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8 23:18
陕北民歌,主要流传在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早期的陕北民歌流传没有出现文字记载形式,流传下来了一些简单、笨重的人力劳动形式,如《榆林号子》:“呦嗬,呦嗬,呦嗬嗬!”再如《老号子》:“呦嗬幼嗬,呦嗬幼嗬嗨!”受到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加上万物枯焦的旱灾、飞沙走石的狂风、吞没一切的洪水等自然灾害给人类所带来的恐惧和磨难是难以抗拒的,于是他们开始祈求神灵的保佑,希望得到心灵上的解脱。原始的巫术活动开始涌现,又产生了祭祀歌,成了劳动号子之后又一古老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民歌雏形。封建社会的到来,一些具有陕北地区特色的陕北民歌逐渐形成。陕北民歌一直以口头形式来传承,具体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经无从考证。
1939年,民歌研究会在延安成立,鲁迅艺术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收集整理了一些早期流传于民间的陕北民歌,并对其加以研究和整理。
1942年,鲁迅艺术学院的工作者们开始逐渐深入米脂、绥德等地方,大量民歌得以采集,并进行了深度创作。陕北民歌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被人们喜爱和流传。
1943年,李有源编写创作了有10余段陕北民歌歌词的《移民歌》。
1944年初,来佳县采风的延安鲁艺文艺工作者马可、刘炽、张鲁等人将这首歌记录了下来。
陕北民歌有它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陕北人平时较爱唱的民歌是情歌。在8000首陕北民歌中,反映爱情生活、婚姻问题,或与这个内容有关的作品,占全部民歌的80%。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几乎全是这个内容。
(1)从内容上分为:传统型、革命型。其中传统型有包括人们的生活、爱情、传说故事等。
(2)从曲调上分为:劳动号子、小调、秧歌曲、神曲、神汉曲等等。
(3)从体裁上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儿歌等。
号子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劳动过程中用以提高劳动人民精神的,并且统一劳动号令、协作劳动动作而歌唱的动力性歌曲。其特点是律动性强、节奏强烈,起着统一节奏、消除疲劳的作用,一般歌唱形式由一人领唱,多人和唱。它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故又称为劳动号子。劳动号子一般劳动的强度越大,每一腔的句幅就会越短。歌唱的同时也要加入相对应的动作用以鼓舞士气。
山歌是在山间即兴演唱的歌曲,其特点高亢嘹亮,短小精干,音乐形式自由,贴近人民的生活。“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富有特色的民歌,主要流行于陕北的榆林、延安两个地区;一般是一调多词,分为两句体结构,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委婉动听。
小调是不受任何环境条件的制约,也不需要用丝弦和打击乐的伴奏,无论是在田间放牧,还是在家做针线、推碾子等,都可随人们的心情即兴唱上几句,表达最真实的情感。
陕北民歌在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中,逐渐形成陕北民歌所独有的演唱技巧。陕北民歌最大的特点在于音域宽广、旋律变化大,所以,演唱陕北民歌不仅需要运用润腔技巧,混合真假嗓,同时还要注意发音、咬字、快慢等。
(一)平腔的演唱特点,平腔也称为直音。由于长年生活在黄土高原上,陕北人养成了豪迈爽朗的性格特点,从而决定了陕北民歌音乐高亢嘹亮,大起大落的特征,在演唱长音时通常以平腔为主。平腔唱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发声响亮,余韵悠长,情感饱满,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十分鲜明。而在处理直音时,一般采用渐强的方式,例如需要招呼对面山坡上的人时,一般都会放声高歌:“哎~~~,回~来~~~!”。
