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5 18:58
陈桂林,1941年12月17日出生于福建南安,空间红外遥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41年12月17日,陈桂林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市。
1967年7月,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电子计算机专业毕业。
1970年3月,分配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
1985年11月,担任航天遥感技术研究室副主任。
1995年—1997年6月,担任“风云二号”副总设计师。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桂林主持并研制成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核心探测仪器—多通道扫描辐射计(MCSR)。设计并实现了采用望远镜折镜步进扫描,通过R—C光学系统视场分离,实现可见光、红外和水汽三波段同时探测的总体技术方案。主持突破了大孔径(Ф 410 mm)轻量化的空间光学系统、高精度(角秒级)空间扫描机构、地球同步轨道辐射致冷器技术等难题。在光电技术的研究中,密切结合工业上的应用,在热轧圆钢光电在线检测的问题上,提出并实现了用两个相互垂直探测器实时测定目标坐标的新发法,已在多个钢厂推广使用。
1984年,陈桂林担任中国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主体仪器——多通道扫描辐射计课题组组长。
2000年,陈桂林带领课题组承担了风云02批扫描辐射计增加2个红外探测波段的研制任务。
根据2021年4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网站显示,陈桂林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
陈桂林认为:“搞科研就是要有点牺牲精神”,这句话也充分体现在由他带领的研制团队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中。
陈桂林反复教导青年科研人员:“遇到问题一定要弄清楚,问题不可怕,松懈的态度是最可怕的。关键在于认真对待,地面上出现的任何异常现象都可能是隐患,在地面上出现从另一面而言是好事,否则问题到了天上对产品是灭顶之灾。”
1989年,正当陈桂林带领大家完成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初样产品研制时,因为过度疲劳,得了突发性耳聋。但他还是强忍病痛,坚持工作。住院治疗后,病情稍有转机,他又立即投入工作。最后结果导致陈桂林的左耳已听不到任何声音。
1994年1月,陈桂林在西昌卫星基地参加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首次发射工作,一只眼睛忽然什么也看不清楚,经诊断为视网膜脱落,在医生和领导的催促下,他住进了医院。63岁的陈桂林右眼视力不到0.1,但他戴着眼镜,依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
陈桂林是中国静止气象卫星红外光电遥感技术研究的带头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评)
陈桂林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陈桂林几乎从未停歇,从未休假、疗养,即使出差,也是抓紧时间,完成任务后尽快回到研究所工作,他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原理样机的研制,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东方网评)
陈桂林的科研人生就是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发展的浓缩史。风云二号卫星性能和质量的提高过程,正是以他为代表的科研人员顽强拼搏、敢于和善于攀登科技高峰的过程。(上海市宇航学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