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3 08:48
[明]字叔衡,号玉轩,浙江诸暨枫桥陈家村人。幼好学,善属文。学者杨东里亟称其文,比之虞邵庵。明宣德四年(1429年)中式举人,次年联捷成进士。时宣宗留意文学,命引见会试进士百人,选其中20人亲试于殿,玑名列第四,授翰林庶吉士,帝亲赐御衣一袭,宝钞三百贯。
[明]字天器,浙江海盐人。初受业陈景初,后游钱塘(今杭州)故家,多戴进名迹,由此入悟。所绘山石云树,各成一家。尤工写照。《海盐图经》、《嘉兴府志》、《明画录》
福清人。由吏员授进贤仓大使。正统元年,侍郎赵新荐知高安。长才宏略,应酬如响。先是,邑之远民不附,玑示以恩信,弗率者以法绳之,境内翕然大治。见《江西通志》。
陈玑,南康郡王陈洪进(福建莆田仙游枫亭人)的女儿,可称郡主(古代帝女称“公主”,王女称“郡主”),因她排行十八,也叫“十八娘”。她父亲陈洪进在还没有归宋封王前,就已权领节度使职,管领泉漳兴等十四个县。如花似玉,英姿飒爽的“十八娘”,自幼随父兄在军队中生活,善文能武,智勇双全,既能帮助父亲带兵作战,攻城略地,又能积极为父亲出谋献策,运筹帷幄,支持父亲收复闽南归宋,为国家的统一立下功勋。
十八娘平时非常关心民间疾苦,经常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众。看到家乡枫亭与惠安交界的一片田地,长期缺水受旱歉收,毅然带头捐金钗玉钏,“买地开沟,该沟深八尺,宽丈二,自枫亭至惠安驿坂十五里。”自从沟渠开通引水灌溉十五里内外庄稼连年丰收,农民感念不忘,就把这条沟渠称为“金钗沟”,连这里的村庄也称作“全安庄”。陈玑还亲自开辟种植培育荔枝良种地,首先她用从古代有关科学种植的书籍中,获取知识,对原先前辈鄂国公留从效从越南移植到枫亭,与虽好看却并不优质高产的本地荔枝进行嫁接改善,再经过千百次的尝试、摸索后,终于大获成功。育成了一种果型硕大,色彩艳冶,核小肉腴,晶莹剔透,润若脂玉,甜若饴蜜的玲珑香脆荔果。推广传播各地,并以她的别字“十八娘”为该品种命名,深为海内四民百姓所称羡,一时传为佳话。旧志说她“手植荔枝,至今称十八娘,香味尤绝。”
也正是这名震天下的丹荔新品“十八娘”为世所重之日,陈洪进也已受太祖器重于万里之外的汴京。为报佳音也为孝敬老父,于是十八娘又绞尽脑汁,缍想出绝招:以所挑选之小珠而屈壮之结果者,用瓦瓮栽植,用海船自枫亭码头驶出湄洲湾,通过台湾海峡,经运河而运抵汴京。果然大受老父感动欣慰一场。而后陈洪进特贡于宋太宗品尝,太宗龙颜大悦,还为此重赏“十八娘”。
自宋以后咏”十八娘“荔枝诗篇众多。简直可说是枚不胜举,蔚为大观,几乎可自成“十八娘“荔枝文化之体系了。如大文豪苏轼尝过“十八娘”后便欲罢不能,于是诗兴大发,连夜在《减字木兰花》词中写道:“闽西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骨细肌香,想见当年十八娘。“分给其弟苏辙,苏辙尝后也在《干荔枝》一诗中写道:“含露迎风惜不尝,故将赤日损容光。红消白瘦香犹在,想见当年十八娘。“这大文豪兄弟就是天生一对风流才子,一吃到好吃的丹荔,便马上想见“骨细肌香十八娘”!仿佛若非美人,安得美食?如此创意,能不招来四海宾客为之一睹芳容?一饱口福?慰相思之情!
又如宋文学家洪炎的《初食生荔枝二首》写道:“独擅东南美,谁知十八娘。”抗金英雄、邵武人李纲在多首咏荔诗如《初食荔枝四绝句》之二云:“平昔传闻十八娘,丰玑秀骨有余香。”南宋状元王十朋在任泉州太守时曾过枫亭瞻仰,并在诗中题赞十八娘荔枝:“绝品知君尚未尝,三山绛帐喜相将。冷官岂是淹贤地,尤物聊观十八娘。”从以上这些诗中,已足以见其有多诱人之魅力,自古来能倾倒古今多少文人骚客与王公大臣,更遑论芸芸众庶?
