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更新时间:2023-11-25 10:07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下属学院,是一所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学院。学院前身是起源于1944年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1996年成立旅游与环境学院,2017年6月5日正式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基本情况

原旅游与环境学院是一所在国内具有较好影响和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学院。学院下设地理科学系(陕西省名牌专业)、旅游管理系、环境科学系、地球信息科学系、西部资源环境研究所、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旅游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学院具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学、环境科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第四纪地质学、地理教育学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具有地理学一级学科、旅游管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的四个本科专业都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长期以来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学院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以推动区域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西北地区资源开发、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协调、生态环境评价与综合整治、全球变化与自然灾害、土地资源开发与地价评估、人口与健康地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规划以及旅游市场等,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应用性和交叉性研究,完成了大量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锻炼而建立了一批优势研究群体。

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教授17人,副教授29人,讲师2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共28人,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院严格教学管理,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连续三届获学校优秀教学单位称号。

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优秀,在全国已形成一大批优秀毕业生群体,如北京的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军团”、“旅游军团”等,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学院毕业生签约率都在96%以上。

历史沿革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自1944年8月起,历经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地理系、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六个阶段60多年的变迁整合、励精图治,发展为今天地理、旅游、环境科学门类齐全,基础、应用兼容并蓄,师资队伍力量雄厚,人才培养体系完整,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办学单位。

1944年8月 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成立;

1949年8月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成立;

1954年8月 西安师范学院史地系成立;

1956年7月 西安师范学院地理系成立;

1960年1月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成立;

1979年 获得区域地理硕士授予权;

1988年 增设旅游地理专业;

1993年 成立旅游系;

1996年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成立;

1998年 获自然地理学博士授权点;

2000年 增设GIS专业;

2001年 增设环境科学专业

2003年 获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2017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研究生教育

地理教育硕士专业

旅游与环境学院地理教育有着近50年的历史,师资力量强大,基础条件优良,先后创办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中学地理报》,为地理教育研讨和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并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近年来学院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取得了重要成就,先后获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自然地理学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地理教学成果奖。

地理教育硕士自2002年开始招生,现有专职教师9人。至今已招收5届共计60名学员。其中,2004年以前的3届学员共计33人(2002届9人,2003届15人,2004届9人),已全部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2006年2 届招生学员中,在读学生人数为27人。

学院对地理教育硕士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确定由教学经验丰富的9名专职教师组成导师组,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育硕士的日常管理。其主要职责是担任专业学位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学院地理教育硕士培养条件优良,拥有150台计算机机房两个,可容纳150多人多功能报告厅一个,软硬件及网络设施可以满足课程多媒体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需要。图书资料丰富(19565册、图),教育硕士专业图书资料专著606册,期刊杂志98类2893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示范录像、光盘26套。图书资料覆盖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现状与科研状况,学员可方便地使用网络或光盘进行信息检索与学习。

在地理教育硕士培养上,我们坚持文理交融与教育理论实践应用研究,强化教育硕士的教学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紧跟基础地理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地理学、地理教育、教育学“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和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重视教育理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不断提升教育硕士教学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以适应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和研究性课程教学实践的需要。

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除加强基础地理教育理论教学与研究外,强调发展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里终身学习的信念与能力培养,强调自主性学习和创新研究精神的培养,重视学生地理技能与方法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将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实验内容与过程、先进技术手段融入教学的各单元内容之中,不断提升学员教育理念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院教育硕士导师组成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近三年来导师组成员参加省部级以上教育科研项目6项,主持校级基础教育科研项目15项,在教育核心刊物发表文章30余篇,教学项目获奖5项,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四纪地质学专业

第四纪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距今250万年前人类诞生以来地球环境变化规律、地球外部圈层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和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正负反馈机制等科学问题。同时,研究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地质灾害整治、环境规划与保护,探明和开发第四纪海陆相地层中的能源和资源,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多学科交叉合作手段提取和分析保存于第四纪地层中各种高分辨率的环境演变信息,重点研究与人类起源、文明发展、人类活动有关的资源、气候、海面变化、构造运动、灾变事件等,自然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的趋势,弄清区域人类活动和环境演变的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当今人类生存环境和未来命运强烈关注,全球变化问题成为国际前沿性研究热点,第四纪地质科学作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支柱学科之一。该专业侧重研究自全新世(11500aBP)以来的环境演变、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的变化规律和过程、分析和预测自然环境变化的趋势(如全球气温、海平面上升、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旱涝灾害、生态等方面)、探究提取高分率信息的方法等。

