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

更新时间:2023-08-31 01:16

《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宝历元年(825年)三月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以春花落、叹年老而起;三、四两句分别承上,写年老而出任地方官,暮春时节而离别,含蕴无可奈何的心情;五、六两句又分别承上,写重往江南,特地告别春花;末两句则写寂寞别花,以“残莺”衬托。全诗感叹年老不得安居,情调苍凉,语句流畅,笔意疏放自然。

作品原文

除1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

乱雪2千花落,新丝两鬓生。

老除吴郡3守,春别洛阳城。

江上今重去4,城东更一行。

别花何用伴,劝酒有残莺5。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千朵落花象大雪似的纷飞,两鬓新长着那白发一丝丝。

不想老了还当苏州的刺史,春来又要告别洛阳的花枝。

如今我是第二次去到江上,只得到城东向那桃李告辞。

告别花枝自不用邀人作伴,老去的黄莺会劝我饮一卮。

创作背景

宝历元年(825年)三月,五十四岁的白居易突然奉诏,被任苏州刺史。此时诗人已有迟暮之感,不太愿意在宦海漂游,而且身居洛阳,深爱此地牡丹,不忍离别。上路之前,再一次到城东观花,并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联对起,上句写落英缤纷,如同飞雪,下句写自己白发新丝,与花落相互映衬,暗示着诗人出刺苏州已是他仕宦生涯中的“暮春”时节。一句点明时令,一句形容老境,对仗工整,感慨遥深,并为下联作了铺垫。颔联切入诗题,表现赴任的兴奋和别洛的惆怅。率易中有锤冶,疏放中见缜密,是白居易诗歌的独特风格。颈联追忆当年出刺杭州的往事,用再下江南引出对东都的依依不舍,重新回到城东探花的中心话题上。尾联点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孤寂:花下独酌,唯有落红与残莺作伴。这联别出新意,出人意表。别花无伴,劝酒有莺,疏狂之态,傲岸之气,充溢于字里行间。融情于景,余味无穷。

这首诗与一般咏花之作有别,它以叙事语言为主,而未有细腻生动的情景描述,这正是白氏晚年作品的特色之一。但在貌似平淡的文字下面,在似续似断的诗句之间,蕴藏着诗人深沉丰富的情韵。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律诗对仗的功能,不著痕迹地表珊他赴任与别洛的矛盾心态。“老除吴郡守”本应值得庆贺,而对以“春别洛阳城”,则不免令人有错过赏花季节的惋惜,“江上今重去”本应为再度重游江南而兴奋,可对以“城东更一行”,似乎有今后恐难再见洛阳牡丹一面之悲。作者此时是喜是哀,是思是恋,实难判别。这首诗写诗人被任命为苏州刺史时的心情,在感慨中微露孤介之气,告别时隐含依恋之情。不向亲知告别,而向桃李辞行,则诗人对于洛阳的一草一木具有深厚的感情,尽在不言之中了。

名家点评

近代历史学家高步瀛《唐宋诗举要》:香山晚年之作,多近颓唐,此首特觉风格遒上。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太原人,后家新郑。唐贞元十六年(800年)擢进士,十九年(803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二年(807年)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遭暗杀,白居易上奏请辑办凶手,为权贵忌恨,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杭州刺史,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著有《长庆集》七十五卷,《六帖》三十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