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圉

更新时间:2023-11-20 02:39

陈留圉现址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圉镇镇(圉已简为于,即于镇镇),历史相关翟义与王莽发生大战,陈留、和圉现在都是开封地区的两个古镇。

名词释义

古文献中常出现的地名,现确切地址为河南开封市杞县圉镇镇(于镇镇)。

陈留、和圉现在都是开封地区的两个古镇。而在以往的很多时期,陈留为郡,圉为县,所以只要是陈留圉就一定指的现在的圉镇。很多错误的文献将地方指的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不可为信。

陈留圉在今杞县圉镇镇一带已成铁证,在此不再赘述。据史料记载,圉县于汉高祖十年始置,属淮阳国。淮阳国领陈、苦、阳夏、宁平、圉、扶沟、固始、新平、柘9县,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淮阳县、太康县、鹿邑县、西华县、柘城县一带。汉武帝六年,圉县改属陈留郡。陈留郡领陈留、浚仪、尉氏、雍丘、襄邑、外黄、小黄、东昏、济阳、平丘、封丘、酸枣、长垣、已吾、考城、圉、扶沟17县,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扶沟县、尉氏县、开封县、封丘县、兰考县和山东省东明县一带。从淮阳国和陈留郡的辖境来看,淮阳国属今河南省东南部一带,陈留郡属今河南省东北部一带。将淮阳国和陈留郡所辖区域进行集合,它们的交集之处就是陈留圉。按照汉代一县的面积为50平方公里、下辖4个乡的规制,陈留圉的辖境大致为以今杞县圉镇镇为中心的竹林、官庄、湖岗、沙沃、高阳、邢口、宗店、板木等乡镇的区域,甚至包括太康县高贤乡、通许县四所楼镇部分村庄。

从陈留圉的位置及所辖区域可以看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境内史前文化遗址很多,竹林乡有仰韶文化遗址,高阳镇有段岗、牛角岗、务岗等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址,为杞氏部落的属地。高阳镇有黄帝之孙颛顼的封地,板木乡、圉镇镇有夏商文化遗址,说明这里曾是早期先民的活动区域。圉从周初开始构筑城邑,周初为陈圉邑;春秋时入郑,为郑国的东南鄙;战国时先后入韩、入魏、称圉邑;东汉初置圉县。从东汉初置县至唐贞观元年,圉为县级政区达823年,圉城旧址仍清晰可辨,见证了当年圉城曾经的繁华。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圉镇镇至竹林乡的十里长岗曾是战国时期的古战场。高阳曾是刘邦出兵汉中的必经之地。这里地理条件优越,古涡河故道穿境而过。其境内岗陵起伏、土地肥沃,是先民理想居住之地。

古文记载

孺子婴居摄二年(7年)九月至十二月,东郡(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太守翟义起兵,与王莽军在陈留(郡治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地区展开的一场大规模作战。 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王莽鸩杀平帝,立两岁孺子婴为帝,自称“摄(假)皇帝”,使统治阶级内部演化为维护汉室与拥戴王莽两个派别,互相争夺政权。居摄二年九月,力主维护汉室的东郡太守翟义(成帝朝丞相翟方进之子)联合东郡都尉刘宇、严乡侯刘信、刘信之弟武平侯刘璜、刘信之子东平王刘匡等,聚众10余万人,拥立刘信为天子,翟义自称大司马兼柱天大将军,移檄郡国,声讨王莽鸩杀平帝、矫摄尊号。王莽忙命其亲信党羽孙建、王邑、王骏、王况刘宏王昌窦况七将军,率兵进击翟义;再命武让、逮并、刘秀三将军,分别驻守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老城东南北寨村之北,因在山谷中,险如函,故名)、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宛(今河南南阳市)等要地,以防翟义军入关。孙建、王邑等率军兵至陈留郡甾县(今河南民权东北)与翟义军展开决战。莽军阵斩刘璜,再以精兵围攻翟义于圉城(今河南杞县南)。十二月。莽军攻破城池。刘信弃军逃至固始(今河南太康南),翟义被捕处斩,刘信逃亡。

历史名人

厚重的历史文化、优越的地理环境为这里培育了大量人才。至汉晋时期,这里成了名士之乡,文人、名宦辈出。蔡氏、高氏、江氏是圉地的大族,其子弟历仕汉晋,在汉晋的政治和学术舞台上较为活跃。他们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汉晋时期的天空。

根据《后汉书》记载,以“陈留圉”作为里籍的历史名人有:

