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0 12:03
陈韶章,男,广东深圳人,1942年7月27日出生于韶关,地铁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65年8月参加工作,2011年4月退休,广州市地铁总公司原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广州史上唯一)。
陈韶章,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广东工学院(现广东工业大学),曾经荣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全国劳模、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广州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65年广东工学院毕业后,历任广州市九号工程指挥部技术员,广州市地铁筹建处副主任、设计总体工程师,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主持国内第一条大型沉管隧道广州珠江水下隧道工程“预可研”、“可研”报告编制,并担任该工程设计负责人,促成该工程高质量顺利建成。主持狮子洋隧道工程设计方案研讨会,参加上海城市外环线黄浦江下游越江隧道、武汉长江隧道、南京长江纬七路隧道的“预可研”、“可研”报告评审,在中国水下隧道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长期从事隧道盾构技术研究与实践。首次提出复合地层盾构机的主要设计原则,成功指导复合地层盾构机组选型设计。主持研究开发轨道减振综合技术、架空刚性悬挂接触网技术、站台屏蔽门系统、地铁车站集中供冷系统、全非接触式ic卡自动售检票系统,促进广州地铁二号线顺利建成,被认为是中国地铁建设的成功范例。
著有《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复合地层盾构设计概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他让咱们坐上了地铁
陈韶章的名字,始终与广州地铁的光荣与梦想紧密相连。
陈韶章的地铁梦做了46年,46年来,广州建成开通8条线、236公里的地铁线网,如今广州地铁已跻身世界十大地铁,位列第九。
1999年2月16日,广州第一条地铁列车全线开通,沉寂多年的古城地下开始沸腾,10万市民向地铁涌去。
这些成就的取得,68岁的广州市地铁总公司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陈韶章是最大的功臣。
执著一号线开通时,他已“华发丛生”
1965年秋天,23岁的陈韶章跨出了广东工学院(今广东工业大学)的大门,来到刚成立半年的广州地下电车指挥部报到。从那一刻起,他一生的悲喜就和地铁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韶章的地铁梦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广州地铁五下六上(六次提出和实施建地铁的项目,五次“流产”),有人心灰意冷,选择离去。
但陈韶章矢志不渝,即使在地铁建设最低落的时候,也没有放松地铁规划、研究和资料收集等前期工作。他通读了43家地铁公司的地铁资料,并做了10多本有关地铁的笔记。
在等待了28年之后,1993年12月28日,广州地铁一号线工程正式动工。1999年,地铁一号线全线开通,陈韶章终于圆了地铁梦。
此时的陈韶章已经年近六十,从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成白发老人。这40多年来,陈韶章很少在家休息,几乎每天都去工地。
“我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根白头发,但是我清清楚楚地知道,广州地铁每一根铁轨的铺设过程和细节。实现梦想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建成世界一流的地铁就是我的梦想。”他说。
成就
他们推翻了“广州无法建地铁”之说
广州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地下施工难度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世界罕见”。因此,在广州地铁工程六上五下的过程中,曾有人断言广州的地质条件根本无法建地铁。
就是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陈韶章带领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建成开通了多条地铁线路,彻底推翻了“广州无法建地铁”的说法。
广州地铁一号线主要设备要从国外引进。如果说一号线是扶着”洋拐杖”成长的,那么二号线、三号线则是陈韶章和战友们自己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
在陈韶章的决策下,广州地铁二号线国产化率达到72%,整体技术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每公里平均造价仅4.84亿元,比一号线下降了约1.8亿元。广州地铁二号线工程被评为“2003年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被建设部列为“2004年科技示范工程”,并获得200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而2002年动工的三号线,又有新的提高和突破。在广州地铁四、五号线建设中,他则根据线路通过地区的工程、水文地质及地理环境条件,提出采用非粘着驱动的直线电机运载系统,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这是国际上第一条中大运量等级的直线运载系统。该系统成为国家发改委支持的重点科研项目,并在国内得到推广应用。
退休后
退休后,他放弃和家人共享天伦时光,把全部心血献给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不计报酬、全身心投入到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带领团队研发的珠江隧道沉管技术为港珠澳大桥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019年12月12日,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