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6 11:18
《陈来讲谈录》是于2014年4月九州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陈来。
本书为九州出版社名家访谈书系之一种,本书整理收录了进入21世纪以来陈来教授在全国各地不同场合所作的重要演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与重量级文化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您感受大家风采,聆听当代儒家的脉搏与心声。
陈来,1952年生,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师从冯友兰和张岱年先生。曾担任哈佛大学、东京大学等校客座教授。现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著作有:《朱子哲学研究》、《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宋明理学》、《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等。
自序 / 1
一 儒家思想的根源及对此问题的研究 / 1
对“儒家出于司徒之官”的解释 / 1
汉代三家对儒家起源的论断 / 2
评章太炎、胡适之得失 / 3
从伦理的角度看儒家起源 / 5
从宗教发展角度看儒家起源 / 6
儒家的精神气质 / 9
如何研究一种思想的起源 / 10
问答部分 / 12
二 先秦文献中的“儒” / 13
在百家中寻找儒家根源 / 13
儒服:是服装也是制度 / 15
关于儒服的几个故事 / 17
战国时代的服装风气 / 19
儒家的十六条行为规范 / 21
墨子对儒道的批判 / 24
儒效:荀子眼中真正的儒 / 27
问答部分 / 29
三 儒学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 37
《儒藏》:思想体系不能缺少经典 / 39
六经:儒家思想的根源 / 41
“五经”与“四书”的形成 / 44
古代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代表人物 / 47
与时偕行的儒家思想 / 51
从儒家视角反思现代中国 / 56
问答部分 / 59
四 学研究的方法 / 60
区分几个概念:儒家 儒教 儒学 / 60
儒学研究的多种类型 / 62
儒学研究的典籍资料 / 64
传统儒学研究的方法:文献注疏 / 67
现代儒学的多元化研究方法 / 68
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 / 71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的中国儒学研究 / 72
其他研究的视野 / 75
五 百年来儒学的挑战与回应 / 78
百年来儒学面临的四次挑战 / 78
百年来儒学对时代的四次回应 / 81
新时期儒学潜隐与复兴 / 84
21 世纪儒学的新机遇 / 86
六 宋明学案 / 87
理学起源:韩愈的儒学复兴运动 / 88
“宋明理学”不等于 “宋明的理学” / 89
理学的真正发端:周敦颐与张载 / 90
儒学的建立者:二程兄弟 / 94
理学发展的核心人物:朱熹与王阳明 / 98
理学生存的文化土壤 / 104
七 四书概说 / 107
“四书”是一个晚出的概念 / 107
文化发展与经典传承 / 108
“四书”指的是哪四部书? / 110
《大学》与《中庸》的历史使命 / 112
“四书”如何能取代“五经”的地位 / 113
《论语》的定名与版本传承 / 117
“中庸”的含义与《中庸》作者之谜 / 123
《孟子》与孟子的师承关系 / 126
忠恕之道:“四书”蕴含的精神财富 / 129
八 朱子学阳明学及其现代意义 / 134
广大精微、综罗百代的朱子学 / 134
“格物致知”与朱子思想的价值 / 137
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 139
龙场悟道与“知行合一” / 140
致良知与阳明思想的评价 / 144
朱子学阳明学的对当下生活的意义 / 145
九 理学概说 / 150
“宋明理学”的教科书定义 / 151
如何判定宋明理学 / 152
宋初三先生与理学的人性论基础 / 154
理学的分派及其代表人物 / 157
牟宗三、劳思光关于分派的不同意见 / 158
早期理学的演化:宇宙论到人生论 / 161
道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未发与已发 / 164
十 哲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 / 169
冯友兰、金岳霖关于“的、底”的讨论 / 170
“中国哲学”还是“哲学在中国” / 171
“照着讲”与“接着讲” / 172
“就哲学来说”与“就民族来说” / 173
“程度的不同”与“花样的不同” / 173
21 世纪的哲学: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 174
问答部分 / 175
十一 中日韩三国儒学的特色 / 183
什么是儒教与新儒教? / 183
中日韩儒学研究的差异 / 185
中国的“仁爱” / 189
梁漱溟的仁学 / 191
《菊与刀》与日本的“忠” / 194
弱肉强食与近代日本的世界观 / 196
士祸的打击与韩国的“节义” / 198
金忠烈教授谈韩国民族精神 / 200
中日韩三国儒学的共通性 / 202
《德川宗教》对日本文化的研究 / 203
问答部分 / 208
十二 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普遍性 / 211
用朱子“理势论”解读全球化 / 211
变西方化为世界化 / 212
“全球化”一词背后的隐忧 / 215
东西方价值谁更具有普遍性 / 216
罗伯森全球化理论的缺失 / 219
梁漱溟:让西方回到西方 / 221
“理一分殊”对全球化的启示 / 222
问答部分 / 223
十三 儒学的普遍性与地域性 / 234
西方人类学各派别与中国的地域化研究 / 235 天下之学:儒学对地域性的超越 / 238
宋以后儒家文化的全国性普及 / 242
儒学各派的由来 / 245
影响晚近儒学的两大因素 / 249
学术研究需要普遍性的思维 / 250
问答部分 /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