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18 17:45
陵水河,海南岛独流入南海河流。发源于海南省保亭县贤芳岭,经保亭县、陵水县,在陵水县陵城镇水口港汇入南海,集雨面积1131平方公里,干流全长73.5公里,总落差1059米。年均流量44.7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保亭河、溪仔河、都总河等。
陵水河,上游称什玲河,发源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抄赛村,具体地点,《海南省水利志》及政府网站称贤芳岭,《保亭县志》《陵水县志》皆称娥隆岭,经保亭县的八村、什玲进入陵水县境,经群英、南平、提蒙、椰林、陵城于水口港汇入南海。
集雨面积《海南省水利志》称1131平方公里,《陵水县志》称1210.5平方公里,干流全长,《海南省水利志》《海南日报》新闻称73.5公里,《陵水县志》称75.7公里,陵水县政府网站称77.01公里,坡降3.13‰,总落差1059米。多年平均降雨深2040毫米,年均径流量14.1亿立方米,年均流量44.7立方米/秒。
流域位于岛东南部,处于东经109°36′~ 110°5′,北纬18°28′~18°47′之间,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吊罗山脉,有三角岭、水贤岭、七仙岭和驳白岭等1000米 以上的高山群。其东北部有牛上岭,中部为低山丘陵地带,东南部是成片的沉积平原。中下游河床平缓,由于出口又受潮水顶托,两岸地势低,椰林乡部分农村、农田容易遭受洪灾。下游河口,河床上沙洲零乱,河岸冲刷坍塌明显。
水口港,即陵水河的出海口,地处陵水县的东南部,旧时来陵的官吏及商贾都途经此处,是陵水与外界交汇的主要海上通道之一。面积600亩,其中潮间带面积105亩。该港可利用面积495亩,低潮水深为1.5米,高潮时水深3-5米,海港最宽为160米,最深为东南处2.5米,港湾西面较浅处为0.5米~1米。水口港是一个天然良港,解放以前是陵水县水路交通的要冲,而位于该港北侧的“水口庙”更是驰名岛内外,为陵水一名胜。每年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及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拜佛,庙堂不断的香火给海港带来传奇的色彩。据统计,水口港庙每年都接待游人3万人次左右,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椰子岛,在陵水县椰林乡排溪村东南侧,距县城8公里。是陵水河的出口处,河水至此,叉开两条支流,环抱椰子岛,流入水口港。岛屿面积33.33公顷,岛上椰林高耸,空气清新,小鸟鸣啼,具有典型的热带水乡风光,是开发休闲度假的优良场所。
陵水河流域集雨面积1210.5平方公里,总落差1059米,年径流量20.07亿立方米。由于水系发达,其地下水源也极其丰富,这些地下水在陵水河下游的一些低洼地区还能溢出地面,农民常利用这些自溢出来的泉水浇灌庄稼瓜果。据陵水县水利专家介绍,陵水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可达23.07亿立方米。
陵水河,其径流量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匀,汛期占全年径流80%,最大月径流发生在8~10月,干旱期各月径流小。
陵水河的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陵水河流域的上游地区,包括陵水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的都总、金聪河和二级支流的苗村水库、白水岭、南喜、黎跃水库等。水力资源可蕴藏量为5.167万千瓦。其中,陵水河4910千瓦,南喜水3178千瓦,黎跃水库210千瓦,金聪河3500千瓦,英州河289千瓦,港坡河84千瓦。
该河支流较多,其中位于县境内的较大支流有溪仔河(金聪河)和都总河两条。
保亭河(石硐河),发源于驳白岭,至合口村(打南村)与正源汇合,集雨面积224 (平方公里),河长24.5 (公里),总落差675 (米),平均坡降0.32 %。
溪仔河(金聪河),发源于陵水县与万宁市交界的西天岭,集雨面积109.8平方公里,全长33.7公里,总落差1034米,向东南流经岭门至椰林乡入陵水河。河上游水源丰富、落差大,是陵水县解决农业水利灌溉的主要河流之一。