平腔唱法分为三类:1、全部真嗓音演唱。根据歌曲的节奏,所采用的演唱技巧也不同,如果歌曲节奏不快,旋律的起伏较小,比如《揽工歌》,演唱时要注意体现忧伤的氛围,如果歌曲节奏较快,音域相对也较为狭窄,比如歌曲《天心顺》,演唱时要注意力度及直畅性。2、真假唱结合。如果歌曲自身的旋律变化较为丰富,演唱时则需要将真嗓与假嗓相互结合,由于音程跳动幅度较大,真嗓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就需要采用假声,来满足歌曲演唱的需求。例如陕北一带广泛流传的信天游,在演唱时普遍采用真假唱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歌曲《船夫曲》,为了体现船夫粗犷悲壮的特征,真声与假音之间的过度要尽量合理自然,才能体现船夫内心的情感。在演唱时还需要控制好发音、气息及呼吸,结合演唱的实际需求,对假声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控。3、假唱为主。演唱时以假唱为主,主要是在长音后加入装饰音,以歌曲《我心上就绾你一个人》为例,在演唱第一句句末的“头”字时,需要运用甩腔的演唱技巧。在“石”字演唱完成之后,迅速提气,把音送到头腔并且快速地甩出去,从而充分地体现恋人之间眷恋不舍的情感,展现陕北民歌独有的艺术特色。
(二)断腔的演唱特点,也称为顿腔及顿音。断腔既有一收一放之断,也有一轻一重之断。断腔最大的特点是发音短促、有力,每一个音符都真切实在,咬字清晰。比如,小调歌曲《光棍哭妻》中的断腔要唱得重而短,从而展示光棍“哭”妻的悲惨心理,而在《打秋千》中断腔则要强调字头,要顿得轻而短,从而展现出姐妹两人俊俏活泼的形象。
断腔的技巧分为两类,一类是“一字数断”,另一类是“一腔数断”。在“耍丝弦”当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断腔技巧,也即“一字多断”。运用断腔演唱时,需要清晰地唱出每一个音,每一个字。在实际的演唱当中,断腔唱法的技巧运用注重短、顿、巧,如此才能充分展现歌曲特色。
(三)滑音的演唱特点,滑音是一种特殊的演唱方法。滑音的表现方式十分丰富,具体又可分为上滑音、大滑音、小滑音等。以歌曲《赶牲灵》为例,在演唱“头”字和“三”字时,都需要采用滑音。
1、大滑音。大滑音的唱法比较夸张,以歌曲《说下个日子让你走》为例,在演唱歌词“一把扯住哥哥的马”时,运用下滑音进行演唱,从而体现人物想留下哥哥的迫切心情,而在演唱歌词“说下个日子让你走”时,也需要运用下滑音技巧,来表现心中的眷恋与不舍。2、小滑音。小滑音是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演唱技巧,演唱的形式主要体现为下行滑音。比如陕北民歌《知心话儿捎来的》,在演唱歌词中的“咿”字时,采用下滑音,虽然并没有实际的内容,但是通过小滑音技巧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表现情人见面时喜悦的心情。再比如歌曲《赶牲灵》,在演唱“头”字与“三”字时,采用下滑音技巧,演唱的同时需要注意音色及力度的变化,通过运用下滑音技巧来体现生活的趣味和陕北民歌独有的意韵。
(四)短装饰音特点,陕北民歌中很多长音之后都添加有短装饰音,这也是其语言习惯的表现。这种音常常音域很高,时值较短。在演唱该长音时,其后的短装饰音需要向丢东西一样甩出去,之前的长音拖够时值后,要立马把气一提,使声音进行头腔,并立刻换气唱下一句,这又重又短的音,就是用假声演唱的结果。这种唱法不但能够让长音听起来穿透力很强,有头有尾,还能够展现陕北语言独特的语气。同时,陕北人豪放、粗犷的性格也使其音乐的旋律线和直畅性直上直下、起伏较大。尤其是对旋律中长音的处理大多都使用直音唱法。陕北民歌中的直音需要按照多种作品的情感变为收口腔、橄榄腔、喇叭腔等;长音通过直音的方式展现,例如《不信穷根扯不断》《上一道坡坡下一道道梁》都是通过直音唱法演唱,几个哎哟、哎呀等都是直音,按照情感对音色、速度、力度等进行多种处理,展示出了一种叹息、一种苍凉,又好像一声哀怨的长叹,同时还像是对苍天的发问与控告,把积压在心中的苦闷都展示了出来。
调式:陕北民歌的核心调式就是徵调式和商调式,结尾的音调变化和开头的变化,中间不变就使音乐形式越来越丰富。陕北民歌的数量较多,调式也多。最常见的是徵调式,五声最多。音阶分为“花音音阶”和“苦音音阶”。“花音音阶”产生于陕北,跟陕北的地理文化息息相关,是从秦腔里转变而来的;“苦音音腔”流传于中国西北部分地区,陕北民歌主要体现的是悲情、凄凉的情感主线。五声调式再加入清角和闰,给旋律富有了凄凉的感觉。
节奏:陕北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信天游,信天游比较大众化,之所以如此流行就是因为只要是陕北人民,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演唱,信天游的曲调有很多种变化多端,歌词通俗易懂,节奏自由。山曲则规整均匀;爬山调的节奏节拍就比较固定。
陕北民歌中的代表曲目主要有《东方红》《兰花花》《三十里铺》《赶牲灵》《走西口》《刘志丹》《横山下来游击队》《春节序曲》《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不信穷根扯不断》《上一道坡坡下一道道梁》《知心话儿捎来的》《揽工歌》《天心顺》《船夫曲》《我心上就绾你一个人》等。
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具有珍贵的革命历史价值。
黄土高原广袤、雄浑中透出苍凉,那高亢粗犷、悠扬质朴、热情奔放的一首首陕北民歌,向世人尽情展示着陕北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人文价值。
