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17:13
陈若克(1919年-1941年11月26日),又名陈玉兰、陈雪明,1919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顺德,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9年,陈若克出生在上海。她的家境并不宽裕——父亲是当地报馆的小职员,母亲是婢女出身的家庭妇女。
陈若克8岁时,曾在小学就读过一年半的时间。因在学校寡言少语,被老师、同学喊作“小哑巴”。随着父亲病故,陈若克不得不辍学,随母亲进工厂做工。
15岁的陈若克,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到工人夜校读书。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她年纪轻轻便患上胃病、贫血、头痛、肺气肿等病痛。面对工厂主、资本家,陈若克直陈道理、毫无惧色,让她在工人群体中小有名气,也是就在此时改名“陈若克”。
1936年8月23日,陈若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党支部负责人之一。随后,辗转湖北、山西等地。
1937年,陈若克进入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其间,她不断汲取先进思想的养分,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革命工作中,陈若克认识了革命干部朱瑞,生活上互相关心照顾,后来两人便结婚,婚后分配到八路军晋南干校政治部做组织工作。
1939年6月,跟随丈夫朱瑞一起来到山东抗日根据地,任山东临时参议会驻会议员和山东妇联执委会常委。
1940年8月,山东省妇联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她在报告中要求全省妇女组织,要“把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的理论联系起来”,要“最有气节,至死不屈”。后来她又被调到分局组织部工作。
1941年深秋,日伪军大举进逼沂蒙山区;11月7日,在突围作战中,怀有8个多月身孕的陈若克不幸被俘。两天后,她在狱中产下一名婴儿。
1941年11月26日,陈若克母女二人惨死在侵略者的刺刀之下。
陈若克曾历任晋冀豫区党委党校组织科副科长、山东纵队直属工作科科长、山东分局组织部科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妇委会委员,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驻会议员,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执行委员等职务。
8岁起,陈若克曾上过一年半的小学。后父亲病故,家中失去了生活来源,便和母亲一同到工厂做工,这时她才11岁,弟弟卖报以补贴家用。在以后7年的时间内,她先后在橡胶厂、纱厂、毛巾厂、机器织袜厂做过苦工。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非人的折磨,使少年时期的陈若克患上肺病、胃病、贫血等多种疾病。但艰苦的生活环境也锻炼了她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抗争的革命精神。
在工厂,她边做工边坚持自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后来达到了初中文化程度,而且在政治、理论、哲学等方面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强,这在同时代的年轻人中是不多见的。
陈若克从16岁起,便参加了工人运动。她觉悟高斗争性强。在工厂里,她积极参加工人夜校及“国难教育社”活动,并积极组织工人进行反压迫、反饥饿的斗争,而且还组织工人群众积极参加支援抗战等活动。
1936年8月,17岁的陈若克,在党旗下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激动地说:“从现在起,我的思想,我的身体,连每根头发都应该是属于无产阶级的!”入党后,她一边做工,一边积极参加地下党的活动,并担任了党支部书记。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党派陈若克去武汉工作,因接头关系有误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这时,她决定北上延安,寻找党组织。
当她千辛万苦到达山西时,正值临汾战事,延安未去成,回到武汉后,因所谓“共党嫌疑”及“违反厂规、参加抗战活动”嫌疑被厂方开除,暂时逗留在华北。过了不久,她决定再次去延安。当她和一部分进步青年走到山西时正赶上华北军政干部学校招生,那天面试招生的正好是校长朱瑞,朱瑞的音容笑貌给陈若克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学校,朱瑞亲自授课,给学生讲游击战争和统一战线等军事理论,朱瑞的课深受学员们的欢迎,陈若克对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朱瑞很是佩服。这时,她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已经3个多月了,因无人证明,未能恢复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期的党龄,这是她痛心难忘的事。为此,她曾多方寻找以前的证明未果。不得已,陈若克只得重新入党。3个月后学员们毕业,陈若克留在“华北军政干部学校”负责党支部的青委及民先工作。1938年8月,陈若克与朱瑞结为革命伴侣。共同的志向,使夫妻二人携手并肩战斗在华北和山东的抗日前线,工作十分出色。
此后,中央派朱瑞到沂蒙山区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并任命他为政委,以后又兼任中共中央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和中共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党政军各项工作,陈若克随丈夫一起来到沂蒙山区开展革命工作。
