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9 11:49
陈润生,1941年6月18日出生,天津人,生物信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41年6月18日,陈润生出生于天津。
1959年9月—1964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
1964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78年1月—1980年1月,在吉林大学理论化学进修班学习。
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年8月—1984年11月,到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做访问学者。
1985年6月—1987年8月,到德国纽伦堡大学理论化学系做访问学者,获得洪堡奖学金在德国纽伦堡大学从事量子生物学研究。
1995年9月—1995年12月,到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6年6月—1996年8月,到德国纽伦堡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6年12月—1997年2月,到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7年8月—1998年3月,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访问学者。
2000年6月—2000年12月,到美国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做访问学者。
2001年1月—2001年5月,到日本大阪大学蛋白质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2002年7月—2002年9月,到台湾中研院理论科学中心做访问学者。
2004年9月—2004年10月,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7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7月,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陈润生曾参加中国第一个完整基因组泉生热袍菌B4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基因标识,曾参加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研究;构建了收录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数据库NONCODE,以及收录非编码RNA与其它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数据库NPInter。
陈润生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并结合实验室多年积累的RNA组学技术,深入开展在肿瘤发生、发展以及干细胞重编程过程中长非编码RNA的系统发现和功能机制研究;非编码RNA数据库(NONCODE)、非编码RNA与各种生物大分子(DNA、RNA及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NPInter)以及其它专家数据库的构建与升级;RNA研究新技术、新方法;长非编码RNA翻译复杂性的理论与功能机制研究;着丝粒及组成型异染色质建成过程中长非编码RNA的功能与调控机制研究;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长非编码RNA的功能与调控机制研究。
据2022年9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网站显示,陈润生共发表SCI学术论文300余篇。
1996年—2021年11月,陈润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共作大会报告及分组会报告二十余次。由于其在基因组信息学领域的早期工作,1996年9月29日至10月3日在日本筑波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大会上应邀作“KotaniMemorialLecture”。
2016年,陈润生以第1作者身份获得外观设计专利“BioCircos.js多层次生物数据交互式可视化”,专利号:2016SR030193。
陈润生教授课程“生物信息学”。
陈润生认为,科研需要创造力,不照本宣科,要思考,提出科学问题,否则没什么意思,历史不会记录你,创新最重要。
陈润生是中国非编码RNA研究领域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更是一位科普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大连市科学技术协会评)
80多岁的陈润生声音依然洪亮、高亢、有力,让人听得明白、透彻。陈润生院士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声音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富有感染力。(《国科大》杂志2021年第四期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