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4:37
陶易,字经初,号悔轩。1714年出生于威海卫城里。乾隆9年中举人,乾隆41年升任江苏布政使。1778年病逝于北京。 陶易出身清贫,做官之后能体察民情,心系百姓,节俭廉正,在;雍乾;时代是一位深得民心,口碑甚佳的清官。
陶氏家族,世代书香。陶易的父亲陶正士,字方崖,雍正癸卯拔贡,任江西长宁县知县。陶易是陶正士的第二个儿子,幼年聪颖好学。因其叔父早逝,婶母吕氏,年轻无后,陶易过继给叔父,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陶易的婶母吕氏,自幼读于家塾,知书达理,上孝下慈,族中皆称颂。丈夫既逝,她铁石凝心,发誓守一而终。侄儿陶易过继后,母子俩人忍饥耐寒,彻夜不眠,点着松明,母织儿读。那咿呀的纺车声和琅琅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路过的人听到后,都深感戚然。陶易六七岁时,见母亲十指绽裂,血流不止,问其故?邻居大婶流泪告诉他:这几天大雪,因家中缺柴断炊,你母亲到山中拾柴,被树枝所伤。陶易听后大哭。直到做官后,每想起那时的家境,便泪流不止。在母亲的教诲下,陶易发奋读书,终于考取优贡。后来科考中有一段时间不顺利,又是母亲给了他慈爱和力量,鼓励他到京师读太学。太学是人才汇集、修身立名的去处。乾隆九年,陶易入京师,进太学,苦读寒窗,一举成名。
陶易踏上仕途以后,先后被派往湖南试用,历任桃源、浏阳、益阳、衡阳等县知县。乾隆28年,代理衡阳知府。在这十年中,他想百姓之苦,忧百姓之忧,同情贫孤,压抑豪强。每到任后,便走访名士民众,抓紧时间处理积压案件;发动群众维修城池,疏浚河道;提倡节俭,反对奢靡,兴利除弊,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
乾隆29年(1764年),陶易升为直隶平定州
乾隆38年(1773年),江苏一带洪水泛滥,良田成河,哀鸿遍野。危难之际,陶易受任于淮安知府。他夙夜忧虑,并日而食,一边细察灾情,组织民众抗洪救灾;一边急奏朝廷开仓放粮,赈救灾民。在陶易的率领下,官民齐心协力,和衷共济,终于渡过难关。
乾隆39年(1774),淮安监督署被盗。乾隆皇帝非常恼火,严饬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查办。总督和巡抚哪敢怠慢,拟将附近居民全部逮捕,严加刑讯。身为淮安民众父母官的陶易,心焦如焚。为了不让百姓遭冤,他据理力争,痛陈利害关系,并以身家性命担保,终于使百姓免遭横祸。后来在别处抓住了真正的窃贼。当地百姓知道内情后,纷纷来到知府衙门致谢。自此陶易在江苏一带名声大震,朝野皆知,离任时百姓空巷相送。
乾隆40年(1775),陶易因政绩卓著,升任广东惠潮嘉道,保举留守江安督粮道。
乾隆41年(1776)升任江苏布政使(从二品),专管一省的财赋民政之事。时年62岁。
雍正时起,就兴起文字狱。到乾隆时期,竟搞了70余次文字狱。每一次文字狱,不知有多少无辜惨遭灭族之灾。
陶易就是在这种极度窒息的政治环境中为官的。在他任代理衡阳知府期间,衡阳有一男子对朝廷,尤其是对文字狱不满,舍命到广西提督署
乾隆43年(1778),江苏东台监生蔡家树,到布政使衙门告发同乡已故举人徐述夔徐述夔徐述夔的尸骨挖出戮尸。前已故礼部尚书
陶易一生有多部诗集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有《惜阴诗草》、《游雍随笔》、《平定杂诗》、《平定备采》等。