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30 21:32
陈纪,是陈寔的长子,有至德美誉。兄弟间恺悌互敬,孝养老人,闺门和睦相处,后进士人仰慕其家风。及党锢案爆发后,陈纪发愤著书数万言,号曰“陈子”。党锢解禁,朝廷四府同时征召陈纪,陈纪不肯应召。恰逢陈寔去世,陈纪每每思念父亲,都会哭得呕血绝气;除去缞绖丧服后,陈纪身体受损,相貌枯槁,几乎难以恢复。豫州刺史赞赏陈纪的孝行,上表朝廷,建议尚书台,为陈纪绘制图像,悬挂各地,予以表彰,以激励民风向化。何进为大将军时表选明儒,陈纪在荐举者中居首位。
中平五年(188年),朝廷征荀爽、申屠蟠、韩融、陈纪、郑玄等十四人为博士,陈纪等皆不至。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秉政,他采纳周毖的建议,选用陈纪等人。以公车特别徵召陈纪等人,并派使者到陈纪家里,拜陈纪为五官中郎将。陈纪不得已来到京师,转任侍中,旬有八日,又出任平原国相。
初平元年(190年),陈纪前去拜见董卓,当时董卓打算迁都长安,对陈纪说:“三辅地区平敞,四面皆有险固要塞,土地肥沃,号称‘天府之国’,陆海物资齐备。如今,关东起兵,我担心洛阳非久居之地。长安同样建有宫室,现在我欲西迁长安,你看如何?”陈纪回答:“天下有道,防守的对象是四夷。朝廷勤修德政,怀柔不肯归附之臣。迁移圣驾,这是无可奈何之计。愚以为,您应该将朝政交由公卿,专心处理外事,敢有违抗命令者,则以武力讨伐。如今关东起兵,民不堪命。您若能够谦远朝政,率领大军讨逆,那么,饱受涂炭之民还有活命的机会。如果要迁都长安以求自安,会有累卵之祸,峥嵘之险。”董卓认为陈纪忤逆自己,但又敬重陈纪的名行,就没有再说什么。当时朝议欲拜陈纪为司徒,陈纪看到天下大乱,仕途险恶,连行装也没有准备,就赶赴平原国上任。
陈纪在任时“冒犯锋矢,勤恤民隐,驯之以礼教,示之以知耻,视事未期,士女向方。”恰逢青州刺史败给黄巾,幽、冀二州争夺其土。陈纪料敌知难,不忍百姓为自己而死,于是决定离开平原,向当地百姓告辞。父老爱慕跟随陈纪,攀辕持毂,轮不得转。陈纪于是晨夜间行,寄住于邳、郯旷野。陈纪的儿子陈群也跟着陈纪避难徐州。
后来,朝廷玺书,追拜陈纪为太仆,又徵召为尚书令。《汉鸿胪陈纪碑》提到,袁术僭号,图谋倾覆社稷,并与徐州的吕布结亲。陈纪劝谏吕布,不被采纳,而吕布的女儿已经到了涂境内;陈纪奋出奇策,使吕布断绝婚姻,追回其女。朝廷念陈纪之功,任命他为尚书令。
袁绍为太尉时,曾想把位置让给陈纪,但陈纪没有接受。后来,陈纪被拜为大鸿胪,掌九仪。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攻灭吕布。陈纪与其子陈群当时在吕布军中,皆前去拜见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陈纪因病去世于任上,享年七十一岁。
刘宏:“处士荀爽、陈纪、郑玄、韩融、李楷,耽道乐古,志行高洁,清贫隐约,为众所归。”
陈登:“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
陈群:“臣父纪言而行之。”
《魏书》:“寔德冠当时,纪、谌并名重于世。”
《先贤行状》:“陈纪字元方,寔长子也。至德绝俗,与寔高名并着,而弟谌又配之。”
《后汉纪》:“长子纪,字元方;小子淑,字季方,皆以儒业德礼称。”
范晔:“庆基既启,有蔚颍滨,二方承则,八慈继尘。”
陈寔,太丘长。
陈谌,早卒。
另有兄弟四人。(《新唐书》载陈寔六子分别是陈纪、陈夔、陈洽、陈谌、陈休、陈光。)
陈群,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
陈泰,陈群之子,三国时期曹魏尚书左仆射。
陈恂,陈泰之子,在陈泰去世后袭爵,无子。
陈温,陈泰之子,陈恂之弟,兄长死后承继封爵,咸熙年间改封慎子。
陈寔、陈纪、陈谌父子皆有盛名,时人称“三君”。每当三公府征召,往往同时征召父子三人。朝廷送来的羊羔、大雁礼品,络绎不绝,时人靡不荣之。豫州百姓皆图画陈寔父子三人的形象。
陈纪曾议论恢复肉刑,说:“《尚书》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周易》上也记载着割鼻、断足、砍脚趾的刑法,这些都是用来辅助政教、惩治邪恶的。况且杀人偿命,也合乎古代的制度;对于把人打伤或毁坏别人的身体的罪犯,只是剃去头发圈住脖颈干活服役,就不合道理了。如果沿用古刑,把奸淫者下蚕室,使偷盗者受刖刑,那么就永远不会发生淫乱盗窃一类的坏事了。”孔融反驳说:“古时官吏正直,刑法清明,政治没有错误。百姓有罪,都是自己的责任。末世衰微,风气教化坏乱,政治搅乱风俗,国家的法律害了人民。所以说君主没有为君之道,百姓涣散不服,而想用古时候的刑法残废他们的肢体,这不是除恶长善的办法。纣砍断早晨涉水者的小腿,天下的人都说纣暴虐无道。九牧之地,有一千八百个诸侯国,如果各砍掉一人的脚,下面就有一千八百个纣呢!想风俗纯美,是绝对做不到的。并且受了刑罚的人,有不想活的意念,有求死的决心。大多铤而走险,不再回归正道。夙沙卫祸害齐国,伊戾祸害宋国,赵高、英布为当时世道的大患。就算忠诚如鬻拳,坚持如卞和,多智如孙膑,蒙冤如巷伯孟子,才华如司马迁,通达如刘向,一遭到刀锯,死了也为人不齿。所以太甲的思念常道,秦穆公使秦国称霸西戎,陈汤矫诏发兵并斩郅支单于于都赖水上,魏尚的守边之功,无所复施了。”