都总河(放马河),发源于陵水县与保亭县及琼中县交界的吊罗山、白石岭,全长26公里,集雨面积232.4平方公里,向西流经本号镇合口入陵水河。河上游水源比较丰富,该河总落差1280米,是陵水县水利资源最大的河流。
南平温泉,位于陵水县城以西约20公里的国营南平农场部大桥下游。出露于陵水河北岸。据南京科学院专家鉴定,该温泉中含有丰富的氟元素。
小妹水库,位于陵水县西北部大里乡境内吊罗山山谷中,相距县城25公里,水库地处高山峡谷,森林茂盛,雨量丰富,年平均2400毫米,是陵水县境内的高雨区。 小妹水库于1965年11月动工,1966年8月停工,1971年又全面开工,1972年,小妹大坝、溢洪道、放水隧洞及4公里长的都总干渠、东干渠工程全部完工。坝底高程104米,死水位114.6米,相应库容量200万立方米,蓄水正常水位142.3米,相应库容4507万立方米,设计洪水位142.8米,相应库容4700万立方米,校核洪水位143.4米,相应库容4900万立方米,坝顶高度为144.6米。 小妹水库是陵水县较大的中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50000亩。
走装水库,地处陵水县西部群英乡境内,距县城16公里,以附近村庄走装村命名。于1965年6月建成,结构为:大坝1座、溢洪道1座,放水涵洞1宗,干渠1条,长3.5公里。大坝工程属质土坝,高度28.23米。坝顶长130米,宽5米,浆砌石水泥混凝土结构,矩形坝顶水槽过水,设计过水流量为5立方米每秒。死水位30.5米,相应库容2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50.4米,相应库容1730万立方米,设计洪水位52.1米,相应库容2060万立方米,坝顶高程54.42米。
黎跃水库,地处陵水县北部本号镇境内,距县城30公里,以黎跃自然村命名。该水库控制集雨面积21平方公里,于1977年11月兴建。该大坝属均质土坝,坝高38米,顶长210米,顶宽6.5米,顶部建有防浪墙一道,高度1.3米。 黎跃水库的库容特征:死水位129米,相应库容4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51.7米,相应库容2670万立方米,设计洪水位152.35米,相应库容2870万立方米。校核洪水位152.85米,相应库容2920万立方米,坝顶高程153.2米。该水库设计灌溉面积21000亩。
小南平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功能的中型水利工程。于199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该水库坝址位于陵水县东北部金冲河上游,集雨面积46.4平方公里,年平均来水量在68603立方米,总库容量505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4780万立方米。 该水库有土坝一座,坝顶长197米,坝顶高程236.3米,最大坝高60.2米,坝顶宽8米。小南平水库灌区包括金冲河东岸的岭门农场、光坡镇、椰林乡,其灌区工程主要是对现有的黎万渠系和金聪渠系进行扩建和配套。
毛真水库,1965年兴建,1975年全部建成。位于毛岸境内毛真村处,在陵水河一支流上,是蓄水发电结合灌溉的一宗小(一)型水库。库区集雨面积675平方公里,总库容599万立方米,正常库容413万立方米。均质土坝,坝顶高程462米,坝高27米。溢洪道宽10米,坝顶高程458.3米。1983年建坝顶防浪垟和坝前干砌石水泥沙浆勾缝护坡,使水库工程校核洪水频率达到0.2%。整个工程主要有毛真水库灌区工程6.2公里主干渠道,毛真一、二、三、四级水电站工程,共装机4台,容量1160千瓦;灌区设东、西分渠、支渠。设计灌溉面积3000亩,实际达到2760亩。
据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陵水县志》记载:清代以前陵水县利用二河二沟引水灌溉农田1000亩。 二河指的是大河水(今陵水河),灌溉农田数百亩,小河水(今陵水溪仔河),灌溉农田数百亩。二沟指的是,大寨沟又名陵栅水(即港坡溪)灌溉农田数百亩,巡司沟(即香水湾)灌溉农田数百亩。
