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5-02 11:34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是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为核心,吸收国内外一批相关知名专家学者于2000年3月组建而成的新型、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机构,是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始建于2000年3月。作为研究院前身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是我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两个直属教育部领导的专门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实体性学术机构之一。其创建者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史念海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 1986年扩建为历史地理研究所。2000年3月,陕西师范大学以历史地理研究所为核心,以历史地理学学者为骨干力量,联合校内外历史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学者建立了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同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1年秋,经教育部批准,研究中心改建为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简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2016年西北研究院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2018年被陕西省教育厅认定为“陕西高校新型智库”。
研究院现有历史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1个,历史地理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点2个,历史地理学,科学技术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金融学硕士点5个。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健康思想、扎实专业基础优秀科研能力和强烈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是研究院一贯的培养目标。在科研态度上,始终遵循史念海先生“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以此存心,乃有事业可言”的训言;在学术思想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张治学应“有用于世”;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历史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并注意借鉴、运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科技手段,做到文理结合,多学科交叉;在培养方式上,积极吸收研究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为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科学研究提供条件,从而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院下设史念海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西北经济社会史研究中心、普里克中心(全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期刊部及行政办公室、图书资料室、历史景观遥感分析和GIS实验室等研究中心与行政管理辅助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3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者10人,副高级职称者7人,中级职称者10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入选者1人,三秦学者津贴获得者2人, “陕西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英才计划” 入选者1人。
研究院每年举办一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研究院讲学交流、担任客座研究员,选派研究人员到海外进行学术访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外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主办的学术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多年来一直蝉联《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等期刊评价系统前列。据中国知网最新发布2019年度《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数据,在统计的历史学类理论研究36种期刊中,学科排序为第9名。
近5年来研究院科研人员在《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了一批重要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了40余部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5项,教育部社科项目10余项,陕西省社科重点项目6项。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获得厅局级奖励近20项。
近年来,研究院积极为社会和政府提供咨询服务。承担了科技部“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社区功能提升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陕西彬县撤县设市地名项目的论证项目”“西安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论证”“黄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陕北丹霞人文地理研究”“陕西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西安市鄠邑区行政区划调整”“甘肃省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等10余项应用研究项目。开展多项资政服务工作,为西北区域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