陕北民歌继承与发展受现如今流行歌曲的影响在当今的城市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陕北的民歌歌手,这些陕北民歌歌手为了生产,不得不活跃在一些商演和陕北特色饭店中,他们遍布陕西各地。
陕北民歌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断层现象,老一辈民歌手日渐衰迈,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音乐表现形式的文化认同感日渐衰弱,导致陕北民歌的传承发展受到阻碍。在如今的社会中,能够流行传唱的很少。能够被人们所熟知的陕北民歌,都是在很大的机缘巧合下成为流行的民歌,这样的陕北民歌也时常出现在文艺汇演中,对于这样流传甚广的陕北民歌,各级机关和政府都特别的重视,也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传承和保护。
贺玉堂,男,1949年12月25日出生,陕北安塞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陕北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延安市申报,项目名称:陕北民歌。
1984年,贺玉堂凭借陕北民歌《看妹妹》获“第一届陕北民歌大赛”冠军。1986年,在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中荣获二等奖;1988年,陕西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民歌大王贺玉堂》演唱专辑;1993年,陕西省文化厅授予他“民间文艺家”称号。
1938年,陕北民歌开始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形态来收集、整理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大量改编和新编的优秀作品。
2008年,延安市政府组织干部深入各县区89个乡镇,走访老艺人166位,先后搜集整理音像、文字、照片、录音、录像多种资料。出版了《陕北民歌大全》1—6卷和陕北民歌精选CD《陕北是个好地方》《黄土地的诉说》。成功举办了8期陕北民歌大讲堂专题讲座,邀请专家为陕北民歌爱好者、词曲作家授课,参与人员达5000人次。建有陕北民歌传承保护基地1个、传习所3个。先后举办了五届陕北民歌大赛和各类民歌比赛。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通过民歌展演、民歌进校园等形式,拉近群众和民歌的距离。此外,还选送延安市陕北民歌手参加第四届中国西部民歌会、中国原生民歌节、中国洛阳牡丹节等活动,进行对外文化交流。
2017年,榆林市榆阳区开始筹建陕北民歌博物馆,并于2018年建成开放。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延安市文化文艺中心(延安市群众艺术馆)获得陕北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陕北民歌”项目保护单位延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延安市群众艺术馆)评估合格。“陕北民歌”项目保护单位榆林市群众艺术馆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榆林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榆林市博物馆、榆林市图书馆、榆林市文化馆)。
表演活动
1945年9月3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向全国广播了改编后的《东方红》,从此,这首歌以强大的凝聚力从陕北传出,传遍大江南北。
2016年8月12日、13日,在西安举办的“CCTV寻找星光少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少儿专场演出《薪火相传重温红色经典梦》演出中,张荣荣、高振振分别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扬起鞭儿把小曲曲唱》两首陕北民歌,成功晋级入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艺表演。
2020年10月31日,《我的信天游》2020杜朋朋陕北民歌赏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
荣誉表彰
《兰花花》在2015年11月7日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节(云南临沧体育馆)“金海棠奖”颁奖晚会夺得“金海棠奖”优秀作品奖。《兰花花》在2015年11月13日晚,第三届中国(杭州)国际微电影展夺得“金桂花奖”最佳音乐微电影奖。《赶牲灵》在第三届金丹若国际微电影艺术节已入围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