魏国建立后,曹操商议恢复肉刑,下令说:“从哪儿才能找到一位明晓事理、通达古今的君子,让他来评论评论这件事呢?从前陈鸿胪(陈纪)认为死刑可以有助于树立起君王的仁德恩惠,说的就是要对他们施以肉刑。御史中丞(陈纪之子陈群)能陈述一下你父亲的观点主张吗?”陈群说:“臣下的父亲认为大汉废除肉刑而增加鞭打、杖击,本意是出于仁恻之心,想减轻对犯人刑罚,但没想到死去的人却越来越多。正所谓名义上减轻而实际上加重了。因为名义上减轻了刑罚,老百姓容易忽略而犯罪,这样实质上却加重了刑罚,老百姓也更容易受到伤害。”之后,陈群提到了陈纪商议恢复肉刑的言论,又说:“据说古代适用五刑的犯罪行为有三千多种,虽然不能全部恢复,但是像这几类应该首先施行。按照汉律,对于罪大恶极的犯人应当处死,这是不能顾及所谓仁义的。但是对于其他刚够死刑、可杀可不杀的犯人,就可以施以肉刑。这样,所受之刑与所犯之罪就可以相抵了。如今以鞭打、杖击处死的刑法代替肉刑,实在是只重视人的肢体而轻视人的性命啊!”
魏文帝曹丕曾问陈纪的儿子陈群:“你比起你的父亲、祖父如何?”陈群回答:“臣的祖父陈寔不言而治,臣的父亲陈纪言而行之,至于臣陈群有其言而必行。”
陈纪是当世名士,许多人都与他有交集。如鲁国人孔融,他高才倨傲,年纪在陈纪、陈群之间,先和陈纪成为朋友,之后又和陈纪之子陈群交往,更为陈纪而拜。汝南人许靖还以兄长之礼侍奉陈纪。
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曾说过:“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也。”
魏正始年间,人士对比评论人物,将五荀与五陈相比,其中荀爽与陈纪相比。
陈寔官职是太丘县长,陈寔的儿子陈纪做到了九卿,陈纪的儿子陈群为曹魏三公,陈群的儿子陈泰在曹魏也是重臣。陈氏在两朝皆有重名,但德行却一代不如一代,时人为此说道:“公惭卿,卿惭长。”
陈元方七岁的时候,某天父亲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自己走了。后来那人来了,陈元方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骂道:“真不是君子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顿时感到尴尬加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去拉元方,却不想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有客人在陈太丘家留宿,陈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箅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箅子,饭都成了粥了。”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 于是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太丘和客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吃饭呢?”
颍川太守把陈太丘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他的儿子陈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那么,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所以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因为驼背装作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啊。”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陈元方十一岁那年,某天袁公要他评论他父亲在太丘的政绩,陈元方以非常骄傲自豪的语气评论父亲的功绩,认为父亲很了不起。袁公说:“我以前曾经也做过这样的事情的呀,是你父亲学了我的做法了,还是我效仿了你父亲了?”陈元方脱口而出:“周公和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并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陈元方的儿子陈群陈长文有英才,与陈季方的儿子陈忠陈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两人就问祖父陈寔,陈寔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一作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
陈太丘去世后,陈元方哭到死去活来,因哀伤过度而瘦得形销骨立,母亲可怜他,偷偷用锦被为他卷住身体。郭林宗来吊丧,见到陈元方这个样子,指责说:你是四海之内的俊杰英才,四面八方的人以你为榜样,却在父丧而被锦。孔子说:“穿着锦被,吃着米饭,你的心里安心吗?’我绝不会这样做的。”于是郭林宗拂袖而去,一百多天内都没有宾客敢上门拜访。
《后汉书·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