,这是官府的职责。再说,哪个庙里没有冤死的鬼。

陈昌齐听他如此说,有些恼了。他盯着经历的眼晴,正色说道:官府的职责是除盗安良,靖清这帮海匪。我们这些当官的做不到,以致百姓为海盗所害,应该问心有愧才是。朱光斗冒险救兄,其情可悯,其勇可嘉。这样的人到你手下居然要冤死,请扪心自问,于心何忍!陈昌齐丢下经历,派人给上宪禀报此事,据理力争,说朱光斗无罪。浙江巡抚认为陈昌齐意见正确。下令纠正了原判的错误,朱光斗才不致死于非命。

陈昌齐智破海禁

嘉庆十二年四月,皇帝差遣巴图鲁一等候德愣泰视察闽浙沿海防务。此时,陈昌齐任浙江温处兵备道,他下令属员,打扫庭堂,整肃官纪,隆重迎接钦差大人。大家都知道德愣泰作风严厉,对他存有敬畏之心。

德愣泰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沿海一路走来,见浙江海面一片寂静,片帆不见。进入陈昌齐的防区,遥望远海渔帆点点,小船自由穿行打渔,渔民面有喜色。这明显违反了朝廷的禁海要求,德愣泰心中不免火气上窜。进入衙署见到陈昌齐,刚刚分宾主坐定,就盛气凌人地问道:本官一路听说陈大人是沿海防务著名官吏,为何你管辖的沿海颇不平静?

陈昌齐坦然答道:钦差大人是否看到有鱼船在近海打渔?

是呵,都下海打渔,谈何海禁?汝为朝廷命官,坐镇一方,朝廷命你靖海困匪,汝置朝廷禁令于不顾,任由百姓出海打渔,该当何罪?德愣泰厉声喝问,一边怒视着眼前这位品级不高的官吏。

陈昌齐道:钦差大人息怒,容下官秉报。朝廷严命靖海困匪,目的是困住海匪,使其得不到生活接济。时间久了,逼其自生自灭。可是这与百姓何干?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沿海居民,生计全从海里捞取。你不让他出海,他一家老小如何生活?皇上也说过:沿海一带居民,皆依海为生;若将渔船禁止,沿海居民便无生业了。

一番话,说得德愣泰内心犹豫,一腔怒气撒了一半。况且他又搬出皇上的话。陈昌齐是学问大家,在翰林院供职时,见到皇上也不稀奇,他说皇上说了那句话,那就是说了。谅他不敢假传圣旨。

陈昌齐见德愣泰火气消了,进一步说道:将军试想,一个人没饭吃,只会饿死,如果一群人没饭吃。一个县里的人没饭吃,会怎么样呢?饿死也是死,拚命大不了还是一个死?如果出一烈汉振臂一呼,应者揭杆举旗,岂不立时酿成大患?

是呵,德愣泰心里一惊,如果他的防区蜂火四起,可不是他能担待得起的。他想起已故的乾隆皇帝对他们这群武将的圣谕:不打仗了,处理民间的事,凡事要多动脑子,少动刀子,刀子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想到这里,他脸色缓和下来,问道:依你说应该如何处置?德愣泰生长在草原,对海边生活一无所知。

陈昌齐胸有成竹地回答:朝廷实行海禁,无非是要防止渔民接济海寇,要断了海匪粮源。出海渔民早出晚归,无须多带粮食,派兵丁严格盘查出海渔民,不准多带粮食即可。

德愣泰说:你是说不查船,只查粮?

陈昌齐道:正是此意。即可便民,又可困匪,岂非两全之策?

德愣泰听了,浓密的胡须后面露出难得的笑容。一边说道:还是你们这些有学问人点子多呵!就按你说的办吧。

衙署里站堂的衙役小官,看到候爷德愣泰暴怒的阵势,吓得两腿打颤。后来看到陈昌齐气定神闲的一番话把德愣泰说得暴雨转晴,都十分佩服。高兴地敲着锣,把钦差的训谕传布四方,让百姓安心营生。此时,百姓不知钦差是否严厉禁海,心里正打鼓呢,听到消息,都放下心来。那些小官把衙署里发生的事添油加醋地讲布一遍,接着就像风一样传开了。百姓听到陈昌齐冒死为他们争活路生计,难以表达自己感激的心情,就把陈昌齐的名字写在牌位上,早晚烧香祝祷,如祀神灵。

陈昌齐傲骨斗和珅

和珅的父亲常保为官清廉,常年征战戍边在外,多为国而少顾家,因此家里没有什么产业,所以和珅家幼年生活在窘迫之中。

和珅22岁时当上了乾隆的侍卫,有了为皇帝直接服务的机会,为和珅日后的飞黄腾达创造了条件。在一次接触中,乾隆“见其仪度俊雅,声音清亮”,“矫捷异常”,十分赞赏,“自是恩礼日隆”。和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善于临机应变,博得了皇上的欢心,青云直上,他不断升迁,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

不过再怎么显达,有一点难以改变,他不是科举出身,曾经名落孙山。这段历史使他在朝廷各部院的饱学硕儒中的威望自然不会高。为了医治这块心病,和珅走了一条如今还有人在走的路子:没有才学,可以领导有才学之人。让一些学问大家奔走门下,俯首帖耳,即可附庸风雅,又显示自己爱惜人才,岂不美哉?

