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2 12:42
陶埏,汉语词语,拼音是táo shan,谓陶人把陶土放入模型中制成陶器。比喻造就培育。
【释义】:1.谓陶人把陶土放入模型中制成陶器。比喻造就培育。
2,另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全书《天工开物》中部中的一篇:《天工开物·陶埏》,介绍砖、瓦、陶器的生产技术。
陶埏简介
宋子曰:水火既济而土合(2)。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3),民用亦繁矣哉。上栋下室以避风雨,而瓴建(4)焉。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而城垣雉堞(5),寇来不可上矣。泥瓮坚而醴酒欲清,瓦登(6)洁而醯醢(7)以荐。商周之际,俎豆(8)以木为之,毋亦质重之思耶(9)。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10)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选自《天工开物·陶埏》
注释
(1)陶埏:《老子》:“埏填以为器。”《荀子-性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陶:制瓦器。埏:以水和泥。
(2)水火既济而土合:《易-既济》:“水在火上,既济。”此处活用为,经过水和火的交互作用,黏土便凝固而成器了。
(3)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孟子-告子下》:“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此变一人为千人,乃不仅言陶事也。名篇赏析谓:万户之国,各方面的事务很繁多,就是每天有一千个人在忙碌,也仍然不够用。
(4)瓴建:《史记-高祖本纪》:“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瓴:本指盛水瓦器,此处指瓦。
(5)雉堞(dié):即女儿墙,城墙上远望呈锯齿状的小墙。
(6)瓦登:瓦做的登。登:高脚器皿。盛食物做祭祀神鬼时用。
(7)醯醢(xī hǎi):醯:即醋;醢:肉鱼所做的酱。此泛指祭祀时所用的调料和食物。
(8)俎(zǔ)豆:盛食物的豆。豆:亦高脚器皿。
(9)毋亦质重之思耶:莫非是考虑到其质地之重厚。
(10)素肌、玉骨:此形容瓷器之洁白。
文明可掬,岂终固哉:可掬:多得可以用手来捧。此言文明是不断进步的,旧的观念岂是可以永远固守的。意指瓷器之代替木器。
原文翻译
宋先生说:水与火都成功而协调地起到了作用,泥土就能牢固地结合成为陶器和瓷器了。在上万户的城镇里,每天都有成千人在辛勤地制作陶器却还是供不应求,可见民间日用陶瓷的需求量是真够多的了。修建大的小的房屋来避风雨,这就要用到砖瓦。王公为了设置险阻以防守邦国,就要用砖来建造城墙和护身矮墙,使敌人攻不上来。泥瓮坚固,能使甜酒保持清彻;瓦器清洁,好用来盛装用于献祭的醋和肉酱。商周时代,礼器是用木制造的,无非是重视质朴庄重的意思罢了。后来,各个地方都发现了不同特点的陶土和瓷土,人工又创造出各种技巧奇艺,制成了优美洁雅的陶瓷器皿,有的像绢似的白如肌肤,有的质地光滑如玉石。摆设在桌子、茶几或宴席上交相辉映,所显现的色泽文雅十分美观,让人爱不释手,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们坚固耐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