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5 14:48
陈锐,1989年出生于中国台湾,澳大利亚籍华裔小提琴演奏者。
1989年,陈锐出生于中国台湾。之后,跟随父母移居澳大利亚布里斯班。1993年,四岁的他开始学习小提琴。1997年,八岁便与昆士兰爱乐管弦乐团完成了自己的处子秀。2004年,考入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并跟随小提琴演奏者阿兰·罗桑德进行学习。
2002年,参加澳大利亚国家青年协奏曲的比赛。2005年,获得澳大利亚国家康德尔小提琴比赛首奖。2008年,在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获得头奖;同年,在纽约青年音乐家国际比赛中获得头奖。2009年,时年二十岁的陈锐成为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大赛的大奖获得者。2010年,从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毕业;同年,首登星海音乐厅演奏。
2011年,发行个人首张录音室专辑《炫技小品》;同年,参加“广东亚洲音乐节”,并演奏了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此外在返场时演奏由内森·米尔斯坦改编自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的变奏曲《PAGANINIANA》。
2012年,陈锐成为登上诺贝尔奖音乐会、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瑞典皇室演奏音乐的最年轻的独奏者;同年,发行专辑《柴可夫斯基及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12月,应邀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表演了音乐作品。2013年12月31日,陈锐在上海大剧院参加上海新年音乐会的演奏。
2014年1月13日至24日,上海交响乐团携手陈锐,在欧洲的7座城市进行巡演;同年,与德国指挥家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合作录制了专辑《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与奏鸣曲》,该专辑以莫札特的小提琴乐曲为主。2015年,携手哥德堡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奏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2017年,跟随鹿特丹爱乐乐团演奏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
2018年,发行室内乐与管弦乐作品集锦《金色年华》,该专辑的核心曲目是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由罗伯特·特雷维尼奥指挥伦敦爱乐乐团协奏。2019年,与西南德广播交响乐团携手在琴台音乐厅亮相,演奏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2024年10月18日,专辑《Player 1》发行。
陈锐的气质迥异于国内一些内敛、深沉的中青年小提琴演奏者,给人以阳光男孩的印象,兼具琴技以及对音乐的敏锐感悟。他的发型时尚,台风俊朗,以青春的活力改变了一些人对古典音乐作品的舞台印象。陈锐的演奏奔放流畅,在处理技巧难关时举重若轻;同时,在演奏中其面部表情丰富,肢体动作较大,但这是其投入音乐的表现,并非做作。此外,较大幅度的肢体律动,也扩大了声音的动态,强化了表演的感染力。
陈锐擅长演奏炫技性曲目。其首张专辑《炫技小品》的开场曲,就是朱塞佩·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这首曲目的技巧较为艰深,同时又是一首具有一定音乐性的奏鸣曲。此外,专辑中还包括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以虔诚之心谱曲的《恰空》;小提琴演奏者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创作的《传奇》,以及蕴含着大量的快速双音、左右手拨弦等较高难度演奏技巧的《主题与变奏》;收官曲则是赛萨尔·弗兰克创作的《A大调小提琴、钢琴奏鸣曲》。2012年发行的第二张专辑则是他曾赢得两场大赛的竞赛曲目,即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以及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他于2014年发行的第三张专辑中,主要是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小提琴乐曲为主。陈锐以返璞归真的心态,在专辑中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调第三号与D大调第四号小提琴协奏曲;与其合作的则是德国指挥家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以及席勒-霍尔斯坦节庆管弦乐团。这两首作品在乐句和旋律方面具有一定难度,特别考验小提琴演奏者在纯净音色与流畅诠释的能耐,而陈锐的曲目完成度较高。
在第四张专辑《金色年华》中,陈锐实现了很多的改编。该专辑中有三首改编作品,均是陈锐与他所在的“柏林制造”四重奏的另外三名成员一起演奏的。他们三位均是柏林爱乐乐团的成员,分别是乐团小提琴首席诺亚-本迪克斯-巴格利,中提琴声部首席阿米哈·格罗茨,以及大提琴演奏者史蒂芬·孔茨。其中,成长在澳大利亚的陈锐特别选曲了一首由澳大利亚民谣改编而成的作品《丛林流浪》。此外,专辑中的另外两首四重奏作品——《月光》与《新派萨蒂》,听起来也不是传统的古典音乐,后者融合了埃里克·萨蒂的《裸体舞曲第一号》、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等音乐素材,从而与之前的专辑有所不同。
陈锐是一位非常纯粹的、具备不俗品质的音乐家,有着优美而青春的音色、活力与轻盈(小提琴演奏者马克西姆·文格洛夫评)。
陈锐是一个面容俊俏、个性爽朗,活脱脱一个爱搞怪的小提琴演奏者,有着细腻娴熟、技法精湛的小提琴演奏(人民网评)。
陈锐演奏的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令人叹服。不论优雅的抒情篇章,还是辉煌的华彩段落,连串的双音、八度音让他始终在乐队之前处于主导地位,而大量的分解和弦、精准的连续跳弓都处理得尤其出色。在演奏米尔斯坦集合其技巧精华改编的《PAGANINIANA》时,陈锐的弓与弦已不仅仅碰撞出“火花”,快速的持续“摩擦”让人感觉弓简直要在弦上燃烧起来(《广州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