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06 13:19
生于民国五年(丙辰),父亲陈旭良,赤名陈佐臣,居于香港经营商业,虽有盈利,但他为人乐善好施,积累不多。湛铨在乡故居名“修竹园”,曾自号“修竹园主人”。
陈湛铨少年时即聪慧非凡。在乡间受业于宿儒陈景度。景度自办学塾,专教古典文学、诗歌、书法。湛铨除专攻之外,兼随南山(外海镇的邻乡)伍雪坡学习武艺,注重内功。行年十五,不幸遭逢父丧,未几即家道中落,生活维难。
外海镇陈氏,在清朝是名乡大族,科名鼎盛;绝大多数是书香门第,历来关心子女读书。陈湛铨丧父后,虽然家境不好,但仍勉强就学,考入广州禺山中学读高中。他前者并未读过小学和初中,除文科有较好的基础之外,其他各主要课程都靠自己从头学起。他是一个典型的苦学生,寄食在广州寓居的七叔家中,仅得温饱。由于湛铨勤学用功,领悟力强,在学校考试每得成绩第一,争取到免收学费的奖励,故能完成高中学业。
陈湛铨对学习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顺利考入中山大学,攻读中国文学系。在校期间,深得李笠雁、陈询、詹安泰、古直等诗词文学大家的赏识及悉心扶持。他对于经史百家及诗词的造谐,更进一步登堂入室,老师同学,常称之为“诗人”。他在中山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并聘任校长室秘书兼任讲师。当时他还未满三十岁,得此待遇,是中山大学有毕业生以来的第一个人。
日寇侵华,广州沦陷,陈湛铨随中山大学迁往坪石、澄江等地。越年,在贵阳就任大夏大学文学院教授。后因避战乱离开贵阳,转到赤水。在那里见知于陈寂园、尹石公、叶元龙、孙亢曾等前辈名家,煮酒论诗,结望年之交。
抗战胜利后,陈湛铨回到广州,同时大夏大学亦迁返上海。他频年奔波,厌倦风尘,又考虑儿女年幼,本来不拟远离乡里。可是大夏大学在三说聘,情难推却,终于赴任上海。后来广东省教育厅长黄麟书筹划创办广州珠海大学,因慕陈湛铨之名,特聘他回广州任教。他亦希望能为顾地培育英才及照料自己的儿女,于是辞退夏大教席,任珠海大学中文教授,又到培正中学兼高中语文教师。他讲课引证渊博,娓娓动听,颇得学生敬重和信服。
1949年间,陈湛铨随珠海大学迁往香港。并将学于学海书楼。后来蒋法贤在港筹办联合书院,礼聘他规划建立中国文学系。至蒋氏去职时,他激于义愤随之离校。
1961年,陈湛铨在香港创办经纬书院,悉心致力教育,但后来受到客观条件的困扰,办了七年就结束了。
陈湛铨曾任浸会书院、岭南书院的中文系主任。后因健康情况欠佳而辞退所有教职,但仍经常讲学于学海书楼及香港广播电台。并潜心述易赋诗。
陈湛铨的著述丰富,计有《周易乾坤文言讲疏》、《周易系辞传讲疏》、《诗品补注》、《庄周述要》、《陶渊明诗文述》、《元遗山论诗绝句讲疏》、《杜诗编年选注》、《苏诗编年选注》、《修竹园发稿》、《读书札记》、《香港大屿山宝莲寺碑记》等。他还写了大量的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