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17:30
1955年12月28日,陈温福出生于辽宁法库。
1980年,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师从水稻专家杨守仁教授,开始学习研究水稻,从此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3年,硕士毕业后又考取杨守仁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成为沈阳农业大学的第一个博士生。
1987年,获博士学位并晋升为讲师。
1987年9月至1992年2月,任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研究室副主任、讲师。
1989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92年,赴英国Reading 大学合作研究。
1990年,晋升为副教授。
1993年,回到中国,担任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
1996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并担任辽宁国家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1998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牵头成立了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2020年11月,沈阳农业大学国家生物炭研究院成立,受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2021年5月28日,任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副组长。
陈温福主要从事北方粳稻高产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创建了以籼粳稻亚种间杂交与理想株型为基础的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设计出直立大穗新株型模式并成功地应用于育种实践,使中国成为通过亚种杂交创新种质、株型改良和高产育种最成功的国家。育成了中国第一个直立大穗型超级稻沈农265、优质超级稻沈农606和广适型超级稻沈农9816等25个新品种,促进东北粳稻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的大幅度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陈温褔院士将研究领域拓展到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在中国国内率先开展生物炭研究。提出了以生物炭为载体开发缓释肥和土壤改良剂,实现“作物秸秆炭化还田改土”新理念,并创建了“以生物炭为核心,以简易制炭技术为基础,以炭基肥和土壤改良剂为主要发展方向,兼顾炭化生物质煤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理论与技术体系”。
截至2019年7月,陈温福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截至2019年7月,陈温福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中国超级稻研究”等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的研究。
截至2019年7月,陈温福先后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件。
截至2019年7月,陈温福先后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截至2019年7月,陈温福先后出版《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方法》《北方水稻生产技术问答》等专著4部,其中《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方法》首次较为系统、完整地提出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成为全国超级稻育种的理论基础。特别是科普专著《北方水稻生产技术问答》,已成为北方粳稻生产技术培训必备参考书,促进了北方优质粳稻生产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陈温福一直对学生教诲道:“先修德,次修身,再修业。先要学会做人。懂得知足、感恩、礼让;次要学会做事。自强自立,广交朋友,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并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切忌随波逐流;然后才是做学问。勤能补拙,打好理论基础,强化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在科学研究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要学会相互协作,养成团队精神。”
每年新生入学的见面会上,他都要挨个询问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家庭情况,鼓舞家庭困难的同学不能因此丢了学习和生活的斗志,更不要影响到学习。然后想方设法帮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工作机会。每年水稻育苗的时候,老师都会亲力亲为,和同学们一起作苗床,在苗床上仔细认真地播种。对学生的课题报告、研究论文、毕业论文,无论多忙,都要亲自指导,一一批阅、修改。大到实验设计,小到写作格式甚至标点符号,都会认真批改。
陈温福长期从作物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作为沈阳农业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带头人。截至2019年7月,陈温福作为博士生、和硕士生和本学科学位课主讲教师,培养硕士62名、博士52名、博士后8名,每年带有研究生10余名。
根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陈温福获辽宁省科技功勋奖、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全国模范教师、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0年7月23日,入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
2022年12月,获得首届种业科学家奖(水稻领域)。
2023年5月,被授予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截至2019年7月,陈温福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作物学科组召集人,农业部第九届科技委员会常委,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农业部水稻专家顾问,辽宁省科协副主席,《Biochar》主编,《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中国水稻科学》《The Crop Journal》等杂志编委;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3年,刚刚回国的陈温福从导师手中接过研究所所长的重担。从此他没有了星期天、节假日,像一只不知停歇的陀螺,忘我地工作。正当他忙得没顾得上照顾自己身体的时候,病魔悄然袭来。他被确诊为肾结核,不得不住进医院。手术时,医生打开他的腹腔后大吃一惊,他的右肾已严重溃烂,刚一动手,主动脉一下子就脱落了。医生说,如果不是抢救及时,主动脉喷射性出血,两分钟就可能死亡。医生都很诧异,这病至少也得有七八年了,如此严重的病情,他是怎么挺住的?他在医院只住了半个月便要求出院回到学校。刚能下床走路,就捂着伤口上班了。
陈温福中学学的是俄语,大学学的是日语,可是,考上研究生、师从水稻专家杨守仁后,他发现水稻外文文献绝大部分是英语,而他并不气馁,从26个字母学起,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获得赴英国Reading大学合作研究15个月的机会。在英期间,他刻苦钻研,博采众长,成绩优异。学成之后,他毅然选择了回到中国。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根在中国。我的志愿就是让中国所有的农民都能吃上饭,吃上好吃的饭。”
在中国水稻界,曾有“南有袁隆平,北有陈温福”之说,这是对陈院士为中国北方粳稻特别是东北粳稻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的最佳注释,也是对他四十年如一日为中国农业教育与科研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孜孜以求、刻苦专研、努力拼搏的真实写照。(沈阳农业大学评)
作为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兼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始终站在学科前沿领域的制高点上,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二十多年里,他用智慧与学识开垦,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用农时丈量时间,用犁锄书写人生。他站定三尺讲台,铺开万顷良田,深情描绘了一幅幅稻花香里说丰收的动人画卷。(中国教育新闻网评)
说起陈温福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可用“巨大”二字来评价。他率先建立了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并在新株型创造上取得重大突破。“梅花香自苦寒来”,陈温福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业绩,是他常年超出常人的付出而得。陈温福把全部感情和精力都投给了“三农”。所有研究项目都是为了农业增产增收。当上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他更是利用这个平台为“三农”说话,也因此被誉为“情系黑土地的院士”。陈温福的成就得到了各方面肯定,好评如潮,他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获奖大户。(沈阳市总工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