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平

更新时间:2024-09-15 23:42

陈汉平,男,汉族,1937年生于福建省闽候县,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

人物经历

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随后在附属龙华医院和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从事针灸临床与研究。1964年11月至1965年8月,在北京中医学院援外培训班进修针灸学。1969年4月至1971年7月,在上海第二医学院法语培训班学习法语。1972年5月至1974年8月,赴阿尔及利亚援外,任医疗队医师兼法语翻译。1979年4月至1981年6月赴法国巴黎Necker医院肾病研究中心(INDERMU-25)进修免疫学。1981年晋升副主任医师,1987年晋升主任医师教授

获奖情况

2020年5月7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其“上海市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称号。

科研成果

倡导并建立针灸-免疫,即针灸介导免疫反应,或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研究方向。应用针灸方法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Gravew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支气管哮喘、难治性肺结核、恶性肿瘤和衰老等免疫相关性疾病或状态,并借鉴现代免疫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针灸治疗对免疫功能调节的特征、规律和机理,改革或总结了某些治疗方法和技术,提炼了某些针灸治疗免疫性疾病及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主要著作

主编《中国针灸年纪》(1993),《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针灸分册》(1995),《实用针灸手册》(1996),《针灸临床研究进展》(1997),与裘沛然共同主编《新编中国针灸学》(1992),参与编写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治疗学》。8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共发表论文230余篇,共获省、部级成果奖9项,于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出版图书

学术观点

治学方面

针灸学是一门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中医学科。若仅把针灸学视作临床医学一个部分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 针灸学和针灸疗法是既密切联系又明显有别的研究领域。以针灸(疗法)代表整个针灸学科,是以偏概全。全国统编教材《针灸学》从第1~5版中对针灸学所下的定义,是片面的。

没有创造就没有现存的中医。针灸学术传统,只有创新才能有中医。针灸学新的传统,或使现存传统在新的实践中获得发展。

要从生命科学的高度思考针灸调节作用及其研究。针灸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但有待强化的学术观念。针灸学的任务是探索生命科学并在治疗中应用其研究成果。

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是对活的中医学文献的研究。

民间经验是针灸疗法产生发展的源头活水,有眼光的专家不应轻视排斥它们,而应进行科学的消化、提炼和再创造。正确地对待民间经验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内容,无论在治学上还是在学术上,均是对中医药优良传统的继承。关键是善于继承,勇于创新。

应重视应用客观检测手段观察疗效。实际上,现代的技术手段是古人进行望闻问切时使用的手眼耳的科学延伸,不仅不应排斥,相反地应科学、合理地利用它们。

学术方面

1.调节作用是针灸最本质的作用。针灸疗法是调节疗法最典型的代表。针灸作用具有整体性、双向性等特征,由于针灸调节作用受到机体功能状态或反应性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其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把作用程度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

针灸整体性和双向性调节作用之间存在一个点与面的关系。后者主要体现为对异常的功能这一“点”进行调节。

2.正气并不包括一切免疫功能,因为不是所有的免疫反应均对人体有利。所以,针灸、中药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不能简单地以增强免疫力来予以概括,它们另一重要作用是纠正异常的免疫功能状态。扶正的目标也不是增强一切免疫反应的能力。

3.中医学所谓的“不通则痛”的“通”,应理解为“调”,“不痛”即“不调”或“失调”。气血不通或经络痹阻,是包括免疫功能在内的相关功能失调所致。同样,中医学对疼痛减轻或消除归纳为“通则不痛”,“不痛”可以理解为治疗后有关功能重新归于协调的结果。除了少数病证所致的疼痛外,似乎都可以作这样的理解。疏通经络即调节相关的功能状态,相关功能获得有效的调节,瘀阻的经络也就得到了疏通。

4.血瘀形成有免疫学因素参与,如免疫复合物过量形成及其在组织中的沉积,以及免疫系统过度的自身识别,导致把自身正常的组织细胞也当作异已抗原进行识别,产生免疫反应攻击它们,造成组织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这种“阴阳相错,真邪不分”的结果,似可理解为一种内生瘀浊所产生的病理结局。

鉴于同种皮片移植引起的免疫排异反应的结局,是移植皮片内血管变形,血流缓慢,广泛性形成血栓,最终导致皮片坏死,这同血瘀形成有许多近似之处。所以,同种皮片移植排异反应,是一种较好的免疫学性的血瘀病理模型,可供针灸、中药研究试用。

5.作为中枢免疫器官的胸腺,是一个重要的脏器。在以往中医学研究中尚未直接涉及。中医学脏象学说应如何认识胸腺,是一个尚未曾引起广泛重视的学术问题。胸腺属脏属腑,归入何脏腑的问题值得进行讨论。依据胸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对诱导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发育的重要作用,似应把胸腺归属于“肾”为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