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1 10:20
《状元堂陈母教子》(简称《陈母教子》)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现存最早版本为明万历年间脉望馆抄本。
蜀人陈良资、陈良叟、陈良佐兄弟三人皆有才华,陈母令三人先后应试,陈良资、陈良叟皆考中状元,唯独陈良佐榜列探花,而该科状元为王拱辰,陈母遂将王拱辰招为女婿。陈母寿辰时,设宴与子婿同庆饮酒,陈良佐因身份低受到冷遇。陈良佐窘辱备至,遂辞别了母亲,再去上朝求官应举,最终也高中状元。陈良佐归途中,收下百姓送的一段蜀锦,意欲给母亲做衣服穿,陈母怒其“未曾为官,先受民财”,打得他的金鱼袋落在地下。皇帝知道后,认为陈家母贤子孝,遂加官赐赏:“陈婆婆贤德夫人,陈良资翰林承旨,陈良叟国子祭酒,陈良佐太常博士。王拱辰博学广文,加你为参知政事。”
陈母
陈母是一位热衷功名的母亲,她盖了一座“状元堂”,来鼓励三个儿子求取功名。她遵奉礼教,言必引经据典,反复教诲孩子们要“学儒业,守灯窗,望一举,把名扬……亲夺的,状元郎,威凛凛,志昂昂”。大儿子、二儿子先后得中状元,使她欣喜万分,说:“兀的不欢喜杀老尊堂,吵闹了众街坊。俺家里无三年,两个儿一齐的登了金榜。”第三年,三儿子参加科举考试,得了个探花郎,她认为这是辱没了门风,意欲将他打出家门。在她的激励下,三儿子后来也考中状元,加之女儿也招了一个状元为婿,终于实现了她“状元红开彻状元堂”的愿望。
陈良佐
陈良佐是陈家老三,自命不凡,讥讽大哥“文章低,不济事”“似那抢风扬谷,你这等秕者先行”,二哥“文章不济”“你这等笨鸟先飞”;两位兄长向他行礼,他也不回礼。两位兄长状元及第后,陈良佐夸口得状元如探囊取物,应举却只得了第三名探花郎,受到全家严厉指责,就连参加母亲生日宴时也受到冷遇。陈良佐窘辱备至,遂辞别了母亲,再去上朝求官应举,最终也得了状元。陈良佐路过西川绵州时,收下当地父老送的一段孩儿锦,回家献给母亲。其母大怒,责其“未曾为官,先受民财”,打得他的金鱼袋落地。皇帝知道后,认为陈家母贤子孝,遂加官赐赏,陈良佐被任命为太常博士。
该剧儒家思想深厚,弘扬人伦礼教:①强调以孝为先。陈母在唱词中道:“我爱的是那《孝经》《论语》得这《孟子》。”将《孝经》放在儒家经典之首,足看出陈母对“孝”之道的重视。当从墙边挖出金银时,大哥陈良资首先想的是告诉母亲。陈良资原认为墙边挖出的金银是天赐的钱财,在听完教诲后果断选择遵从母亲吩咐,将金银就地培埋,他对母亲言听计从便是“孝”的直观展现。陈良资、陈良叟科考前都不忘嘱咐兄弟好生侍奉母亲,三子高中后均有“若不是母亲严教,岂得今日为官”的唱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关怀记挂之心。幼子陈良佐因只考中探花,被陈母愤怒之下赶出家门,但在陈母生日时仍带妻子前来,坦言“和媳妇儿拜母亲两拜,也是我孝顺的心肠”。当陈母借大哥的口吩咐他“烧火剥葱,扫田刮地,抬桌搬汤”时,面对明显的羞辱刁难,陈良佐亦未有怨言,只怕母亲嫌了他。陈良佐高中状元后,收下沿途百姓送的孩儿锦,最先想到的也是给母亲做衣服。最终三子一婿抬着陈母面见寇莱公的场面,更可说是“孝”的集中体现。此时陈母的唱词“休说四个孩儿抬着老身……尚兀自报答不的爷娘养育恩”,仍在告诫儿子们父母的养育大恩难报,即便功成名就也不可忘遵从孝道的本分。
②注重长幼有序。长幼关系作为人伦之一,在陈家兄弟中是必然存在的。陈家三子中,幼子陈良佐明显受到了陈母的偏爱。若非有着平日的纵容,“埋金”情节中,陈良佐也不会当兄长都听从母亲吩咐、准备把金子培埋时,还能用戏谑的口吻说出“有金元宝留下四个,我要打一副网巾环儿戴”来。陈母对三子的偏宠,从对各儿子中举的态度中也可看出。当大哥陈良资和二哥陈良叟中举时,陈母说“与那报登科的二两银子”,但第一次听说陈良佐高中时,说的却是“与那报登科的五两银子”,陈良佐果真高中状元时,陈母更是慷慨地给了报登科的十两银子。然尽管陈母对陈良佐偏心至此,在大哥二哥上朝应举时,陈良佐两次争抢着要去,都被陈母拦了下来,“伊是兄弟,他是兄长,不争你个陈良佐先登了举场,着人道我将你个最小的儿偏向”,可见哪怕陈母对自己的偏宠心知肚明,却仍然遵循着“长幼有序”的秩序,未肯逾矩。
③恪守女教伦理。在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之中,“三从四德”向来是封建礼教束缚、压迫妇女的行为准则。“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其中“妇德”作为四德之首,郑玄曾注曰“妇德谓贞顺”,将“贞顺”视为“妇德”的核心。“贞”即坚守节操,从一而终,要求女子对丈夫忠贞不贰。《礼记·郊特牲》中提及“信,妇德也,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可见当时贞节观就已存在。至宋一代,程朱理学占据了主流地位,《程氏遗书》有载“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为当时风靡的价值取向,以及当时人潜意识中的道德教条。陈母在夫丧后孤身抚养三子一女,便是贞节观念的突出体现。陈母的所作所为也尽是对“相夫教子”这一衡量女性道德标准的具体实践。该剧作题为“陈母教子”,内容亦围绕“教子”展开,陈母作为整部剧作的主要人物,夫君已亡,便将精力放在“教子”上。陈母被寇莱公赞为“贤母”,也仅是因陈母“教子有方”,是对陈母教子成果的肯定。从人伦礼教视角看,小女梅英也是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她虽不是主角,在剧中亦不曾出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当陈母发现自己错将状元王拱辰认成自己儿子后,直接将其招为女婿。陈母指婚行为的本质是出于儒家的纲常伦理,践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俗,女儿处于绝对的被支配地位,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新文:“此剧流露了对科举中第的急切思慕和向往。情节进展自然,生动又有层次,排场很是热闹,富于喜剧色彩,插科打诨很是逗人。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良佐的争强好胜,高傲奋发的性格,刻画得唯妙唯肖。”
关汉卿,约生于金末,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号已斋叟。其一生主要在大都从事戏曲创作,晚年到过杭州,熟谙戏曲表演艺术。其与杨显之、王和卿、朱帘秀等人交往甚密,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现存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调风月》《望江亭》《单刀会》《蝴蝶梦》等。其戏曲作品大多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人民的苦难和反抗精神,人物性格鲜明,曲词本色,对元杂剧繁荣发展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