抱着这个想法,和珅暗中在皇帝的秘书机构翰林院中挑选合适的人选,学问高深,知识渊博的陈昌齐进入他的视野。他让一个门人去游说陈昌齐,让陈昌齐主动去和珅府上拜望,好处自然不说自明。

此时,陈昌齐任翰林院“中允”,是翰林院中的正六品官,中允以下是“赞善”,为从六品。也有女官“赞善”,是陪公主读书的。《红楼梦》中宝钗所向往的就是才人“赞善”。“赞善”再往下为“编修”,就是七品官了。

有机会接近炙手可热的权相,在有的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事。但对傲骨铮铮的陈昌齐来说,是有伤正直知识分子名节之事。他向来人明确表示,自己不是掌院,按规定不能直接谒见宰相,还是不去罢。

这一下,可就大大得罪了和珅,他恨陈昌齐不识抬举,发誓一定伺机报复。乘翰林院例行的大考之机,就把陈昌齐的考卷贬为三等,让陈昌齐尝尝被贬斥的滋味。按照规定,考卷为三等者要降官一级。这样,陈昌齐就要从中允降为赞善。

陈昌齐的人品学问是明摆着的,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不禁暗暗为陈昌齐担心。谁知陈昌齐也不示弱,说自己才疏学浅,干脆申请降官两级,从中允降至编修。表示对和珅的抗议。这个软钉子让和珅不敢造次,他也明白,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贡献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陈昌齐被任为翰林院编修,曾在三通馆参与《永乐大典》勘校,独任地理一门。乾隆三十九年,主持湖北乡试,第二年参与礼部主办会试,为国选取一批有用之才。尔后,陈昌齐充当文渊阁校理、四库馆校勘,参与《四库全书》的编校工作。在翰苑时,他潜心学问,“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无所不精”,不仅编撰了不少文学、训诂、音韵等方面论著,而且编著了一批天文、历算、地理等科学专著,论述详尽,见解独特,为时人所推崇。

乾隆五十五年至五十八年,陈昌齐先后出任河南道和广西道监察御史。嘉庆元年(1796年),调任兵部给事中。次年,因父逝归里丧居。其间,曾应广东巡抚之聘,在广州粤秀书院任教。嘉庆五年春,回京出任刑部给事中。任内忠于守职,办案严肃认真,每年秋审必细勘案卷详审案犯,纠正不少冤案。

嘉庆九年(1804年)四月,陈昌齐调任浙江温处兵备道。当时,浙江沿海海盗猖獗,民不聊生。他上任后,亲察民情,扩充兵船,讨剿海盗,绥靖海域,政绩显著。嘉庆十四年七月,辞官归里。当他“图书数簏”、“巾车就道”告别温州时,攀舆欢送的多至万人。

嘉庆十五年八月,陈昌齐从浙江回到雷州,已是年逾六旬的老人,“病足,不利于行;病肺,不利于思”。但是,为了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他仍应雷州三县绅民聘请,出任《雷州府志》总纂,兼掌雷阳书院讲席。翌年九月,府志成书,又应海康父老之请编纂《海康县志》。嘉庆二十七年七月,两广总督阮元来雷视察,亲临其第,聘请前往广州主持粤秀书院,兼修《广东通志》。陈昌齐先后在粤秀书院、雷阳书院任教十多年,每年从学者多至数百。他论文课士,讲求实学,谆谆诲人,立品笃行为先,深受学者敬重。嘉庆二十四年十月,通志编成,陈昌齐离穗南归故里。翌年十二月二日,与世长辞,享年78岁。

陈昌齐一生廉政恤民,刚正不阿,最恶势利之交,从政数十年,未尝一趋权贵之门。病逝前一天还对其子说:“我以清白留给你们,我的心愿就满足了。”他学识渊博,著作宏富。刊行于世的有:《经典释文附录》、《大戴礼考证》、《荀子考证》、《淮南子考证》、《吕氏春秋正误》、《楚辞韵辩》、《赐书堂集》、《临池琐语》、《天学脞说》、《测天约术》、《地理书钞》等;除参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编校外,还主持或参与省、府、县三级志书编纂;此外,撰写多篇序言、碑记、堂记等。

陈昌公家训

陈昌齐公编写书目众多,其中陈昌公家训不错,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家贫只要用心勤,莫待临时望六亲。

亲友皆因穷处断,无钱骨肉是闲人。

嘱君早起无迟晚,早起三朝当一天。

妻贤岂有家不富,子孝何须要祖田。

时运未来君但守,世间恒有运迟人。

买臣五十方富贵,太公曾作钓鱼人。

若要富贵志三件,戒酒除花莫赌钱。

赌钱皆因酒里起,酒起半酣即淫人。

淫人妻女时快乐,不思日后妻淫人。

陈公师者

乾隆年间该村国实村有一名宿郭用芳,当时在雷州学宫(现雷州市三小的孔子庙)任主教,南粤先贤陈昌齐就是他的得意门生。乾隆三十六年,陈昌齐高中进士,授为翰林院编修。陈昌齐高中后,当年谐同雷州知府黄铮一起到国实村向恩师郭用芳报喜,与恩师欢度元宵节,并一起观看“过火海”民俗。为了庆祝陈昌齐高中,国实村“过火海”仪式展示了最大的规模:据说当时用于烧火的木柴,重量就达17至18吨,规模之大,火焰之旺,为当时之最。此后,国实村“下火海”声名远播,传为佳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