董宣,字少平,东汉陈留郡圉县人。董宣光武年间被大司徒侯霸举荐为高第,历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以为政清廉、不畏权势而著称于世。董宣任洛阳令时,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仆役仗势杀人,被湖阳公主包庇。董宣拦住湖阳公主的车,令奴下车并将其杀死。湖阳公主诉于刘秀后,刘秀令董宣向湖阳公主叩头谢罪,董宣拒不低头。刘秀令人强按他低头,也不能让他俯首。此后,京师豪族贵戚都非常害怕他,骄横气焰大为收敛。董宣任洛阳令5年,于光武十九年卒于任上,享年74岁。汉光武帝派人吊唁,见董宣破被覆尸,妻子在一边号哭,家中只有大麦数斛、破车一辆。汉光武帝听了汇报后十分感伤地说:“董宣如此廉洁,可惜直到他死后我才知道。”于是,他下诏赐以艾绶,葬以大夫礼,录用其子为郎中。

蔡邕,字伯喈,东汉陈留郡圉县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他少时以“博学能文、精音律、善鼓琴”而闻名,成年后隐居书斋,“覃思典籍,韫椟六经,安贫乐贱,与世无营”,曾拜当代大儒胡广为师,专心致志做学问。其间,他辞过陈留郡太守的聘请,拒绝过朝廷的征用,因而得免两次“党锢之祸”,为他在治学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基础。建宁三年,他步入仕途,官至议郎,受命到东观著作,参与编纂国史《后汉书》,后因祸中辍。熹平四年,他受命校定六经文字,用篆隶体书写,镌碑立于太学之侧(即后世所传《熹平石经》),学者均以此纠正当世文字流传之误。光和元年,汉灵帝下诏询问灾异及消除办法,并特旨蔡邕不许有所避讳。他“舍命忘躯,不顾后害”,揭露当朝权贵为“亡国之怪”。汉灵帝忠奸不辨,蔡邕遭诬陷流放朔方。尽管如此,他忠心不改,仍将花费多年心血所著《十意》奏献朝廷。汉灵帝嘉其才高,逢当年大赦,将其赦还原郡。途经五原郡时,五原郡太守王智为其饯行,失礼于蔡邕,蔡邕拂袖而去。王智因此怀恨在心,诬奏他“怨于囚放,谤讪朝廷”。他自思不免灾祸,“乃亡命江海,浪迹吴会(吴郡、会稽郡)”,开始了长达12年的流亡生活。在衣食无着、穷困潦倒的艰苦环境中,他仍坚持撰写《上汉书十字疏》及许多赋、铭、诗、赞,这些作品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文人气质和艺术家情操。中平六年,汉灵帝驾崩后,董卓自任相国,强令蔡邕入朝,三日历职三台,拜其为侍中。初平元年,他又拜蔡邕中郎将,封其为高阳乡侯,食邑500户。初平三年,董卓被诛,蔡邕受其连累为阶下囚,“下狱论死”。临难前,他请求“黥首刖足,续成汉史”。王允不准,蔡邕遂死狱中,终年60岁。蔡邕一生著作颇丰,有《蔡中郎文集》、《独断》等流传后世,所书《熹平石经》被后代奉为书法瑰宝,所创“飞白”书体为后代书法界所推崇,抒情小赋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定地位。

蔡琰,字文姬,幼时受其父蔡邕家教,博学多识,精通音律,擅长书法,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她幼年时因父受诬获罪,全家充军,在外流浪12年。兴平二年,她嫁给河东卫仲道。夫亡后,无子女的她寡居娘家。初平三年,天下大乱,蔡琰被匈奴骑兵掳至南匈奴,改嫁给匈奴左贤王,滞留胡地12年,生二子。建安十二年,曹操统一北方,怜蔡邕无后,便派人出使南匈奴,以黄金千两、白璧一双和锦绢百匹赎回蔡琰。蔡琰归汉后,再嫁陈留郡屯田都尉董祀。之后,蔡琰遵曹操之命,忆写旧日所藏之书400余部,“文无遗误”。蔡琰一生坎坷,感时乱离,追怀悲愤,作《悲愤诗》108句,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五言长诗。其所著《胡笳十八拍》收入宋人朱熹所编《楚辞后语》,为后世广为流传。

夏馥,字子治,东汉陈留郡圉县人,年少为书生时,言行质朴耿直。当时同县高氏家族、蔡氏家族都是大户人家,乡里人因害怕他们而不得不听从他们,夏馥不与他们交往,为这些富豪所仇视。东汉桓帝时,官宦乱政,夏馥支持司隶校尉李膺、太尉陈蕃改革朝政、罢斥宦官,被宦官诬陷。为不连累别人,夏馥剪掉胡须长发,进入林虑山,隐居在今林州石板岩乡南部悬崖绝壁的王相岩里,给冶铁人家当雇工,伐木烧炭,形貌瘦弱如疾。两三年后,他抱冤而死。