1939年6月起,陈若克先后任山东分局妇女委员、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会常委、山东分局组织部科长等职。陈若克对工作积极、热心、负责,而且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她在担任山东纵队直属工作科科长时,尽管她对这方面工作很陌生,但她认真负责,肯钻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她身患多种疾病,身体很虚弱,在艰难困苦和疾病折磨的情况下,她常引用“新女性”中“除死无大难,做工不再穷”的两句话勉励自己。1940年秋,山东省各界联合大会开幕时,她被选为临时参议会的驻会议员。她从事妇委工作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动中老年妇女参加抗日救国会;发动青年妇女成立青妇队、识字班和姐妹剧团,演出街头剧、小话剧、歌舞等,进行反对买卖婚姻、反对虐待妇女的宣传;编写《山东妇女》刊物、《妇女手册》和识字课本,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圆满完成了上级领导交办的任务。
陈若克的党性很强,积极参加党的会议。除此之外,她还爱看党的文件和党报,特别是社论。她的党费总是提前交。她领三块钱的津贴,有时要交一块,每次总要比别人交得多。她对党分配的工作十分认真,一丝不苟。对同志忠诚、热心、坦白、负责,能够帮助的一定尽力帮助。有意见就说明,有时对同志的批评表现过急,但决不虚委。
在沂蒙山区,人们对陈若克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她是一个非常干练、注重仪表的女性。在山东分局,谁都知道她喜欢穿列宁装,腰间系着朱瑞送的皮带,并别着个小手枪。
1941年11月,日军纠集了5万兵力,对沂蒙山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扫荡”。1941年11月7日,陈若克所在部队在大崮山遭到了数倍敌人的包围。陈若克拖着即将临产的身子和同志们一道英勇战斗,但不幸落入了敌手。敌人把陈若克押解到了沂水县城,对陈若克进行了严刑拷打。但陈若克却始终是钢铁一般的坚强。入狱后的第3天,遍体鳞伤的陈若克生下了一个女儿。
由于敌人无休止的折磨,陈若克的气噎病和胃病复发了。难友们看着她痛苦难忍的样子,抽泣起来。但陈若克却始终坚定地说:“不要哭,我们是中国人,就应该有中国人的骨气,不能让敌人看见我们的眼泪……”硬的办法不能使这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屈服,日军就采用了软化的伎俩。陈若克生下女儿后就以绝食抗争,身体极度虚弱,一点奶水都没有。当饥饿的孩子在妈妈的怀里咂不出半滴奶水时,陈若克的心都碎了。她把瘦弱的女儿紧紧地搂在怀里,喃喃自语:“孩子,我的好女儿,你饿,妈知道,实在忍不住了,你就舔一舔妈妈身上的血吧。”说着,她把手上的鲜血滴进了孩子的嘴里。这时,敌人假惺惺地拿来牛奶给孩子吃,陈若克断然将奶瓶摔碎。敌人三番五次地逼她进食,但陈若克始终就一句话,“要杀就杀,要砍就砍,不用再啰嗦”。无计可施的敌人恼羞成怒,终于对陈若克下了毒手。
在一个早晨,步履蹒跚的陈若克紧紧地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冒着刺骨的寒风,被敌人一步步押解到沂河岸边。陈若克凝视着怀中的女儿,亲了又亲。女儿睁着双眼,盯望着妈妈,生下就没有尝过母乳的小嘴好像在说:“妈妈,妈妈,千万不要丢下我,女儿不愿离开妈妈呀!”年仅22岁的陈若克两眼含泪,心如刀绞,她是妻子,她是母亲,她更是一位共产党人。陈若克深深地看了女儿最后一眼,就从容地怒视着面目狰狞的敌人,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残忍的敌人竟然在陈若克母女身上连捅了27刀壮烈牺牲。
陈若克的牺牲表现了她威武不屈,酷刑不惧的贞烈情操,永远牢记在山东人民和广大爱国人士的心中。——(佛山市顺德区政协 评)
陈若克面对敌人和死亡毫不畏惧,一直坚守着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矢志不渝,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怕流血牺牲;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她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对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精神在战火中得到了永生。这种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都是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历史丰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评)
妇女干部应当最坚决、最有节气、至死不屈,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不动摇、不屈服、不妥协,即使被捕了,受了残酷的刑罚,甚至牺牲,也不能供出别人,不能说出组织系统和领导机关。
不要哭,我们是中国人,就应该有中国人的骨气,不能让敌人看见我们的眼泪……
陈若克丈夫是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朱瑞。
1941年12月中旬,敌工部门和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陈若克母女的遗体运到沂南县东辛庄安葬。1953年迁至沂南县孟良崮烈士陵园。
1942年7月7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上,时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同志为悼念陈若克写了一篇《悼陈若克同志》,文中写道:“她死得太早,是革命的损失!妇女的损失!也是我的损失!因为我们是衷心相爱的夫妻和战友啊!但她的死又是党的光荣!妇女的光荣!也是我的光荣!因为她和我们前后的两个孩子,都是为革命而牺牲了……”
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014年,陈若克被民政部列入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