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

更新时间:2024-10-29 11:01

《除夜》是南宋文学家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诗人一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所写。诗人身处燕京牢狱,面对死亡,既无所畏惧,也不抱幻想,显示了非凡的慷慨从容。此诗反映出他在国家危亡时期的艰难斗争生活,表达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全诗从大开大阖处入手,于回肠荡气中结束,叙事抒情形象概括,简洁凝练,其中回荡的天地落落,岁月堂堂,生命将尽,身世俱忘的磊落感情和高尚的精神状态,仍然感染和鼓舞着后世的读者。

作品原文

除夜

乾坤空落落⑴,岁月去堂堂⑵。

末路惊风雨⑶,穷边饱雪霜⑷。

命随年欲尽⑸,身与世俱忘⑹。

无复屠苏梦⑺,挑灯夜未央⑻。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乾坤:天地,即空间。落落:虚空广大貌,从而映衬出自身的孤独。

⑵岁月:即时间。堂堂:公然,明显貌。慨叹时光流逝之语。语本唐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其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

⑶末路: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指望的境地。指南宋灭亡以及自己被俘。惊风雨:指有感于当年战斗生活的疾风暴雨。

穷边:荒僻的边远地区。文天祥被俘后,押送至燕京(今北京)过着囚徒生活。称燕京为“穷边”,是就南宋辖区而言。风霜:指囚居生活的风霜苦辛。

⑸“命随”句:诗人知道自己生命即将结束,故说自己的命将随这一年的结束而结束。

⑹“身与”句:把自己和世上的一切全都忘却。表达诗人以死报国的心志。

⑺无复:不再有。屠苏梦:此处喻指美好的愿望。按照当时华夏地区的风俗,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阖家团聚,饮屠苏酒以驱邪贺岁。屠苏酒传说为汉末名医华佗所创,由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祛风散寒的中草药浸酒而成。此句是说除夕一人独处囚室,恐怕连饮屠苏酒的梦也不会做了。

⑻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孔颖达疏:“谓夜未至旦。”未央,未尽,未止。

白话译文

乾坤一片空空荡荡,岁月流逝,浩浩茫茫。

虽是人生末路,抗元救国鏖战曾经撼动风雨。而今在荒远的边地,又饱尝寒雪冻霜。

生命随着年限就要结束,我对自身和世界都已淡忘。

不再有新年喝屠苏酒的梦想,我独自挑灯,深感夜的漫长。

创作背景

宋少帝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抗元失败,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他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被囚于燕京(今北京)。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除夕,文天祥度过了又一个铁窗岁月。虽然他早已抱定了以死殉国的决心,但是在除夕这一特别的时刻,还是唤醒了他深潜于生命中的悲戚,因而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文天祥是至元十九年(1282)十月在燕京柴市英勇就义的,十八年的除夕是他在人世间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在这理当家家团聚的除夕,诗人却身陷牢狱,面对死亡。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的思想活动,反映了他的精神状态。

首联从广袤无垠的空间和绵长不尽的时间下笔,气魄不凡。虽然诗人的身体被囚禁在这仅仅广八尺、深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正气歌序》)的土牢房里,但他的思绪已飞出了小扉窄窗,在故国的山河大地上遨游。乾坤广大,岁月流逝,江山依旧,而已易主,言念及此,伤心不已。开头两句就凝聚了一种在无边的时空上的巨大的孤独、失落和绝望的悲凉。这两句看作写实也是不错的。“空落落”是指大雪后的情景,有第四句的“雪霜”为证;“岁月去堂堂”则照应“除夜”。诗人在系狱待死的情况下写出这两句,无论刻意与否,其中蕴含的家国之痛与生命之悲,都是极浓烈的。这种气氛一直笼罩了全篇。

颔联进一步强化气氛。路是“末路”,边是“穷边”,更加上“风雨”与“雪霜”。这时的心境与感触,已经足以令人触手可及,诗人却又加上了一个“惊”字,一个“饱”字,尤见沉痛。这两句以平淡之语写出,更显伤心。在元兵南犯、南宋王朝临近“末路”之时,文天祥曾兴兵抗元,企图挽狂澜于既倒。当这更深夜静、万籁俱寂之时,那屡“惊风雨”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犹历历在目。“惊风雨”三字,凝练地概括了诗人当日勤王抗元的多少情事。而现在关押在这遥远的北方,身不由己,饱受雪霜之苦。“饱雪霜”既是指身体受到北方严寒的侵袭,也是暗喻精神上遭受元人的折磨。称元都燕京为“穷边”,是就南宋辖区而言,表现了诗人对元廷的轻蔑,同时也反映出对南宋故土的深深思念。

颈联更进一层。从前一句中可以体味出“岁月去堂堂”的生命之感,而后一句的“忘世”,也使得“乾坤空落落”更有了一层深意。在这除夕之夜,诗人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随着一年之终而结束。他早已下定以死成仁、以死明志的决心,因此面对死亡,他是那样坦然,那样平静,对世上的一切再无留恋。实际上,对故国的山川大地他是那样眷恋,对他亲自领导的抗元斗争他是那样难以忘怀。他不再留恋的“身与世”是指自己的生命,是指元军占领下的世道。这就更有力地衬托出了诗人的一片耿耿之心。

尾联在回肠荡气中结束全诗。古代风俗,农历正月初一阖家团聚饮屠苏酒。可此刻诗人独处囚房,只有孤灯相伴,恐怕连饮屠苏酒的梦也不会做了。今昔的强烈对比,令人倍觉凄凉。漫漫长夜,不知何时才是尽头。诗人夜不能寐,孤灯独坐,一遍又一遍默默地挑着灯花。多少忠愤之情,多少难言之意,都包含在这默默无语的“挑灯”动作里了。

诗中虽然流露出悲凉与绝望,深层中的希望却是有的。“夜未央”有“长夜漫漫何时旦”的意思,是用绝望来表达企盼与希望,只是这企盼与希望是深层的。诗人通过诗歌所表现的身陷牢狱仍心系天下安危的宽广胸怀,以及面对死亡无所畏惧,既慷慨而又从容的精神状态,永远鼓舞着后人。

名家点评

近现代文史学家程千帆沈祖棻:如这篇诗中所表现的,他身处牢狱,面对死亡,既无所畏惧,也不抱幻想,既慷慨而又从容。这种高贵的精神状态,永远是鼓舞我们的力量。(《古诗今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诗中抒写他身陷牢狱仍心系天下和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诗的情调悲凉感怆而又慷慨从容。叙事抒情,形象而概括,非常凝炼。诗境拓展到广阔悠远的时空,反映出作者崇高博大的精神境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此诗虽似万念俱灰,但并不消极悲观,作者的精神已达圆满无愧的崇高境界,故能超越时空,远离生死,给人以遗世独立的震撼。(《宋诗精华》)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东下,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至温州。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