宋南康郡王陈洪进之女,因排行十八,别称十八娘,仙游枫亭人。当地水利长久不修,旱涝频繁,她同情民间疾苦,卖掉自己的金钗首饰,帮助农民开了一条从枫亭到惠安县驿坂溪,长达十五华里的渠道。从而灌溉了千百亩田园,五谷丰收。群众为了永记她的修水利之功,将这条水渠命名为“金钗渠”。
陈玑还极有远见地在渠道两边种植荔枝树几百株以固渠堤,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后人为了纪念陈玑的功绩,又称她种植的荔枝为“十八娘红”。从此,“十八娘红”成为莆仙荔枝的优良品种之一,也成了陈玑的标志代词。每当人们看到或说起“十八娘红”,便自然联想到陈玑这位人物和她开渠植荔事迹。后来“十八娘红”还移植到四川、广东、广西等省,驰名远近。曾任仙游县令的四川人石颜恬卸任时,特地细心带来“十八娘红”荔枝苗回乡种植。他还高兴地留下“荔枝乞得枫亭种,归种吾川妃子园”的诗句。
“十八娘”功绩高,“十八娘红”荔枝香,味尤绝,历代名家对她都有赞美的诗词。宋邑人蔡襄、苏东坡,清林则徐均赋诗赞“十八娘”及“十八娘红”荔枝。名人、名果、名诗,相得益彰。
陈玑(1413-?),字文奎 ,卒年不详,平阳县昆阳坡南人,曾祖父陈德盛,祖父陈起宗,父亲陈威。陈玑于大明正统三年(1438戍午科)中浙江乡举第18名,正统七年(1442年)参加壬戌科会试,得贡士第一百十五名。殿试登壬戌科刘俨榜进士(壬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1名赐同进士出身,此榜共取进士149名),在平阳昆阳坡南曾有一进士牌坊,据明、弘治《温州府志》明、隆庆《平阳县志》等文献载:“进士坊,为陈玑立”,现已不存。陈玑高中进士后,明、弘治《温州府志》载:陈玑授官历任刑部主事、后升江西布政司左参政(从三品)。据《平阳县志》中记载,“陈玑,有威望,得大体,祀乡贤祠,传阙(余事失载)”。
陈玑存世文章稀缺,在《嘉峰潘氏宗谱》有一篇文章,现录于下:
《任五公圹志铭》
赐进士出身前刑部主事江西布政司参议同县陈玑撰文,乡贡进士永兴王府教授同县项佑篆额,乡贡进士湖广华容教谕同县夏朝甫书丹
由于历史文献资料极为缺乏,陈玑的事迹我们已无从考证,但他的个人发展、科举之路(出仕)与一个温州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密切的关系,也是他的恩师何文渊,何文渊于宣德、正统、景泰年间任温州知府是个大清官。
何文渊(1386~1457),字巨川,初号东园,晚号钝庵,江右广昌(今江西广昌县)人。明、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初授湖广道监察御史,升温州知府、擢刑部侍郎,吏部左侍郎,终吏部尚书。宣德五年(1430)五月出知温州府。“在任清廉寡欲,察民情、革奸弊,吏民咸畏服,一邦大治”。宣德五年(1430),何文渊走马上任温州知府。何文渊在温州一任六年。刚一上任何文渊为教化温州属县僻远地区人民,就深入调查选拔当地良家俊秀子弟30余人入温州府学学习。平阳陈玑有幸入选,其余还有乐清章纶、南昱、陈钝、永嘉周旋、梁宏等都被选拔过来成为府学生,并亲自讲课授业。陈玑在府学三年后,通过岁、科两考俱名列前茅,成为正式的科举生员,还按规定获得府学每年的发银四两。正统三年(1438戍午科)陈玑中浙江乡举,明正统七年(1442),陈玑进士及第,授官刑部主事,后由政绩出色升任江西布政使左参政(从三品)。而其中的学员周旋曾经应举五次落第,经何文渊在明伦堂日夕亲授讲课,终于在宣德十年(1435)中了举人,次年四十岁考取中了(明代温州唯一的)状元。官授修撰,升侍讲,进左春坊左庶子(正五品),国史经筵讲官等职。
温州任上,何文渊不但治州有方,还大大地发展了地方教育,文化事业,特别是在科举方面的贡献,他选拔的这些贤良子弟中,不仅出了个明代温州唯一的状元--周旋,而且他们中间的章纶中了正统四年乙未科(1439)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南昱随他任文书四年,正统七年考中进士(1442),后任南京大理寺左寺丞,而陈玑也于此科考中进士,后任江西左参政。其余梁宏、陈钝(后任吏部文选司郎中)都先后考中进士,迎来了明代温州科举的鼎盛时期。何文渊离任之日,温州官吏军民父老感泣挽留,送行者达万余人,道为之塞。他临别一诗,至今尚广为传诵:“作郡焦劳短鬓蓬,承恩又侍大明宫。行囊不载温州物,惟有民情满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