清朝康熙时期,以杨都总(椰林乡低田村人)、秦公宾(提蒙乡甘塘村人)、许尚乾(光坡镇贡武村人)为首参与筹款动工兴建金聪引水工程,灌溉农田800亩,是陵水最早的水利工程,该引水工程属草木泥结构。民国三十一年(1942)日本侵占陵水期间,由日本派技术人员将草木泥土坝改为水泥混凝土滚水结构,灌溉面积扩大到3000亩。民国八年(1919)由李永达等人领导发起兴建田洋坡引水工程,其结构是以石灰沙浆砌石包围,中间填粘土的半永久土石坝,开挖渠道2公里,尔后被洪水冲跨。民国三十五年(1946)重修,发挥效益3年,浇灌面积1000多亩,1949年又被洪水冲垮。1951年4月,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筹集资金并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旧币,折合人民币1000元),由海南行署农林处派工程技术人员林径五、曾子光指导修复。1952年初,重新对都总工程进行测量设计,同年5月开始动工兴建,1954年4月建成,灌溉农田4万亩,是解放后海南岛,也是广东省第一个较大的引水灌溉工程,是全国知名工程之一。
什来水坝。1964年兴建,原为水轮泵建设项目,1967年春改为引水灌溉工程。东渠道设计引水流量0.8秒立方米,长2.7公里,共有分渠道5条,总长12.5公里。灌溉巡亲、板寮、椰村、坚固等管理区农田。两渠设计引水流量0.3秒立方米,长0.9公里,有分渠4条,总长15.1公里。灌溉巡亲、什玲、毛天、椰村、介村等管理区农田,水坝灌溉面积3775亩。
主要工程引水工程:
都总引水工程,是人民政府为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于1953年由国家投资100多亿元(旧币,折合人民币100万元)兴建的一项引水灌溉工程,灌溉陵水、保亭两个县农田面积4万亩,是解放后海南岛,也是广东省第一个较大的引水工程,是全国知名工程之一。地处陵水县西部,距陵城镇18公里,总控制集雨面积167平方公里,引水流量4m3/S,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到1979年都总水坝的上游相继兴建了两宗中型水库(小妹、黎跃)引水流量减少,仅引用南喜二级支流量1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万亩,其余3万亩由小妹水库供水灌溉。
灌溉工程有干渠一条,分渠7条,支渠7条,斗渠174条,及渠道建筑物100多宗。1953年5月8日正式动工兴建,于1954年4月20日竣工,5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同年5月4日,遭强台风带来的暴雨袭击,防洪堤被冲断,挡土墙部分损坏,为保住工程安全,同年10月进行坝头整修加固,挡土墙加高至6米,西岸增建溢洪道一座。
梯村引水工程,位于陵水县西部的陵水河上游梯村地段,距陵城镇26公里,控制集雨面积490.4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5.2万亩,1956年灌溉面积3.5万亩,是1985年陵水较大的引水工程,1957初开始测量设计,开工兴建。1959年5月完工。灌区工程配套一条长36公里的干渠沿陵河向东行走。经群英、南平、文罗后转向东南流经三才、长城、军田、椰林、黎安。梯村干渠通过一座倒虹吸管和五宗大渡槽。
金聪水坝引水工程, 陵水最早的引水工程金聪陂,位于陵水县城北部的陵河一级支流陵水溪仔河上游沟头村附近,距陵城12公里。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属临时草木泥土坝,后经多次修筑、扩建,工程不断完善加固,灌溉面积不断增加。至2000年,金聪坝的灌溉面积达5万亩。 金聪引水工程集雨面积71.7平方公里(其中黎万水库集雨面积占5.8平方公里)。金聪新坝,是一座混凝土的滚土坝,坝顶长120米,最大坝高2米,平均坝高1米,坝的左侧设有冲河闸、进水闸各一座,灌区工程有一条干渠长20公里,分渠五条共长56.5公里。
小妹电站,电站于1976年12月10日动工兴建,1980年8月建成投产,安装三台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千瓦,工程造价2999.55万元。 小妹电站位于陵水县北部24公里的吊罗山脚下,小妹水库下游, 小妹电站工程规模较大,建成后同小妹一级、二级并联电网,电供全县,提供工农业生产和照明用电,初步解决了缺电现象。
坡尾水电站,于1967年利用香水湾工程渠道落差而建成的水电站,该水电站装机一台24千瓦,年发电量5万度。
群英水电站,1967年11月在梯村工程干渠2公里处建成群英水电站,水电站利用丰水季节排水下河发电,装机一台12千瓦,年发电量1千瓦时,1984年由地方电网而代替,故改为水力发电站,为农副产品加工服务。