高干,字元才,陈留圉县人,出身于陈留高氏,祖父和父亲都在后汉任官。高干是袁绍的外甥,通晓文事武略,在当时的河北地区声望颇高。高干奉命治理并州有7年之久,业绩卓越。“官渡之战”后,在溃败的袁绍军团中,高干的军队保持得最完整,精锐部队有5万人,作战力强。袁绍辞世后,高干曾应郭援和南匈奴单于呼厨泉等袁氏势力集团反击曹操,但在郭援战败被杀和袁谭、袁尚兄弟反目的形势下,被迫向曹操投降,曹操让他继续留任并州刺史。高干表面上归顺朝廷,乘建安十年曹操征伐逃到乌桓的袁熙和袁尚之际在并州叛变,劫持了上党太守,据守壶关,与李典和乐进率领的曹军相持数月。第二年,曹操亲自率军征伐高干,壶关被攻破。高干向匈奴单于求援,但没有成功。于是,他南下投奔刘表,在半路被可隶校尉王琰杀害,他的首级被王琰献给了曹操。

高柔,字文惠。三国时期陈留圉人,以善于治法闻名。他从小吏任起,20年后官至九卿。他任廷尉23年后,升任太常。他72岁时出任司空,随后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变”时,他支持司马懿,占据曹爽大营,以假节行大将军事。数年后,他荣升太尉,晋爵安国侯。他于景元四年卒,享年90岁,谥元侯。

蔡豹,字士宣,陈留圉城人。他为东汉卫尉蔡质的玄孙,晋朝将领,历任河南丞,长乐太守和清河太守。晋元帝时,他为振武将军、临淮太守,官至徐州刺史。太兴二年,蔡豹与泰山太守徐龛及彭城内史刘遐一同讨伐反叛的彭城内史周抚,周抚败走并被徐龛部将于乐斩杀。然而,徐龛不满朝廷论功时落后于刘遐,于是怒而叛变,并侵扰青州各郡。朝廷下诏命征虏将军羊鉴率鲜卑段文鸯、蔡豹、刘遐出兵讨伐。大兴三年,羊鉴屯兵下邳不前,蔡豹在檀丘击败徐龛并请求进军,但遭羊鉴阻止。后来,蔡豹兵败,他打算向朝廷请罪,但时任北中郎将的王舒却以外族军队将至、蔡豹应先留守保卫百姓之由,建议他待军队退后再去请罪。蔡豹听从王舒所言没有走,但晋元帝却以兵败之名收押他。使者到后,王舒就连夜出兵围困蔡豹,蔡豹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率领部下攻击围困军队,知道是朝廷收捕他的军队后才停止攻击。蔡豹被王舒收押送至建康,朝廷以畏懦的罪名将他处死,时仅52岁。蔡豹在徐州,对内抚恤将士,对外怀柔众人,深得人心,众人知道他被处死后都感哀伤惋惜。

江统,字应元,西晋圉县人。他生于世宦之家,冷静沉着,志向远大。成年后,他继承其父江祚之爵位,被任命为山阴县令。当时,陕西、甘肃边境不断遭到氐、羌族的侵扰。为防后患,他作《徒戎论》上奏皇帝,为皇帝出谋划策,未被采用。他改任太子洗马后,深受太子信任。太子被废后,迁许昌,江统送其至伊水泣别,因此受株连被下狱洛阳,不久后获释。太子死后,他的悼念词文辞悲切,催人泪下。他任齐王参军后,曾对齐王多次劝告。继任廷尉正、成都王司马颍记室,政绩显著。母亲病故后,他去职奔丧。服丧期满后,他任左长史、东海王司马越别驾,曾推举郄鉴为贤良、阮修为直言、程牧为方正。他因荐贤举能有功,被提升为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兼国子博士。永嘉四年,他避乱逃至成皋,不久病逝。

如今,陈留圉的文人、名宦虽然已经远去,但他们为这个曾经繁华热闹的地方注入了文化的活力,使得这方曾繁华千年并冷清了几百年的古地闻名于世。

蔡氏是圉地大族,关于陈留蔡氏圉地的由来,蔡邕在所撰《琅琊王傅蔡公碑》里有谓:“君讳朗,字仲明,盖仓颉之精胤、姬稷之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迄于平襄,周祚微缺,王室遂卑,齐鲁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公侯分迁,氏家于圉。奕叶载德,常历官尹,以逮于兹。”蔡朗于元和元年征博士,迁河间中尉、琅琊王傅,终年58岁。这是蔡邕对其家世和籍贯的自述,也是研究蔡氏父女籍贯最为重要的记载。“齐鲁交争,强楚侵陵”,说明了蔡氏居家变迁的社会背景。“公侯分迁,氏家于圉”,说明了其家居住地变迁的情景。也就是说,蔡朗是圉地蔡氏的始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