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15:06
平定砂器烧造历史悠久,早在秦代就已有生产。1972年从平定县东关古窑层塌土中出土的砂器碎片,经过专家精心复原成两件砂器:一件是圆形三足砂灯(砂灯圆盘直径13.8厘米、足高1.5厘米、通高3厘米);另一件是古代祭祀用的圆形砂鼎(鼎口直径12厘米、足高4厘米、通高15厘米)。只需将这两件砂器与《考古与文物》所刊载的秦代陶灯和陶鼎的标准图案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平定砂灯和砂鼎与秦代陶灯和陶鼎的造型和规制几乎是一样的,仅仅尺寸大小略有差异。再结合砂灯和砂鼎烧制工艺等方面的验证,可以初步推断,这两件平定砂器属于秦代生产的砂货类产品。
唐代时,平定砂器已成为平定手工业与商业的大宗,宋代已广泛应用于民间。
明代文献《天工开物·陶埏篇》记载:“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徽郡婺源、祁门。”乾隆版《平定州志·物产》记载:“砂产州北山中。砂色白,俗称干子。村民陶为器皿,货之他方。京师呼为砂吊子者,即州产也。”平定北庄村现存有一块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石碑,碑文明确记载着当地百姓以“耕陶为业”。可见,平定乃明清时代中国北方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比较著名的陶器窑口之一。
20世纪60年代,歌唱家郭兰英的山西民歌《夸土产》“平定的砂锅亮晶晶……”唱响大江南北,使得平定砂器名扬中国。
平定生产砂器,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县城周围有丰富的铝矾土和白土资源,色纯、杂质少,绵软、可塑性强,还有运输方便、价格低廉、适宜烧制砂货的无烟煤。平定人民充分利用这些物质条件和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工艺技巧,经过选土、调泥、成型、上液、晾干、窑烧、烟熏等工序生产出来的各种砂货,无沙眼、无裂纹、不夹生、不变形。
据《平定县志》记载,平定砂货“烧饭不变色,煎药不变性,炖肉不变味”,具有造型优美、壁薄体轻、内外光洁、皮薄均匀、耐酸耐碱、轻巧耐用、耐热、耐用、价格低廉的特点。
平定砂器品种繁多,有砂锅、砂罐、砂壶、砂坛、砂盆、砂笼、砂瓢、砂勺等近百种 ,常见的有锅、碗、瓢、盆、坛、罐、茶壶、火锅、油灯、花盆以及工艺摆设,用途不一,形态各异。但令平定人自豪的还是木炭砂锅,由火筒、火锅、底座、锅盖四部分组成,其传统工艺独具匠心,烧煮肉类菜蔬原汁原味。
平定砂器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从选料到成品熏釉,各道工序都有较高的手艺技巧。如黏土要采用距离煤层20米处的青坩、铝矾土和15米处的黏坩,再经一年以上风化陈腐才能使用,筛土要经过除铁;踩泥要用光脚,以增加黏性和韧性;煅烧最为讲究,一般采用“竖穴窑”,燃料层次和坯子的位置要恰到好处,更关键的是火候的掌握;熏釉也叫渗碳还原,其诀窍是动作麻利精准。
平定砂器烧制也十分艰苦。平定民间流传着一段顺口溜说:“一坩二压三筛土,四踩五捏六入炉。七煽八杈九薰烤,十分质量十分苦。”
“一坩”是精选采挖粘土(坩子),将其运回露天场地风吹日晒进行风化,讲究沉淀一年。“二压”是粉碎坩子块粒,俗称“偎土”。将坩子摊在坚硬的石板上用石磙碾压,在许多村庄内的荒草丛中,常能见到形状独特的圆型石磙。“三筛土”是去掉杂质石渣,将粉碎后的精料集中起来备用。“四踩”是加水揉和,光脚踩泥使之粘性增强,踩得越久越好。“五捏”是捏泥坯,因烧制不同器。形而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常用的有转盘和不同形状的模子。“六入炉”即把经过干燥处理的锅坯放入窑炉煅烧。其中最讲究的是燃料的层次和砂碟上面泥坯的位置,俗称“装火”,关键是要火候均匀。“七煽”是点火后向炉内鼓风,俗称“煽拜”,以前靠人工煽风助燃,面对高温,头戴草帽,脸蒙布单,十分辛苦。炉内温度保持1200至1300度约一个小时后,由富有经验的砂匠“火头”掀起笼锅看砂货色相决定停火与否。“八杈九薰烤”是用铁制杈棍将烧好的锅坯夹入预先做好的炝眼宣窝里薰烤,讲究动作利索、准确。薰烤半小时左右,亮晶晶的砂器就可出笼了。
平定砂器因有“烧饭不变色、煎药不变性、炖肉不变味”三大特点和耐酸、耐碱、透气性好三大优良性能,加上砂器能直接在明火上烧煮,不仅当地百姓爱用,城市居民也越来越认同它优良的物质性能和独特质感,人们似乎是重新发现了这一“藏在民间久未识”的民族文化瑰宝。
平定砂器历史悠久,制作砂器的主要原材料为当地天然无污染优质粘土——坩土,用它烧制出来的砂器“土色土香”,在上层社会和普通民众之间皆有良好口碑,历经千年窑火不断,秉承了晋商逐利四海、开拓进取、信誉至上、诚实守义的精神。
随着现代人生活环境和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多数人认为传统砂器的外观过于“土气”,难登大雅之堂,已经难以满足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所以,在一段时期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平定砂器衰落得很快,几乎到了停工停产、人亡艺绝的地步。
张宏亮,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山西省平定县,项目名称:陶器烧制技艺(平定砂器制作技艺)。
张宏亮出生于陶瓷世家,他对原料配方、成型方法、窑温控制等关键环节进行改良,研发了7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的砂器,还复原了一度失传的“薄胎砂锅”烧制工艺。他曾尝试结合山西平遥推光漆制作出色泽鲜艳的花瓶、糖果盒等作品,还融合剪纸、刻花等元素改良外观装饰。
2018年5月15日,山西省平定县申报的“平定砂器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平定县冠窑砂器陶艺有限公司获得“陶器烧制技艺(平定砂器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平定砂器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平定县冠窑砂器陶艺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2023年11月27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荐名单,陶器烧制技艺(平定砂器制作技艺)等入选。
2024年3月,陶器烧制技艺(平定砂器制作技艺)入选“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
社会活动
2019年7月22日,平定砂器博物馆在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冠山镇冠庄村正式开馆。博物馆设有历史专区、艺术专区、科学技术专区以及综合类专区,陈列着平定及周边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砂器实物,以及平定砂器的制作工具、模具、账本等实物、文字、照片资料,详实地记录了平定砂器的生产、改革、销售等,展示了平定砂器在发展过程与历史沿革。
2020年12月24日,第四届中国紫砂“南宜兴·北平定”平定紫砂(砂器)药茶融合发展研讨会在阳泉市图书馆举行,研讨推进平定紫砂(砂器)和药茶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有关故事
民间一直流传着两个关于平定砂器的故事:
其一,传说西汉名将韩信一次兵败后躲藏于平定,当地老百姓用砂锅煮饭、做菜、煎药招待他们,军队在经过休整之后取得了胜利,韩信便把砂锅带回京城长安,从此平定砂器驰名于世。
其二,清康熙皇帝病中使用平定砂壶煎药,身体很快康复,他遂在砂壶上御题了一个“龙”字,从此,平定小西庄生产的龙字砂壶便名气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