什巴水电站(小妹三级电站),于1973年3月动工兴建,1974年4月建成投产,水电站安装2台机组,装机容量400千瓦,工程造价40万元。
吊罗山大里水电站,于1970年3月建成投产。该水电站装机一台20千瓦,年发电量3万千瓦时,1984年10月再行扩建,翌年2月竣工投产,安装一台40千瓦,年发电量6万千瓦时。
黎跃坝后电站,于1983年4月动工兴建,1985年2月建成投产,安装一台机组,总装机容量400千瓦,工程造价60万元。
白水岭一级水电站,于1976年建成,装机一台125千瓦,年发电量15万千瓦时,工程造价27万元。白水岭二级水电站于1982年建成,装机一台125千瓦,年发电量15万千瓦时,工程造价28万元。
枫果山一级水电站,于1980年建成投产,装机两台250千瓦,年发电量100万千瓦时,工程造价50万元;枫果山二级水电站于1985年建成,该水电站装机2台400千瓦。
吊罗山水电站,于1982年3日动工兴建,翌年3月建成投产,安装两台机组,装机容量1000千瓦,年发电量500万度,工程造价140万元。 该水电站位于都总河南喜支流上游,是迳流电站。设计水头225米,引水流量0.7立方米/秒。
陵水河在明代称“大河水”,不能架桥,县城北部一里处有渡口称“博吉渡”,供人们乘渡船往来。康熙《陵水县志》中介绍,“大河水县北一里。发源自五指山,东流绕县入于海。即博吉渡。每逢暴雨水涨,行人苦之。知县高首标设渡舡一只,并渡子一名。往来德之。”
康熙初年,山西人高首标就任陵水知县,在陵水河渡口设了专门的渡船和船夫,方便人们往来两岸。但好景不长,乾隆《陵水县志》中说“日久已废”。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知县瞿云魁又复修渡船两艘,以济往来。
明代期间,陵水河入海口有桐栖港,已有渔船停泊,广东潮州商船往返于桐栖港进行贸易。该海港全处于自然状态,没有码头设施,进港船舶抛锚于海港内,上船下船,用舢板划渡;装卸货物品,均用小船驳运,直至1941年仍旧如此。1942年,日军出于军事和掠夺中华财产之目的,在新村港抢筑1座长52米,宽5米的浅水码头以及简易仓库。1950年,国民党军队败退时将码头的一角炸坏。1952年,新村办事处将炸坏的码头修复,1960年,港务部门又扩建25米,宽40米,能靠泊1艘300吨级船的重力式混凝土方坦岸式码头。1973年,新村港务所又进行扩建,新建重力式混凝土顺岸码头,长500米,宽50米,能停泊3艘300吨-400吨级船的泊位。在此同时,水产部门也在新村港建长25米,宽5米,能停泊3艘百吨级船的水泥石砌堤岸突堤式码头,用于装卸水产品。1976年,县旅游公司在新村港南北两岸修建2座旅游专用码头,还有1座其他使用码头。
此外,陵水河南岸还有三个内河码头,一处在今中山路北,长10米宽8米(建造年代已不可查考),一处在陵水河下游,解放路东,建于20世纪50年代,长10米,宽20米。两处码头,用于船渡和货物装卸,1954年陵水溪大桥(木桥)建成后,同时在桥南北建造2个码头,以备洪水漫桥时用轮渡过往车辆和行人,同时设立渡口管理所,职工26人,拖轮1艘,渡船1艘。以上三处码头在1971年陵水大桥建成通车和随着陆路交通运输的发达而停止使用。
1950年代前,保亭县同外地联系,进行商品贸易的唯一的水路运输,就是借助什玲河从石峝栈至陵水进行水运。陵水航线从水口港至石峒栈(属保亭县)。从陵水运进保亭的食盐、咸鱼、布匹及其他日用品,都是通过石峝(峒)栈后再用肩挑转运到全县各地销售。1956年以前,从外地分配来保亭的工作人员,大都通过这条水路进出。因此,这条水路在保亭的运输史上具有一定的作用。
从石峝栈至陵水县的水路航程为40多公里,单程航运。从陵水来石峝栈的小型木船,每次有5~6艘,需要2天时间才能到达(逆流),而从石峝栈到陵水仅需要1天时间(顺流),船只吨位为0.8~1吨。
1949年陵水县有5-6艘河船,平均每艘1.7吨,进行客货运输,年载客量近万人次,载货量约有4000余吨。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成立陵城短途运输社,专营由内河客运和货运,1962年陵城短途运输站已有内河船4艘,1964年增加1艘,合计5艘总吨位8吨。年货物运输量13100吨,客运量25670人。
1956年在陵水河上建成溪村水坝水利工程后,水流量减少,内河船停开,航运废止。
2023年5月,海南省水务厅公布的河湖长为:陈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