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20 16:27
陈节(1895~1937),原名藕塘,广东省梅县丙村群锋村人。在丙村三堡学堂就读,后考入东山中学,是东山中学第二届毕业生。后任福建省永定县教育科长。1924年任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叶剑英奉令组建的独立营军需。后任新编团军需主任,旋入黄埔军官学校政治军事高级军官班学习,毕业后任少校营长。1926年任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军事特派员。1932年,晋升为广东省教导团中校团副,后该团扩编为159师,被任命为159师上校参谋长。1937年随军开赴上海抗击日军,12月转守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中殉国。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
陈节,原名藕墉,广东梅县(现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黄溪村人,1895年出生,其父陈敬斋是个儒生,受清末维新思想影响,思想趋向改革,曾与村人陈达三秀才等兴办新学,创立诒谷学堂,后改为大同小学,并出任大同小学第一任校长。陈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薰陶下,思想比较进步。
陈节天资聪额,在大同小学启蒙后转入丙村三堡学堂肄业,与叶剑英同班。在进步校长谢鲁倩和进步教师林修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教导下,曾跟随叶剑英,参与反满的剪辫子和打“潮勇”。三堡学堂毕业后,陈节与叶剑英、丘羡尹一道考入梅州中学校。
后为由于广东省政府把梅州中学校改为省立官办,由五华人黄道纯担任校长。原校长叶则愚,教师叶菊年、邓少楼等酝酿筹办新的私立中学,叶剑英代表学生自治会表示支持,并串联了陈节、丘羡尹等100多名同学反对官派校长,在教育界人士、学生家长、乡绅及海外华侨的鼓励、支持下,创建了私立东山中学校,陈节成为东中第一届学生。他的学业成绩优异,每试辄列前茅,与叶剑英、丘羡尹被誉为“东中三杰”。
陈节在东山中学毕业后,曾任汕头市正始小学教员及福建省永定县教育科科长(陈达三任县长)。感于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弃文从武,1924年冬,叶剑英奉命在香洲创设独立营,陈节被任命为军需主任。1925年4月,潜藏在营内的反动分子发动兵变,进步官兵罹难达25人,陈节机智得脱,幸免于难。
广州国民政府在第一次东征后,把原来的党军、建国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叶剑英创设的独立营与驻前山的二师缉私营合并,扩大为新编团。叶剑英任团长,陈节任该团军需主任,参加第二次东征。随后,陈节进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政治军事高级军官班学习,毕业后回部队任少校营长。
1926年,李济琛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兼广东省主席时,任命陈节为总部军事特派员。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陈节利用其特殊身份,掩护了不少进步人士,如李伯球、郭翘然、秦元邦、廖安祥及他们的家属。1932年,陈节被提升为广东省教导团中校团附(团长缪培南)。后来,该团扩编为159师(师长谭邃),陈节被任命为该师上校参谋处长。隶属六十六军(军长叶肇)。
陈节青年时期,思想进步。“九・一八”事变后,他常常发表言论,认为当时的中国如果不抗日,便不能亡图存。“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他和全国人民一样,同仇敌汽,请缨抗日。为全力投入抗日,他毅然把住在广州的家属遣送回乡。“八一三”淞沪战事骤起,159师奉命赴前线。当时正在医院调养的陈节,霍然而起,正气凛然,随军北上。出发前夕,他在家信中写道,“当国家民族遭此浩劫之际,吾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矣”其抗敌情绪,于此可见。
1937年9月4日,陈节随队从广东梅县出发,9月16日到达上海前线,行装甫卸,即和日本侵略军大战了十多天,痛歼日军精锐部队久留米兵团。后因大场友军阵地被日军攻破,影响了整个战局,159师奉令后撤,在汤山,昆山一战再战,勇挫顽敌。12月10日转守南京。12月12日,陈节在南京尧化门壮烈殉国,时年四十二岁。国民政府为表彰其抗日功绩,追赠陈节为陆军少将、烈士,入祀东较场附近的梅县忠烈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