陕西师范大学的第四纪地质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土地利用与全球变化、环境演变与对策、地质环境与灾害。其研究立足于黄河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重点研究这一地区全新世以来的重要环境事件及分布规律、人类生产和资源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过程和机理、人地关系的演变规律、该区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规律,预测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关的气候、地貌等自然环境的长期发展趋势,促进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最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多学科综合和交叉性学科,属农学门类中的环境生态类专业,该专业在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安全和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有着宽广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本专业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硕士生导师3人,博士生导师3人。招生的研究生导师均为教授和博士学位获得者。本专业主要培养水土保持与环境治理、水土保持与生态规划、环境生态修复、流域土壤侵蚀防治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在科研方面,本专业多年来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方向,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和水土保持规划、生态调查、水土保持监测等项目,为本专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科研基础,并在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区域土壤侵蚀研究、环境生态修复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该专业的师生近年来先后在《Climatic Change》、《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Environment Geology》、《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地理学报》、《地理科学》、《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山地学报》、《中国沙漠》、《人民长江》、《人民黄河》、《资源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包括出版著作5部。

环境科学

2001年陕西师范大学取得环境科学硕士授予权,2002年开始招生。该学位点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环境保护事业的,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合在政府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研究和技术咨询等工作。

主要课程有现代环境学、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现代环境监测、数理统计与分析、环境系统模型、高等元素地球化学、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技术、环境与健康、水环境学、环境规划方法与案例、生态规划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等。

学位点下设环境评价、环境修复、环境与健康等三个研究方向,共有指导教师7人,其中教授6人,4人为博士生导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形成了研究方向稳定、学历层次高、年富力强的导师队伍。

学位点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SCI源期刊论文60余篇。

科研机构

水资源研究所

水资源研究所是新成立的研究所,以研究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土壤水资源和黄土地下水资源以及河流水资源为主要研究方向。经过研究群体的多年研究,在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和机制、黄土地下水富集条件、赋存形式和富集规律以及河流洪水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此外,城市污水的处理和利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水资源研究所具有较强的研究力量,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其中具博士学位研究人员6人。研究所所长赵景波教授近5年主持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3项。卢新卫教授、赵先贵教授和李剑超教授等也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项。

研究所成员多年来从事水资源与水环境方面的研究,在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以及河流洪水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近5年在中国科学、Environment Geology, Soil Scienc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近5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贰等奖1项,叁等奖1项。

陕师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西安陕师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依托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全国首批旅游管理博士点、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等学科优势,基于数十年陕西师范大学旅游开发研究中心的研究基础,经国家旅游局批准,于本世纪初正式成立。

研究院具有国家旅游规划乙级资质,主要从事旅游规划设计、咨询、培训及旅游新技术开发研究、应用等业务,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坚持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的紧密结合,坚持在研究中作课题,在课题中作研究,突出科学研究与规划设计相结合的特色。

本院现有研究设计人员26人,其中高级职称17人,拥有一支20多人的博士群体,学科专业面广、规划设计技术优、创新思维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现任院长为马耀峰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旅游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内知名旅游专家。

近几年来,本院先后完成了“中国入境旅游时空动态模式研究”、“中国不同群体入境游客流行为模式研究”、“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递进空间演化机理研究”、“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测评及提升战略研究”、“陕西省旅游总体规划”(合作)、“陕西省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研究”、“秦岭旅游发展规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20余项、各级各类旅游规划项目60多项。其中多数项目经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关项目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多项,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科体系

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地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 旅游管理学 区域环境学

硕士学位授权点: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旅游管理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科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第四纪地质学 地理教育

本科专业:地理科学 旅游管理学 环境科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地理系(跨院系)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跨院系)

博士生导师

孙九林 董治宝 冯起 黄春长 马耀峰 任志远 延军平 赵景波 孙虎 吴成基 孙根年 李天顺 李锐 郑粉莉 吴必虎 刘彦随 庞奖励 卢新卫

硕士生导师

黄春长 马耀峰 任志远 延军平 赵景波 孙虎 吴成基 孙根年 庞奖励 赵先贵 葛淼 薛东前 陈瑛 卢新卫 李剑超 杜继稳 宋保平 师谦友 白建军 白文新 赵振斌 吴晋峰 张红 严艳 董婕 卫海燕 岳大鹏 肖玲 殷淑艳 查小春 王晓峰 周忠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